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放山习俗
data/attachment/category/201304/24/183028agrm34summlsags4.jpg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抚松县是长白山区人参生长的主要区域,素以人参之乡闻名于世。据《太平御览》记载,早在公元3世纪中叶,长白山区己经有人开始采挖人参。自唐朝以后,居住在东北的各部落进贡朝廷的主要贡品中就有野山参。到明末清初,长白山区采挖野山参己形成规模,成为当地人民群众的主要生产活动和生活的重要来源。长白山区的劳动人民在近千年的采挖山参的过程中形成的一整套独特的民间习俗,口传心授,世代相传,早己成为长白山放山人共同遵守的习惯和规则,由此产生的信仰、思想品德、道德规范、环境意识、价值认同和传统技能,极大的影响着当地人们的精神境界和文化理念,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习俗理念并升华为一种独特的人参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杰出价值,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
人参,百草之王,中药之首,是关东三宝中的第一宝。长白山区的人们把人参叫“棒槌”,把进深山老林采挖山参称为“放山”。人参根据生长年代分为“三花儿”、“巴掌”(五叶儿)、“二角子”、“灯台子”、“四匹叶”、“五匹叶”、“六匹叶”,最大的是八匹叶。八匹叶人参主茎长两层叶子,称二层楼;每层四个叉——四匹叶,两层四匹叶相加成为“两层楼八匹叶”,极其罕见,五匹叶以上即为大棒槌。春、夏、秋三季都可以放山 ,依次称为青草市、韭菜花市、小夹扁儿市、大夹扁儿市、明榔头市、花公鸡市、红榔头市、扫帚头市、黄落伞市,直到下枯霜为止。
长白山区的劳动人民在近千年的采挖山参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民间习俗,包括专用语言、行为规范、道德操守、挖参技术、各种禁忌、专用工具器物等一系列丰富的内容。主要内容如下:
一、拉帮。进山之前组织帮伙叫拉帮。拉帮由把头负责。把头是一伙放山人的领导者、指挥员。当把头必须具有丰富的放山经验,懂山规,讲道德,有挖参技术,能看出哪座山会生长人参,进山后不会迷路。
一帮放山者大多为三人、五人、七人或九人,忌二人(怕见财起歹意)、四人(与“死”谐音)。讲究“去单回双”[回来加上人参(人身)成双数]。也有单人或十一人以上为一帮。拉起帮第一件要做的事是准备放山专用的器具物品(见相关器具及制品栏目)。
二、进山。放山人进山要选黄道吉日,一般为初三、初六、初九或初八、十八、二十八。进山后的第一件重要的事是祭拜山神爷老把头孙良。用三块石头搭成老爷府(山神把头庙),在老爷府前祷告,祈求保佑。然后选择背风向阳的山坡搭地炝子(窝棚),用木杆支架苫树皮防雨,里面铺上草和狍子皮,作为放山人临时的家。晚间要在窝棚前点火堆,驱赶蚊虫,防止野兽,去潮气暖身和为迷路的人指示方向。烧的柴禾要顺着摆放,一般由把头点火。放山人每天从这里出发去不同的山林挖参。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2068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