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氏宗亲】黎姓姓氏渊源

[复制链接]
查看1099 | 回复0 | 2010-12-14 13: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黎姓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高阳氏,出自远古颛顼帝之孙重黎,属于以先祖名字与国名为氏。
按史籍《大戴礼·帝系篇》记载:“颛顼产老童,老童产重黎及吴回。”徐广注引《世本》亦说明:“老童生重黎及吴回。”而高诱在《淮南子》中则训注:“祝融,颛顼之孙,老童之子吴回也。一名黎,为高辛氏火正,号为祝融。”铎按:“少昊氏之后曰重,颛顼氏之后曰重黎。对彼重则单称黎,若自言当家,则称重黎。《史记·楚世家·索隐》引刘氏说。”
不论如何,老童的长子重黎在担任火正之职时,因九黎乱德,受命前去镇压。然而他没有完成任务,九黎之乱依然不止,帝喾怒而诛重黎,以其弟吴回接替其职,完成了平定九黎之乱的事业。这在史籍《史记·楚世家》中有记载:“帝喾诛重黎,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
在重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重黎氏、火正氏,后皆省文简改为单姓黎氏,是非常故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远古九黎族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与国名为氏。
据史籍《风俗通义》等记载,九黎,古时为我国南方土著民族之一,相传为远古东夷首领少昊金天氏之时的诸侯黎,黎曾被少昊封为火正,负责掌管民事,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黎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等记载,商王朝时期有两个称“黎国”的诸侯国,皆为远古“九黎之后”部落的后裔所建:一个在今山西省长治县西南部,在商王朝晚期被周文王姬昌所灭;另一个在今山东省郓城县西部,在商末周初被周武王姬发所灭;两个商黎国皆灭于姬氏父子之手。
这两个己姓黎国的子孙在灭国之后,皆以故国名为姓氏,称黎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是为山东黎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尹祁氏,出自远古帝尧的后代,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等记载,西周初期,周文王、周武王灭己姓黎国之后,将其地分封给帝尧的后裔,爵位为侯爵,并且仍然沿用黎国的名称,其后有黎侯丰舒。
春秋初期,黎国迁都于黎邑(今山西黎城黎侯城)。其后曾多次与狄人发生争战,面队强大的北狄,黎侯无以抵抗,遂逃往卫国,之后在春秋中期的周定王姬瑜十二年(公元前594年)寻求晋国的支持,晋景公姬孺出兵驱逐了侵占黎国的狄人,将逃离在卫国的黎侯送回国都。这在史籍《左传·宣公十五年》中有记载:“壬午,晋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立黎侯而还”。
在周简王姬夷七年(公元前579年)爆发在隰地交刚邑(今山西临汾隰县)的晋、狄两国“交刚之战”中,狄军大败,晋厉公姬寿曼在回军途中乘势干脆灭了积弱无力且老是成为晋国负担的黎国,其地为晋国所吞并,成为后来士匄家族的封地。
黎国灭亡后,其王族子孙以及部分国民以故国名为姓氏,称黎氏、犁氏,史称黎氏正宗,后来成为整个黎氏家族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为山西黎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邾国大夫邻子,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史籍《左传》中记载:周顷王六年(公元前613年),邾文公曹蘧蒢执政时期(公元前665~前615年),为避开鲁国的不断侵扰邾国,准备迁都,他倾向于迁往绎邑(今山西运城绎县),但又拿不定主意,于是求卜。
一旁的史官说:“若是迁往绎邑,则利于民而不利于君。”
大夫邻子则指出:“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君,以利民也。民既利矣,孤必与焉。”
左右臣子们都说:“命可长也,君何弗为?”
