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氏三地
发源郡望地
第一节:四省交界----萧县
在苏鲁豫皖四省的交界处,是“兵家必争之地”。古为萧国,春秋时附属于宋,秦置萧县,隋唐至建国初期属江苏省徐州,1955年由江苏省划归安徽省,沿革至今。全县总人口122.8万人,总面积1885平方公里
萧县北部和东部与江苏省铜山县、丰县接壤,西部与砀山县和河南省永城市毗邻,南部同淮北市交界,东南与桶桥区、濉溪县毗连。县府驻地龙城镇,南距省会合肥市301公里,距宿州市75公里,西南距淮北市29公里,东北距江苏省徐州市25公里,均有铁路和公路相通。
晓畅祖典,则不能不明晰萧氏的起源,虽然历来有两种说法。一说萧姓是大禹贤士伯益的后裔,起源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伯益辅佐舜和大禹有功,子孙得到封赏,其中一个叫孟亏的被分封在萧地,建立了萧国,并以国为氏。一说萧姓出自上古圣君商汤,为春秋时宋国萧氏之后,宋国国君“微子之孙大心平南宫长万有功,封于萧,以为附庸,宣十二年楚灭之,子孙因以为氏。”无论哪一种说法,都认可一个事实,萧姓发源于萧国。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如今的萧县已难觅古萧国的印迹了,2600多年前那个孕育了萧姓的附属国,至今连一块砖、一片瓦的文物也没有留下。但在县境西北部的萧场村周边却是今天萧姓人聚居稍集中的地方,也是古萧国的中心地带。
萧县自古有“文献之邦”之美誉,风骚人物荟翠,春秋三贤(闵子骞、颛孙子张、颜子柳)皆孔门高足;今为文化部命名的“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全县擅长丹青者2万余人,成为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吸引国内外书画爱好者纷至沓来。突出的人文优势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现实表现。
萧县古迹遍布,千年古刹天门寺、天一角地下溶洞、永固水库、汉墓群、宋朝的古窖群遗迹、闵之骞鞭打芦花处、三让徐州的贤人陶谦墓、南朝宋国开国皇帝刘裕故里、苏轼发现煤炭处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众多,交相辉映;据说皇藏峪因峪中长满黄桑而得名,后来传说汉高祖刘邦曾避难于此,故改名皇藏峪。其特色是四季森林景观:春天繁花似锦,夏季郁郁葱葱,秋天叶红果熟,冬季银妆素裹;洞泉、山石、古木景观也很诱人,是远近闻名的旅游风景区。为国家级森林公园。2000年被国家文物保护委员会授予“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称号。景区山、水、泉、涧等自然景观浑然一体,素有“幽谷圣地”、“淮海佳境”之称。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众多:美人洞、果老洞、仙人床、拔剑泉、苏轼祈雪处、闵子祠等,山中瑞云寺于1998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确定为佛教重点寺院。
自楚汉相争在萧县以来。人们多知道萧人习武,鲜为人知的是萧人能文。萧县既是兵家必争之地,更是“书画之乡”。曾有媒体说萧县人人会写诗,会绘画,那可能夸张了些,可是如果说萧县有比别处多得多的人会绘画,绝大部分人家中挂国画,那是符合实际的。家里再穷,中堂里也要悬一幅国画。国画被炊烟熏得发黄了,还照样悬于高墙或低墙。萧人送礼,少有物质,多是字画。在一个不大的县城里,就有二十来家书画装裱店。萧人爱画,目的不同于某些城里的收藏家,不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炫耀,而是有一种喜爱国画的悠久传统。
爱画必然出画家。先后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和北京美术馆馆长的刘开渠,萧县人;大画家李可染,萧县人;齐白石的得意门生、原安徽省画院院长萧龙士,萧县人;西安美院王子云教授,萧县人;广州美院名教授王肇民,萧县人;北京“虎王”卓然,萧县人;天津老画家吴燃,萧县人;安徽的名画家郑正、郭公达,萧县人;还有,现为法国两名美术院士之一的朱德群,也是萧县人。正因为萧县出了这么多国内外知名的画家,所以被命名为“书画之乡”。
书画之乡的画多为大写意,气势恢宏。被齐白石称赞为“兰草比我画得好”的萧龙士,便是萧县画派的杰出代表。长于山水、花鸟是萧县画派的突出特色。
萧县地处华北大平原与江淮大平原的结合部,它有山有水。山有龙山,河有龙河;山有皇藏峪,河有倒流河(从东向西流)。山水之水还包括泉水。萧具有八大名泉:圣泉、筛子泉、牛鼻子泉、黑龙潭……。山,又因其向阳的不同,多群布石榴树、松柏覆、杏树、柿树、樱桃树。
山水如画,山水入画。
探访了萧县名胜圣泉寺。历代文人墨客对圣泉多有题咏,其中清人王维翰的一首诗写得最好:
"瀑布山腰老树前,僧寮一簇锁寒烟。不经陆羽煎茶过,谁定江南第几泉?"
