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罗盘 发表于 2017-4-21 07:56:55

Rootoriginal 【乡约原产地】{为村:去年保守一点,就挣了一百万}

本帖最后由 黄金罗盘 于 2017-4-21 08:37 编辑





农民网络卖橙,登上新闻联播,“去年保守一点,就挣了一百万。”



2017-04-20




昨晚的央视新闻联播,你们看了吗?咱为村团队中的比耳村,上头条啦!千金难买一秒的新闻联播,用足了40秒钟,介绍比耳村的触网故事。




在比耳村里面,村民们遇到果树种植的技术难题,不需要奔波百公里外去请教专家,只要掏出手机,拍照、写下问题,再上传到村里的“为村”平台上,就可以得到农技专家的指导。

比耳村的农民,可都是“资深网民”。村里的许多大事小事,都被他们分享到“为村”平台上面去。



而比耳村老乡石宗林,更是实力具备新一代农民网红的潜力,“去年保守一点,就挣了一百万吧。”不过小为知道,咱们的农民老石可不是吹牛的。



自从比耳村连上互联网之后,
和各地的信息流通起来了,村民们自己就能把脐橙卖到全国各地。果农们只要收到手机上的订单提示,便去橙园采摘下最新鲜的果实,整整齐齐打包装盒,放上感谢信,送到镇上的邮政所就可以了。


橙子的价格,也终于不再是由收购商来定,而是果农自己说了算!以前一斤橙子最多只能卖2块钱,现在省去了中间商环节,村庄直接对接到外面的市场,除去包装盒、快递等成本,果农卖出一斤橙子,大概可以赚回5块。


如今,乡亲们都到“为村”平台上,
把自家最好的果实卖给全国各地的朋友。“以前哪卖过这么高的价,你说我能不把最好的橙子卖给人家吗?”乡村触网之后带来的变化放在过去,比耳村人是不敢想象的。
1山坳里的村庄变身“网红”比耳村是坐落于湘西边陲的小村庄,藏匿于山坳深处的土家族聚集地,曾经,站在这个四面环山的闭塞村寨里,
许多年轻人都望不见出路。






20多年前,村民们开始种植脐橙树,为了养活四千多亩果树,村民们不知流了多少汗和泪,好山好水中生长起来的脐橙,酸酸甜甜的,品质极佳。




可因为比耳的知名度不高,好橙子一直都卖不出好价钱。村民们望眼欲穿地等着采购车进村,最终却只能忍痛低价卖出。甚至有时候明知采购商把橙子收走后,又贴了别地儿的标签高价售卖,村民们也是无可奈何:“只要橙子卖得动,管它贴什么签!”
不过现在村民们不这么想了,他们要做出比耳脐橙的品牌来,要让消费者知道:他们吃到的那个好橙子,就产自比耳!




比耳村里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
最离不开的是村里的一群年轻人。比耳村为村团队有七人,其中五位成员都是在外地,只有两位是长住在村里。
团队七人日常都在线上讨论策划,线下分工,各自发挥所长,有的负责包装和图片设计,有的负责比耳村公众号的图文编辑,留在村里的两位成员则像驻村记者一般,负责在村里跑动,采集动态新闻和照片。



为了更好地打造村庄品牌,这七个年轻人带着村民们一起做好品控,同时为比耳脐橙设计包装和推广方案,甚至在村里发起广告语征集大赛。他们通过村庄自己的公众号,慢慢把比耳脐橙的名号打得越来越响亮,也把村里的故事和美景介绍给村外人,让全国各地的人都真正认识到了比耳村。
对这些年轻人来说,
打造自己的家乡品牌,更多的动力来源于一种使命感。如今比耳村真的成了屡上头条的“网红村”,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想必他们要比任何人都兴奋和自豪吧!




不过更值得骄傲的是,比耳村民登上互联网,可不是为了改行做微商的,咱农民们用起互联网工具来,可都是杠杠的!
除了新闻联播里介绍的农技咨询,村民们还经常在“为村”平台上,分享村庄美景和家长里短,了解政务,参与到村务讨论和选举投票。甚至有一次镇上遭遇洪灾,村民们就在“为村”平台上发布救灾实时信息,迅速有序地参与湘西为村团队发起的募捐和救灾接力行动。


通过互联网,这个原本闭塞的贫困小村寨,连接上了世界上丰富的信息和资源,连接上了在外游子们的故乡情,连接上了一条可持续的财富通道,更是连接上了一种乡村新生活。
2农民上网可不只是当微商
听完比耳村的故事,也许你们会问,
如果村庄里不像比耳村一样,一开始就能找到一帮热心的年轻人,那不是很难搭上互联网快车了吗?
小为就再多讲一个湘西的乡村故事吧,
比耳村所在的湘西地区,
已经有23个村庄加入“为村”团队。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文化资源的老司城村,便是其中一个。
但与年轻活力的比耳为村团队相比,老司城村的为村团队,清一色的中老年人,大部分人一开始对互联网了解并不多,但对于这些新鲜事物却热情高涨。




司城村为村带头人周大钊,
已经50多岁了,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个人垫资开发村庄公众号,在村里安装视频直播设备,把村里的美丽景致直播出去。
活跃的村民们,则很喜欢在村庄的为村平台上互动,甚至推着为村团队成员不断地完善工作。他们甚至自发组织了职业表演队,天天表演,有时还组织起大型演出。直播视频成了他们传播家乡文化的窗口,慢慢地把村外的游客吸引到村里来了。这个原本只有老人留守的村庄,就这样重新活了起来!
看倦了许多旅游古村落的千村一面,
这种村民自己推广的乡村文化和美景,是否让你眼前一亮?









原来农民上网,不只有当微商,卖农产品一条路啊!当村民们学会了登上互联网以后,他们连接世界的通道各不相同,小为认为,这才是“乡村+互联网”最有趣的打开方式呀!
去年,中央领导提出了实施网络扶贫行动,其中很重要的一条便是,不能让农民在使用互联网上掉队。 如今,许多村民们已经通过为村公众号,把便民生活、智慧村务融合在一起,更把家乡的特产、美景推销出去。
便有许多人说,
我们在这里看到了互联网的能量。但小为更想说,我们看到了乡村改变的源动力,并不是互联网,更不是像为村一类的平台,而是人,是村民自己。


黄金罗盘 发表于 2017-4-21 08:58:58

十年后,每年至少35万亿元的零售将在网上达成,去年5万亿元,并正在以30%之上的增速奔腾[强][强][强]

黄金罗盘 发表于 2017-4-21 08:59:41

哪里有超过GDP平均6.5%近五倍即30%以上的融合经济大增长?就在互联网[太阳][太阳][太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Rootoriginal 【乡约原产地】{为村:去年保守一点,就挣了一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