邾文公由此决定道:“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民苟利矣,迁也!吉莫如之!”遂迁邾都于绎。
果然,那峄山之阳地理形势优越,易于防守;土地比较肥沃,适于发展农业生产。邾文公定都后,战乱威胁大为减轻,洪水亦不再为患,由此邾国经济得到发展,同时也奠定了邹城市古代行政区划的基础。
在大夫邻子的后裔子孙中,有称倪黎氏者,这在史籍《路史》中有记载:“倪黎,邻子之后。”其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黎氏、朱氏、倪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己姓,出自春秋时期莒国君主黎比公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黎比氏,源出春秋时期莒国君主黎比公之后,这在史籍《世本》中有记载:“黎比氏,莒黎比公之后。”
莒国,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嬴姓,少昊之后也。周武王封己兹舆其于莒,今密州莒县是也。”也就是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一带。
周简王姬夷十二年(公元前574年),莒国君主渠邱公逝世,太子己密州即位,史称黎比公。
黎比公己密州在位时期,所治之政被左丘明在史籍《左传》中称之为“虐”,指出他之执政“国人患之”,说的就是黎比公不顾国力与百姓安危,经常与齐国、鲁国等势力庞大的诸侯国争战,造成了“民不堪命”的情况。
实际上,黎比公执政期间(公元前577~前543年),正是处于齐国、鲁国两国大规模开辟疆土的高峰时期,黎比公充分利用相对强大的晋国为援,以攻为守,屡次击败强大的齐国,算得上是维保莒国能够较好生存的最佳策略。因而,这一阶段是莒国最活跃的历史时期。
在黎比公执政三十四年后,即从周景王姬贵三年(公元前542年)开始,莒国继承者再没有黎比公的那种远见卓识的能力,莒国遂逐渐走向衰亡,历经莒废公己舆、莒著丘公己去疾、莒郊公己狂、莒共公己庚舆等,国势日渐衰败,而晋国公室逐渐强大,国力内耗不复外顾,甚至被三家所分,莒国完全失去了援助,无力再与周边诸侯国较量了。
到了莒郊公己狂执政二十七年后(周敬王姬丐三十九年,公元前481年),历史开始推进至战国时期,莒国国事已经渺小到史家都不屑予以记载,终在周考王姬嵬十年(楚简王熊中元年,公元前431年),被即位伊始的楚简王率大军北上攻齐之时“一举而克莒”,莒国就此灭亡,楚国势力直抵胶东半岛。
在黎比公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黎比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黎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山东莒城黎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大夫黎弥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黎弥,姜姓,春秋晚期齐国大夫,与孔子是同一时期之人,是当时齐国一位老谋深算的大夫。这在史籍《左传》中有记载:“齐大夫黎弥、黎且,字亦作犁。”
在周敬王姬丐十一年(鲁定公姬宋十年,公元前509年)的齐、鲁两国“夹谷之会”上,孔子代表鲁定公,从齐景公姜杵臼手中讨回了汶阳之地(今山东泰安肥城),鲁定公因此对孔子更加信任,让他担任了大司寇,负责国内治安。孔子终于获得机会,开始推行他的政治主张,讲求孝道,稳定家庭,安定社会。使鲁国社会和谐,经济蒸蒸日上,国富民强起来。
齐、鲁两国比邻而居,鲁国逐渐强大,引起了齐景公的严重不安,忙找来大臣黎弥来商议对策。
黎弥分析道:“鲁国能有今天的气象,全是依赖孔丘一人,只要将孔丘搞掉,鲁定公失去得力助手,鲁国就会回到老样子,没有什么作为了。”
齐景公连忙说:“你分析得很对,可是鲁定公正宠信孔丘,怎样才能搞掉他呢?”
黎弥意味深长地笑了:“大王不必担心,我们可以采取外交手段。”
齐景公皱眉说:“什么外交手段!上次在夹谷我们已经吃了大亏。这次还用外交手段,行嘛?”
