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约趣直播 发表于 2018-10-5 15:41:55

乡约趣直播 | 他用66年熬制一块“东方巧克力”









乡约趣直播 | 他用66年熬制一块“东方巧克力”




传承200年古法,他用66年熬制一块“东方巧克力”,“我不做,这份手艺就绝了!”


糖是一味药,能治愈心里的苦。
在云南,有一种小碗红糖,因口味好,外观形似小碗而得名,但由于制作过程繁复,技艺几近失传。


由于古法秘制,它与市面上的红糖相比,营养更丰富,能补充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所以一度成为当地农人田间地头随时饮用的滋补佳品。


小碗红糖好,好到央视都被震动,今年CCTV4播出的纪录片《传承》第二季中,摄制组不远千里,来到云南巧家县,就是为了揭开这巧家红糖的前世今生。
云南省巧家县金沙江畔,种植着一片中国质量出类拔萃的,甘蔗林。

它们位于金沙江边的缓坡地带,充足的日照和丰富的水源,加之独特的沙质土壤,让这种甘蔗的含糖量,名列前茅。




正是由于这种甘蔗,孕育出了这里的特产——巧家小碗红糖


这种糖古法熬制,在物理结晶过程中,保留了除蔗糖外的,多种利于人体的微量元素,它也因此被誉为“东方巧克力”。

每一块云南巧家小碗红糖,都要经历一场自然到餐桌的漫长旅行。腊月一到,巧家县白鹤滩镇的风,就都变甜了。




大片大片的甘蔗,经过一个夏秋的酝酿,吸满了糖分,在风中恣意摇荡。







农人们开始忙着收割,砍下来的甘蔗,都会被陆续送到镇上近百家糖坊,开始一项甜蜜的事业。

制糖,是影响到千家万户的重头戏,每年只有甘蔗丰收的时候才能开始,各家糖坊出糖品质的好坏,全仰仗一个人手艺的高低,那就是糖坊里的“糖匠”。


郭万发,祖上四代都是制糖人,家族制糖的经历,一直可以追溯到清乾隆年间。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古稀老头,从11岁开始,就在糖坊做学徒,如今,66年过去了,老郭制糖技艺在时光的磨砺中,日积月累,成为当地当之无愧的老资历糖匠。





鞭炮齐鸣,人群涌动,一声“开榨了~!”拉开了一年制糖的序幕。











灶台修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出糖品质,因此一开始就得格外重视。





灶台与锅边要用粘土粘连,使之紧密契合。如此才能让火力不会遗失,保证这口锅日后熬汤的温度。


一把猛火之后,引入锅内的青绿色甘蔗汁开始沸腾。从这一刻起,老郭就要利落地抄起大勺,在翻腾的泡沫中,不断打捞杂质。


这是红糖制作中,相当关键,并且劳累的环节。杂质多一分,都无法熬出好的糖浆。成败全看老郭一双手。


柴火慢慢燃烧,初步撇去杂质的汁水被引入旁边那口锅,大火猛攻下,不断翻起绵密的白色泡沫,剩余的杂质,一次次被荡出锅外。


这时,老郭便要开始密切关注,锅内糖水的变化。青色汁水,在烈火煎熬下,历经两次除杂,渐渐蜕变成晶莹的黄色,这意味着,再过几十分钟,滚烫的糖水,就要出锅了!


快要熬熟的糖水,泛起牛眼大的泡泡,像岩浆一般浓稠,不断翻滚,咕咕作响。







越是这时,也更要注重出糖的时间把握。多一分,糖浆熬焦变苦,少一分,最后成型时,不易脱碗!一切全凭老郭几十年的制糖经验,年轻的糖匠远远无法企及。“起!”当糖汁粘而不断时,老郭大喝一声。一手将稠糖浆舀入糖缸,一手用棍子使劲搅拌糖汁。


整个过程一气呵成,不能减一分力,直到糖汁充分与冷空气交织,变成砂状的糖稀。


一并排开的400个小碗,摆成8个宽、50个长的平行四边形,每个碗里放个一指宽的布条。


老郭抓起勺子,耍杂技般将糖稀,一勺勺倒入小碗。



只几分钟后,糖稀在余热中散去最后的水分,中间形成浅浅的凹槽,凝结成块。


一手将压在碗底上的布条往上一拉,名传天下的云南巧家小碗红糖,就一个个“蹦”了出来。







云南巧家小碗红糖,传承古法秘制,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味道纯、色彩鲜、式样好、杂质少,一度被誉为“东方巧克力”。


从田野上的一株甘蔗,到餐桌上的一块小碗红糖,虽历经无数蜕变,那份味道却从未改变。


200年古法工艺,坚决不糊弄,只为守护那份纯粹的甜。




(本文获巧家小碗红糖和郭万发授权)

识别下方二维码立刻购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乡约趣直播 | 他用66年熬制一块“东方巧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