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乌拉满族秧歌
data/attachment/category/201304/24/165114v9i56682f98jdwvw.jpg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在清王朝的发祥地抚顺地区,流传着一种独具民族风韵的民间舞蹈:满族秧歌。它历史悠久,具有满族民间艺术的传承特征。它伴随着满族人民的社会、生产方式进步而发展,是满族人民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方式的活化石。它的表演火爆、矫健、粗犷、豪放,被誉为“辽东山区的烂漫之花”。
作为满族文化传统的遗存,满族秧歌以一种动态文化的方式显现出浓郁的满族民情民俗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关于满族秧歌的记载少之又少。建国后,满族秧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不为人们所知。一直到1986年,满族秧歌才正式定名。
对满族秧歌的挖掘、整理(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始于上世纪80年代,之后出版、保存了一些满族民间舞蹈的宝贵资料。如今已经退休11年的栾榕年给记者讲述了挖掘满族秧歌的过程。上个世纪80年代,国家开展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工作,普查、挖掘、收集和整理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瑰宝。抚顺市成为挖掘满族舞蹈的重点地区之一。“当时国家的目的是搞一部‘民间舞蹈大百科全书’,我作为抚顺市群众艺术馆的舞蹈编导,自然而然地参与到这项‘地毯式’的普查工作中。”栾榕年回忆说。艰难的普查工作从1982年开始。“当时虽然抚顺地区秧歌比较普及,但根本无从辨别什么是满族特有的舞蹈艺术。没有现成的资料,没有熟悉的艺人。”栾榕年说。 随着时间推移,栾榕年他们在满族聚居的山区发现,当地流传着一种“满族先祖传播秧歌”的说法。
“最初的资料是从新宾满族自治县一位60多岁的萨满身上得到的。当时我四次登门看望这位老人,打动了他。”根据老人的讲述和提供的资料,后来发现,这种满族传播的秧歌贯穿始终的鼓点为“老三点”,即“登登恰”,变化只在于节奏的快慢。“最后命名时,专家们认为:目前满族秧歌所使用的音乐,是在保留原始满族秧歌鼓点音乐基础上,以满族萨满祭祀音乐中的神歌和鼓点为素材发展创造的。”在几乎走遍了新宾、清原一带满族聚居区之后,普查者逐渐发现了隐藏在民间的一支支秧歌队、一个个民间艺人。在新宾满族自治县下夹河乡双河村,一支秧歌队为人所知。在新宾镇,发现了老艺人周荣甲。在萨尔浒地区,发现了沈同超、于海涛、马玉文等一批艺人。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2058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