黎弥笑了笑:“大王别急,孔丘最讲究‘君有君德’,还鼓吹‘小人与女子为难养也。’那么咱们挑选一批美女连同乐师去送给鲁定公,使他沉溺迷醉于声色之中。那孔丘一定看不惯,肯定会出面劝阻。而鲁定公欢好于此,一定不能接受,反而会讨厌、疏远他。孔丘看到在鲁国难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就会离开鲁国,去另寻明主。”
齐景公十分赞赏此计,点头同意。于是便在后宫中挑选出美女八十人,教以歌舞、授以媚术。待一切打点完毕,就派了一个能言善辩、极会办事的人为使者。临行时,黎弥又对使者细细交待一番:“你们到鲁国后,肯定会遭到孔丘的阻挠。你就设法勾通鲁国大臣季斯,把他搞掂了,就可以通过他影响鲁定公,完成这次的外交使命。”
使者衔命而去。而孔子却早已得到消息,把齐国使团拦在内城之外,安排在驿馆里,并派人警卫,不准他们外出。同时封锁消息,也不报告鲁定公。齐国使者无奈,只好先住下。一面天天在驿馆里排练歌舞,以待时机;一方面想方设法接近鲁国大夫季斯。
季斯是一个喜好声色、玩乐的人。他听到风声后,便找个借口微服私到驿馆。他一出现,立即引起齐国使者的注意,也不说破,遂热情招呼,邀请他观看歌舞。季斯看到齐国女乐个个体态轻盈、貌若天仙,早巳心醉神迷,一连数日不去上朝,天天泡在驿馆。
齐国使者看到时机巳经成熟,就请季斯到一间密室,送上一份厚礼说:“我奉命出使,将我国的女乐送给贵国君主。可是十多天过去了,却无法见到鲁君的面。我知道先生您不是一般的人,一定有办法玉成此事。我还要送一套女伎乐舞给先生,请先生一定鼎力相助。”
季斯接受了厚礼,也向齐国使者公开了自已的身份,并说:“孔丘在,这事不好办。不过,我可以先请鲁君到这里来观看一下,再见机行事。”
季斯一连几天没有来上朝,早已引起鲁定公的注意,心想这家伙一定有了好玩的去处,就叫他单独进宫询问。鲁定公本是好色之徒,听了季斯的介绍后立就按捺不住,当天晚上君臣二人乔装改扮偷偷来到驿馆。齐国使者见季斯眨眼示意,早已心领神会,指挥女乐们更加起劲地表演,把个鲁定公看得意乱神迷、痴痴呆呆,忘乎所以。于是不硕一切,当即命令季斯重赏齐国使者,然后将女乐们全部带回宫中享受去了。
从此,鲁定公便再也不上朝,连告朔之礼也废了(自新年一月起,每月朔日即初一,供一只饩羊即杀而未煮熟的腥羊,祭告于太庙,然后上朝奉行)。孔子一连十余天见不到鲁定公,心中着急,便闯入后宫,正见鲁定公与一班女乐们玩得正开心,孔子立即正色加以相劝。
起初,鲁定公还敷衍、推诿,当着孔子之面叫女乐们散去。可是后来孔子常常来劝,鲁定公便心里老大不高兴,季斯又在一旁不断挑拨,鲁定公终于厌恶且大发脾气了,开口大骂,并开革了孔子。
孔子见鲁国没有希望了,就带着学生们出奔卫国去了,从此周游列国。鲁国失去了孔子,政治一天天坏下去,国势一天天弱下去。而齐国却一天天强大起来,并不断成功地蚕食鲁国。
黎弥立此大功,齐景公乐得合不拢嘴,特别加封赐给黎弥一个邑(今山东郓城)。此后,世人称其计策为“养其乱臣以迷之,进美女淫声以惑之。”
黎弥之策后被战国山东鄄城人孙膑、秦朝咸阳人杨南柯总结列入三十六计之《美人计》:“兵强者,攻其将;兵智者,伐其情。将弱兵颓,其势自萎。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在黎弥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黎弥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黎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山东临淄黎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战国时期魏国时期黎丘丈人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在史籍《吕贤》中记载:“黎丘,有黎丘丈人,后因氏。”
关于黎丘丈人,在史籍《吕氏春秋》中有记载:
在战国时期的魏国都城大梁以北的黎丘乡有叫黎丘的村子,当时那里有个很奇特的鬼,人称黎丘鬼,它就喜欢装扮成别人的儿子、侄子、或兄弟的样子来捉弄人。
村里有个老人叫黎丘丈人,有一次他到街市上喝酒,醉酒后跌跌撞撞地回家,那黎丘鬼装扮成他一个儿子的样子,假装搀扶他,却在一路上使劲儿折磨黎丘丈人。黎丘丈人吃了很多苦头,终于迷迷糊糊地回到了家,酒一醒后就大骂这个儿子:“我是你的父亲啊,难道对你不够好吗?怎么我喝醉了,你反而在路上折磨我,是为什么?”
黎丘丈人的儿子吓得哭着磕头碰地说:“冤枉啊!没有这样的事啊!昨天我去村东向人讨债,没在路上遇见您,您可以问他的。”黎丘丈人相信儿子的话,醒悟道:“啊!那就肯定就是黎丘鬼在捣乱,我本来曾听说过的啊!”
