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社节
data/attachment/category/201304/12/194539yuf9f0u09e0ks0k4.jpg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社节,苗族祭祀土地神和祖先的传统节日。
分春社和秋社,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戌日举行。
节日习俗
春社接神,秋社送神,有固定的社庙和社坪。社节供祭用的猪,在前一年抽签决定。需敬土地神的人,社节前30~40天内不得参与红白喜事,女人和家有孕妇的男人禁止参加。祭社之前,各家交一斤糯米用以酿酒和蒸饭。是日晨,由师公挨家挨户求福,早饭后,大家齐聚社坪、社庙,杀猪蒸饭,烧香化纸,祭拜社神,祈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祭毕,与土地神共餐同乐。社日忌晾衣、下地劳作、上山烧火、挑柴进寨等。
春社节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人间并没有牛,犁田耕地都是用人力,非常辛苦。有一天,玉皇大帝微服来到人间,看到农民光着身子,满身大汗拉着犁在耕种。玉皇大帝便走上前对那些犁田的人说:“老伯,你们休息休息呀!”人们说:“眼看播种季节要过了,我们怎能休息呢?” 玉皇大帝听了,再也不答话,便默默走了。
牛无动于衷,春社日大清早依然如故。人们比牛起得早就有了力气,能让牛听话。不听话的牛,就被人用绳子拴住牛鼻子或用鞭子抽打。牛才后悔不听金牛星的劝告,只好服服帖帖听指挥。
人们看到牛听话了,就马上煎鸡蛋煮糍吃饱犁田了。为什么以煎煮鸡鸭蛋为主,是因为在此期间正好是雌鸡雌鸭催情下蛋的季节。这天要教新牛学会拉犁,据说这天牛是最驯服的,很容易教会它们拖犁拖耙。
从此,每年的春社日,人们就要吃好饭好菜准备春耕,后来就成了“春社节”。
恩施“社节”
“恩施社节”,恩施人称为”过社”,是每年必过的岁令节日,主要有”吃社饭”和”拦社”两大内容,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社日前,即社期内进行。
“吃社饭”,即是采摘野生香蒿,经切碎、搓揉去苦水、焙干成社菜,与腊肉丁、豆干丁、野葱、大蒜苗、糯米、粘米等混合蒸熟成社饭,请亲朋好友合聚品食,并相互馈赠。此俗源自古人社祭,社饭原是敬祀土地神的饭,现演变成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习俗。 由于社蒿(青蒿)具有很好的药理作用,能治疗和预防“伤、肿、痛、痨、疟、 痢、痔”等多种疾病,所以社饭是土家人的传统药膳。随着时代进步,社饭越做越精,成为恩施佳肴,每年社期,市场有社菜卖,酒店餐馆、超市有社菜、社饭出售,社饭被评为恩施州十大名吃之一。
“拦社”,即是在春社日前祭扫三年内的新坟,第三年最隆重,称圆坟,主家请后戚人家送一“泼”和多“泼”花锣鼓班子,准备酒食及纸扎的旗、伞、宝盖等祭品,敲敲打打到坟前祭奠,举行安魂仪式,给坟挂红色的祭帐,在坟前表演狮子、耍耍、莲湘等文娱活动。此俗源自古人灵魂不灭的思想,认为死去的人三年内灵魂仍游离于人世间,三年后经举行一定仪式将其送走,才真正进入鬼魂世界。因仪式与死人下葬所行仪式相似,民间有“重埋一道人”之说,与二次葬俗有关。
社祭,是我国古代最重要和最隆重的农事祭日,秋社衰微很早,春社遗风只在湖北恩施等部分少数民族行区残存。恩施社节具有原始性、神秘性、民族性、地域性,完全自然传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隆重。在恩施社节中,人们得到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启发、娱乐和美的享受。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1218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