砂锅居 发表于 2013-4-2 16:46:03

[中华老字号]砂锅居

data/attachment/category/201304/02/164420qxfixfzx11qgxil4.jpg
分类:中华老字号
口号:暂无
简介:人们为了品尝这一口儿,早早到砂锅居候着,生怕吃不上,有时还要预先订下。一来二去,砂锅居的名气越来越响,生意兴隆,始终不衰。 砂锅居的来历和形成,与北京民间的\"祭祀\"活动有关。北京民间,旧时有\"祭天还愿\"的习惯。人有三灾六难,或企盼升官发财、生儿生女,消灾免祸等愿望,就烧香磕头,对天\"许愿\"。\"许愿\"不管灵验与否,全都要\"还愿\"。到清朝满族人入主北京,把满族\"祭祖安神\"的一套形式搬了过来,把\"祭天还愿\"搞得很隆重。\"还愿\"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杀牲\"上祭,把整猪整羊宰杀后,煮熟\"上供\",然后,亲朋好友\"吃供尖\",大伙享用一顿。当然,穷门小户不可能有如此排场。只有豪门大户,才\"供\"得起整猪整羊。\"供品\"不能自己享用,要请人分食,才能为主人祈福。
北京西城从西单到西四一带,清朝时是王公贵族的住地,定王府、礼王府、乃兹府等大宅门,全在缸瓦市附近。缸瓦市也就设有\"看街的\"更夫。附近王府豪宅,每次祭祀后所余\"供品\",就赏给看街的更夫们吃。有时,更夫们吃不了,再转分给相熟的穷百姓和乞丐们吃。缸瓦市原是卖缸、盆、瓦罐的一条街,清中叶渐渐萧条。街上有不少存缸瓦的旧房子,更夫们就在空房子里架锅设灶,把祭祀给的\"白肉\"加工后自食,也邀穷朋友、穷街坊来共食。
久而久之,这些穷朋友、穷街坊,不好意思吃白食,就常带些油盐调料、柴米灯烛来帮衬。后来,演变为逢来吃\"白肉\"者,就收一些钱,形成卖\"白肉\"的小馆。
这时,虽是馆子,但没有字号。来此吃\"白肉\"者多是穷人、乞丐,便自嘲称为\"砂锅居\"。因旧时乞丐多用砂锅乞讨,讨来吃食,用柴火一热即可食,所以称乞丐为\"把砂锅的\"。这便是砂锅居名字的由来。
到了清朝道光年间(1821-1850年),东四牌楼有一家\"白肉馆\"叫\"和顺馆\",生意衰微,经营不下去,店主见砂锅居生意很好,就找人撮和,与砂锅居合并,改字号为和顺居。 砂锅居正式起字号为\"和顺居\"后,又租下周围几间旧房,重新翻盖了店堂,请人题写了匾额,营业环境大大改善,生意更加红火。
原如顺馆老板姓刘,他接手经营和顺居后,把他一个当厨师的亲戚请来主厨,在\"烧燎白煮\"的传统厨艺上,下了一番功夫,创造出了一些特色白肉菜,吸引来不少附近王公贵族、富贾名人,砂锅居名气渐渐大了。 白肉吃法因源于祭祀,故有不少禁忌和讲究。烹制只用白汤煮,用火燎和油炸,而不能炒、烹,不能配加蔬菜,只能蘸细盐末等。于是,制作祭神肉肴的厨师,便想尽办法,在有限的手段里,丰富品种。\"烧\"就是用油炸后再烹调。
\"燎\"原是满族人进关前,祭祀时所用的生烧火燎猪羊肉的做法。将带皮的五花猪肉,上火生烤,将肉皮烤焦后,去掉外层烤糊的老皮,再切片用锅煮。\"白煮\"就是把猪肉、内脏放在大锅内用旺火炖,再用微火火靠 ,使之汤味入肉,煮熟后再切片,蘸酱油、蒜泥、韭菜花、酱豆腐卤、香油等调料而食。\"砂锅居\"用\"烧燎白煮\"可制作出24、32、48、64等各种档次的\"烧碟\",每种菜全有非常好听的名字。
砂锅居虽然字号叫和顺居,但人们还是习惯称它为砂锅居。解放前,砂锅居的匾额有三块,左为\"和顺居\",右为\"砂锅居\",中间是\"白肉馆\",这也是很独特的。砂锅居原有刘姓经营,后易主到厨师吴姓手中,直到解放后公私合营时,仍是吴经理。
联系:西四南大街60号(缸瓦市 基督教会缸瓦市堂对面)
010)66021126
网址:暂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华老字号]砂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