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满堂音

[复制链接]
查看636 | 回复0 | 2013-4-17 21: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在五峰鹤峰边界的湾潭大面、岗坪一带,柳子戏皮影子戏艺人会唱一种很特别的皮影戏声腔。这种腔调它不同于一般皮影班唱的皮簧腔〔南北路〕,也不同于柳子戏大筒子板〔杨花柳〕,在民间其它艺术门类和民歌小调中,也未见其踪影,听起来很新鲜独特。所用乐器也和它们大相径庭,不是京胡大筒子,用的是一种艺人自制的土琵琶和唢呐。这就是“满堂音”。
    满堂音源于何处,哪个朝代、什幺途径到五峰鹤峰来,又在这个地方流传了多久?艺人说不清道不明,地方志书上也未发现有记载,暂不得而知,有待专家来考证。目前,只能从师承情况和世代相传的乐器等实物,如土琵琶、皮影子来推断:现在的艺人平均年龄在70岁,往上可推到5代以上,200年左右;湾潭岗坪的艺人柳庆训,保存有明代的皮影子,和一把传世180多年的土琵琶。由此估算满堂音在五峰流传大约在200年上下。
    原始满堂音由两个部分组成:主要唱腔部分叫〔琵琶板〕,上下句式结构;甩腔煞尾或者开头加唢呐的那一部分叫〔满堂音〕。它们一起被当地艺人合称为“满堂音”。其名称得来据笔者分析,和满堂音现场演唱效果,“唢呐声响,音满华堂”应该有关系。它分生、旦、丑腔,但行腔都差不多,主要区别在唱法,旦角唱的是“窄”声(假声)。
    满堂音主奏乐器土琵琶和现代琵琶相比,只是形状相仿,实质却大不相同:一、外形小得多,体积大约只有琵琶的五分之三;二、构制一不样,三个轸子三根弦,没有相,只有很少几个品,不分半音,五声音阶排列;三、定弦和演奏技法不同,三根弦排列很近调同样音高,用弹片弹奏,不用指甲,没有什幺特别的技巧,不调弦不能转调,只能弹一个本调;四、音域很窄,仅一个八度(低音5——5),音高不固定,它随演唱人嗓音条件,调高或者调低些;五、音量小,音色近似凤凰琴。大垭柳子戏班丢失了土琵琶后,试用凤凰琴伴奏,也搞得拢,后来干脆用凤凰琴替代了土琵琶。
20世纪60、70年代,满堂音就被县内音乐工作者发现,但当时并未引起足够重视,没及时进行采录,错失良机。1980年前后,县里组织专班搜集民歌和柳子戏,这时候戏班子的老艺人大都先后去世,仅就健在的艺人进行了现场录音采集,已经很不完整了。回城整理资料时,因柳子戏中也唱满堂音,就把它归集在了柳子戏唱腔中。
    1980年10月原宜昌地区专业剧团会演,县剧团创作人员选用管用和的一首歌词《琴台放歌》,用满堂音的曲调,写了一个节目参演,这是满堂音第一次搬上专业文艺舞台;1982年专业会演,剧团再次写了一个满堂音曲艺段子《土家党员慈母心》参演并获得创作奖。满堂音发展演变从这里开始走向了另一条路子,它没有沿看原来的戏剧音乐的老路子发展,而是往曲艺上靠拢,渐渐地作为一个新的曲种被人们接受和认可。
1983年11月全省第三届“百花书会”,县创作室作词编曲的、歌颂土家族先民英烈的满堂音曲艺段子《贝锦卡血溅虎门》赴省参赛,获得成功,省文化厅、省曲协颁发了创作奖和演出奖。至此,曲艺满堂音基本成熟成形。
    曲艺满堂音改用琵琶主奏,有时也加乐队伴奏。土琵琶则退居二线,仅作为导具演员拿在手上表演,偶尔弹弹过门之类。它的表演形式灵活得很,可以一人自弹自唱,也可以两人或者多人表演,甚至加伴舞,不拘一格。
    满堂音以唱为主,也有说白。它的个性鲜明,特点突出,旋律幽雅,长于抒情和描景。但也能演唱叙事为主的大段子,是一个前途不可限量的曲坛新秀。美中不足的是,原始的音乐素材单薄了些,缺少对比和变化,显得不够丰富多彩。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1169

2012082718082464.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