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兰州刻葫芦

[复制链接]
查看1972 | 回复0 | 2013-2-18 20:2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兰州刻葫芦,起源于魏晋。考古资料已充分证明,自魏晋起,生产技术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那时中国丝绸经西北各民族之手少量地辗转贩运到中亚、印度。商人便接踵西行。至此丝绸之路益加畅通,大量丝帛锦绣通过兰州不断西运,同时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输入中国。魏晋时,东西商业往来不断,位于丝路咽喉重地的兰州和敦煌,就是胡商的聚集地。5~6世纪时,南北朝分立,但沿丝路的东西交往却进一步繁荣 。北魏建国后不久就派使者前往西域,以后中亚各国的贡使、商人常集于金城兰州,金城兰州更成为各国商人荟萃之地,金城中也聚集着不少胡商。因此金城兰州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补给地之一。当时胡商从和田带过来的巨型葫芦(盛水用的),经兰州工匠刻上图案和文字出售,这便是最早的兰州刻葫芦。隋初改置兰州总管府,始称兰州。自汉至唐、宋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出现了丝绸西去、天马东来的盛况,兰州逐渐成为丝绸之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联系西域少数民族的重要都会和纽带,在沟通和促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时候兰州刻葫芦除了盛水用以外,工匠们开始刻“药葫芦”。古丝绸之路也在这里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和灿烂文化,隋炀帝曾派黄门侍郎裴矩到张掖招徕西域商人,把大量的西域葫芦运到兰州,说明当时丝路的兴旺。

  到了唐贞观年间称葫芦为匏器和瓠,当时兰州刻葫芦雕刻技艺已很精巧。据《隋荫刻缉》记载,隋末兰州周围已大量种植葫芦,把葫芦的外皮刮去后磨光,在葫芦上雕刻书法碑贴或花纹图画 。兰州葫芦雕刻的发展与鸡蛋葫芦的发现、应用有极其重要的关系。隋唐宋元时期,葫芦上雕刻书法碑贴之所以文字简短,可能所用质地坚硬的匏器和瓠有关,与当时葫芦仍以形状有关。隋唐时期兰州丫腰葫芦做为“药葫芦”中药铺前都挂着一个药葫芦,葫芦上刻有“药”字,但这药葫芦内通常是空的。中药铺里摆的一部分大药葫芦和瓷罐内分别放有炮制好的中药,有淮山、白术、茯苓、虫草、人参、灵芝、鹿茸片、肉桂、蚕蛹、淫羊藿、补骨脂、益智仁、杜仲、吐丝子、枸杞、何首乌、熟地黄、山萸肉、当归、川芎、白芍、酸枣仁、麦门冬、五味子、朱砂、三七、龙骨、炙甘草、蛤蚧、河车、黄芪等,药葫芦上刻有药名和药性赋或汤头歌。

  李继迁,银州(今陕西省榆林县南)人。祖先为拓跋氏,唐朝时因参预镇压黄巢起义,被赐姓为李。党项族,北宋时任节度使,西夏国奠基者。在位14年,被箭射伤,创伤恶化死去,终年42岁,葬于裕陵(今宁夏贺兰山平羌堡西北五里处)。公元1003年,李继迁对宋作战胜利后,又转而西攻回鹘和吐蕃诸部。先攻陷金城兰州,11月攻陷西凉府(今甘肃省武威县)。缴获了金城守城军队大量刻有姓名和番号的用于盛水的葫芦,可见当时兰州刻葫芦已经很盛行了。而随着兰州刻葫芦至明清时已发展成了一种艺术品,它的艺术性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下图中108僧是仿囊云的作品,僧聚图.

  明崇祯十六年囊云大师(一六四三年),进士,字唯一(一六o三至一六七一年)。鄞(今浙江宁波)人。曾在金城葫芦万处学艺,清顺治三年(一六四六年)后为僧,人称囊云大师。刻葫芦画山水,超脱畦径,槎杆突兀,孤峭绝人。家居时,每以匠者入门即审视其法,自仿造,所用器辄能善其事。及于盘谷构山房,束竹覆茅,尽出己手。得悬压一奇木,制为养和(唐书李泌传:“泌尝采松穋枝以为隐背名曰养和。”)日卧坐其间。拾烧余以为炉,状绝古。卒年六十九。《杲堂集、明画录》作品有传世孤品-葫芦雕刻婴戏图。到康熙年间发展为以玛瑙制的刀具刻出凸起的阳文,有的为儿童斗蟋蟀等图画,儿童面目各异,而且不留刀痕。道光年宫中有太监梁九公,人称梁葫芦,精于刻葫芦 ,其手艺是受金城胡鼎和传艺,葫芦大者如斗,在葫芦上刻镂山水花鸟之状,细入毫发,有的镶嵌象牙、紫檀为盖,空隙处刻有“梁九公制”小方印,为京师所贵重。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1642

u=1574014147,2450787703&fm=0&gp=0.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