第二天,黎丘丈人特意挎上宝剑,又到街市上假装喝酒,想如果碰上那黎丘鬼,就将它刺死。直到临晨,黎丘丈人还真的又喝醉了,他的那个儿子担心父亲醉了不能回家,就亲自赶去接他。黎丘丈人醉咪咪地看见儿子,以为是黎丘鬼又来捣蛋,就拔出剑来一剑刺死了他。
在黎丘丈人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黎丘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黎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南开封黎氏。
本书按:
这个历史故事非常凄泠,以此为姓源,当为警世寓言,告戒世人应当明辨真伪。但该支黎氏当为以居邑名称为氏。

第八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素黎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时后魏有代北鲜卑族复姓素黎氏。
北魏孝文帝拓拔宏于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都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期间包括改鲜卑姓氏为汉姓的举措,遂改素黎氏为汉字单姓黎氏,后融合于汉族之中,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南洛阳黎氏。

第九个渊源:源于赐姓,出自台湾土著,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在台湾省历史上,台湾学者所称的“南岛语系”的平埔族、高山族要比汉族人早至台湾。汉族人后来渡海赴台,后者居上,逐渐成为台湾岛的多数族群,但这并不代表平埔族消失了,而是以另一种型态,继续生存于台湾社会。
平埔族受汉族人影响,接受汉族人习俗,两个民族群文化的接触都已经相互影响、相互涵化,与原本的汉文化或平埔族文化都有所差异,在明清时期,诞生了像“竹堑社”那样的民族群体称谓。
竹堑社,属于平埔族的分支道卡斯族,道卡斯族则分布于台湾的新竹县、苗栗县和台中县的北部,分布区的东部山岳则有赛夏族和泰雅族。
竹堑社起初分布在香山一带,盐水港附近,后逐渐往东北移动,按史籍《台湾新竹厅志》记载:“西南至盐水港与中港社相对,东至咸菜硼的龙冈及杨梅、中坜间的土牛与南崁社为界。”活动范围以头前溪、凤山溪为主,从近海的新竹平原,往东经飞凤台地、竹东台地、湖口台地至马武督、五指山等高地一带。
竹堑社向香山北移至后来之竹堑厅域内,聚居于武营头至北鼓楼街(今台湾新竹中山堂及北门街南头)。
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竹堑社归顺清廷成为熟番。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竹堑植竹为城,原居于厅城预定地的社番奉官谕,迁至旧社(今台湾新竹北门旧社里)。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因旧社多水患,全社举族迁往新社、枋寮等移垦,且向西往新埔、关西地区发展,形成现今的分布情况。
到了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竹堑社改番名,乾隆大帝特赐予七个汉姓,分别为钱氏、廖氏、卫氏、金氏、黎氏、三氏、潘氏,称“竹堑社七姓”。之后,竹堑社民薙发蓄辫,穿戴如汉族人。
黎氏为其中之一,世代相传至今。
本书按:
据台湾学者张炎宪的考证,台湾“竹堑社七姓”现今仅存五姓,即钱氏、卫氏、廖氏、潘氏、三氏,已经没有黎氏族人了。不过在台湾的其他民族如“高山九族”中的泰雅族、布农族、曹族、排湾族、卑南族、阿美族、雅美族、鲁凯族、赛夏族等,以及“平埔十族”中的西拉雅族、马卡道族、巴布拉族、巴则海族、道卡斯族、凯达格兰族、噶玛兰族、洪雅族、邵族、猫雾栜族等中,却有许多黎氏族人分布。
关于台湾的少数民族,大陆学者将台湾学者所分认的“高山九族”统称为“高山族”,认为台湾学者所谓泰雅、布农、曹、排湾、卑南、阿美、雅美、鲁凯、赛夏等,实际上是高山族的各个部落称谓;且将“平埔十族”统称为“黎族”,认为台湾学者所谓西拉雅、马卡道、巴布拉、巴则海、道卡斯、凯达格兰、噶玛兰、洪雅、邵、猫雾栜等,实际上是黎族的各个部落称谓。
这有待两岸学者共同进一步研究,否则的话,中国的民族个数,就不是五十六个,是七十五个了。

第十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京族、黎族、满族、壮族、瑶族、苗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黎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黎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