在寺旁的树林中有块古碑。状如磨菇,碑上只刻着“萧国先觉”四个行楷大字,据说碑是很久以前就有的,文革中被人毁弃,前些年才找回并重立在圣泉寺旁。
在萧场村采访萧姓故地,村民们三五成群地围聚上来。听萧姓老人介绍,萧场是萧氏的中心村,周围还有萧楼、萧庄、萧沟等村,在萧县及周边地区,以“萧”字命名的村子共有十多个,居住着大约2万多萧姓人,除主要村子外,还有不少萧姓人散居各地。这一带萧姓人的红白喜事和一些重大活动,大都以萧场为中心联系开展。萧场最受人尊敬的90岁老人萧君一,虽眼不花,但难免耳背。谈到萧氏起源和蕃衍,老人兴致勃勃,他说,族人原来一直居住在故地萧县,晚唐时迁往南方,居住地一直不太稳定。明朝时,族人中出了个大将萧明鸾,跟随朱元璋打天下,朱元璋定都南京后赐给他土地,即现在的徐州市铜山县萧楼村(与萧县近邻)。此后,族人便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逐渐形成现在的分布格局。近年来,为了光大宗族,族人在原家谱的基础上续写了新的宗牌:
原宗牌为:
明朱振长崇,允家启字荣;述作益承祖,浮延肇基隆。
现宗牌为:
孝友传家远,诗书健世昌;善良增祥端,德厚日福来。
第二节:兰陵
晓得兰陵这个中国古代名邑的人,可能不是很多,知其来历则更少。
据传因其地陵生长兰草繁茂、兰花芳香而得名。春秋时,鲁国在此设次室邑,战国时,楚国始设立兰陵县,公元前255年,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荀子应楚相春申君所邀任兰陵令近二十年,后居于兰陵著书立说,死后葬于兰陵。此后历代在兰陵设立郡县,北宋始置兰陵镇,属丞县(今枣庄市峄城区)。1947年,新置兰陵县,其治所在今台儿庄,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兰陵县撤销,兰陵并入苍山县,为十六区。1957年改区为乡。1959年改为人民公社,1984年置兰陵镇至今。兰陵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人辈出,其最著名的首推荀子。荀子,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其学术源于儒家而又有创新发展。法家学派代表韩非与秦朝开国丞相李斯"俱事荀卿",从其"学帝王之术",汉代学者刘向曾云"兰陵多善为学,盖以荀卿也。"在兰陵文化发展史上,荀子实开风气之先。汉兴,尊用儒术,贤良博士时有登进,而东海兰陵尤多以文学致身通显,著名学者有孟卿、孟喜、萧望之、王良等人。孟卿授郯人后苍,兰陵人疏广。疏广因明《春秋》,汉宣帝时为太子太傅,其侄疏受为少傅,功成身退,辞归故里,将毕生积蓄散与乡邻。萧望之,萧何六世孙,字长倩,宣帝时,历任大鸿胪、御史大夫、太子太傅、前将军光禄勋等职,为官刚正不阿,后遭宦官陷害,被迫自杀。其墓在今兰陵镇小仲村(实为萧冢村)。兰陵美酒相传即为萧氏家酿,是由萧氏将酿造之法引进,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兰陵酿酒业。此外,还有造字的仓颉,造律条的邱营,<金瓶梅>的作者笑笑生,都是兰陵人.兰陵既是美酒之乡,又是文化名镇,正以新的风貌,展现历史的风采。
第三节:南兰陵----丹阳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名言用来形容南兰陵最为恰当。古之南兰陵,今之丹阳,是集古今之成,萧氏渊源中继往开来的历史文化之地。
丹阳,且不说考古论证6000年之前已有人类居住,仅从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文明史,亦已有3000余年之久。在这历史长河中,几度命名易名,曰朱方、曰云阳、曰曲阿、曰风美、曰兰陵、曰延陵、曰简州、曰云州、曰丹杨。至宋代,改丹杨之杨“从木为从阜”,定名丹阳而延用至今,诚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丹阳,自秦代实行郡县制始设云阳、旋改曲阿。至宋代县境基本固定以后,由于历史久远、地利人和,要事、大事犹若繁星。古时就有“洵七省之咽喉、吴越之门户”和“地据要冲、兵家必争”之说。东汉末,这里是孙策、孙权称雄江东、建立吴国的摇篮。南北朝,又是南朝齐梁帝王的故里。
丹阳,为人文荟萃之地。古代名人辈出,近现代也代不乏人。三国吴大帝孙权与南朝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均出自丹阳。自三国以来,丹阳曾出过宰相27人,皇太后、皇后5人;唐至清代出状元2人,进士231人。历史上知名的政治家有萧道度、萧景、桓彦范、权德舆、王存;军事家有洪经纶、沈固、葛麟;教育家有萧颖士、束恒;医学家有慈济、神济、魏祖清;理学家有尹、窦从周、张存;经学家有包咸、洪兴祖、姜兆锡;文学家有萧统、东易霖、吴淑;诗词家有蔡肇、许浑、葛胜仲、贺懋燧、於震、贺双卿;音乐家有萧子云、虞玉、张镳;书画家有潘风、丁皋等。至近现代,还有教育家马相伯,美术教育家吕凤子,佛学家吕澂,语言学家吕叔湘,史学家唐邦治,民族学家秋浦,教育家、孔学家匡亚明,以及为革命作出贡献的管文蔚、梅嘉生、韦永义等。所有这些构成了一部“人物春秋”。
丹阳,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名胜古迹众多,古有云阳八景、延陵八景、经山崇教寺八景、练湖二十四景、七峰山房等。享有“江南文物之邦”盛誉。今遗存的南朝齐梁帝王陵墓共有12座,三国吴帝王陵墓1座。其中南朝齐梁帝王陵墓的永安陵石刻、景安陵石刻、修安陵石刻、兴安陵石刻、金王陈佚名陵石刻、鬱林王陵石刻、海陵王陵石刻、建陵石刻、修陵石刻、庄陵石刻、陵口石刻11处、26件,均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唐中和铜钟、延陵季子碑、总前委旧址、华东局与华东军区旧址4处(件)。被列为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有三国吴孙坚墓高陵、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与中共京(宁)沪线路北特委旧址、近月轩惨案旧址、贺甲战斗旧址、新丰战斗旧址5处。被列为丹阳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有陀罗尼经幢、石曼卿神道碑、开泰桥、通泰桥、万善塔等55处。其文物古迹级别之高,数量之多,为全省乃至全国县邑所罕见。
丹阳,风俗民情有其独特之处。邑人俗崇俭朴,加之泰伯之遗风,所以吴季札慕民风之韵而隐居于斯。由于丹阳处于吴方言和北方方言两大方言区的交界地,历来有“吴头楚尾”之称。就全市而言,本地人称“四门十八腔”,东乡人也往往听不懂西乡人的话,其方言之奇特在全国亦不多见。在那漫长的封建社会,“听天由命、福自天来”在人们思想中占有地位,所以在生产、生活、婚丧嫁娶、岁时与祭祀上形成不少传统习俗。如今,符合人情者,还有所保留,但多数已为崇尚科学所替代。随着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精神文明正在进一步提高。
丹阳,由于文化发达,民间异闻传说颇多。可歌可泣与可叹可笑并存,精华和糟粕均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前人留下的一份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古老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丹阳,水秀山明,风光旖旎,景点较多,许多文人墨客以此挥毫题咏。诗人酬和,百姓歌谣,成就了“艺文集萃”,使之情韵流长。
今日之丹阳,犹如“丹凤朝阳”,光彩夺目。外向型经济促进了城市和小城镇建设的步伐,使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谓是“东方风来满园春。”在昔日辉煌的基础上,增添了“今日风采”。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丹阳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如今所取得的经济建设巨大成就融为一体,以期引起人们珍惜过去、奋发未来,热爱和建设美好的故乡,这是作者们的心愿。谨以此书献各界人士、在外游子和父老乡亲。
摘自:兰陵萧氏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