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邀请
杂志下载
活动
名医
红娘
收藏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首页
Portal
广场
BBS
乡约馆
Group
搜索
搜索
文章
帖子
乡约馆
用户
乡约网
»
广场
›
乡约馆
›
村村通
›
山东
›
刘集镇
›
大桥镇——明星村庄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大桥镇——明星村庄
[复制链接]
640
|
0
|
2010-10-21 14: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一、于窝村
紧靠平阴黄河大桥,素有“聊城市的东大门”之称,历史悠久。2200多年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著名的《黄河大秧歌》就发源于此。2007年以来,村两委班子不断加大公共文化建设力度,积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及时实施了“文化资源共享工程”,为农民的科技致富插上腾飞的翅膀。同时,建设了具有独特魅力和生机蓬勃的文化大院和文化活动中心。今年又投资28.3万元建起了占地9.2亩的“群众文化广场”,配全、配齐了篮球场、乒乓球场和各种文化娱乐设施,使广大村民强身健体有了好的去处。
该村两委一班人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的作用,采取鼓励引导和群众自发参与相结合的办法,建设一支来源于群众、贴近于群众、服务于群众的业余文化队伍。采用外聘教师、下乡培训、蹲点辅导、菜单式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强文化指导、提升文艺骨干素质。积极参加省、市等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类文化活动,今年3月,于窝村秧歌队代表全县参加了“民舞民乐”大赛,荣获三等奖,培植了一大批群众文艺骨干,保存和弘扬了一批优秀民间秧歌艺术。
该村把开展文化活动与移风易俗相结合,与提高群众素质相结合,与弘扬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相结合,以健康文明的文化活动培育社会新风。今年开展的全文明村文艺汇演、“反对邪教、破除迷信”等科教电影放映活动、农民依托群众文艺队伍和现有文化阵地,形成了以大型文化活动为龙头、节庆活动为基础、镇村活动为主体的群众文化活动格局。《妹妹坐船头》、《谁不说咱家乡好》、戏剧小品《大棚情话》,陆续在市和县的重大文艺赛事中获奖。村级文艺队积极开展送戏进城活动,使农民演出团队登上专业剧院舞台,在文艺精品工程建设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该村深挖区域资源,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大桥镇于窝村历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将此项工作作为“文化共享”建设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通过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普查、非遗保护开发等举措,打造并拥有了一批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传统文化瑰宝。在第二批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于窝村的传说、黄河大秧歌2个项目名列其中。
二、秦姚村
秦姚村西临尹庄工业园区,南临郭口村。总面积余1374亩,其中耕地639亩、蔬菜面积316亩,林地241亩(成材林131亩,村集体拥有成材林71亩)。全村总农户97户,总人口325人, 200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3956元,全村外出务工人员87人,年人均创收3500元。(一)着眼改善基础条件,加强抗旱保收田建设。今年,该村将继续加强抗旱保收田建设,新打中深井2眼,加上原有灌溉设施,确保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0%,提高亩产量。同时做好主要灌溉排涝渠道的清淤工作,确实做到旱能浇,涝能排。(二)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发展多元林经济。该村土地贫瘠,大部分是沙土地,人均占有耕地不到10亩,每亩收入不到200元。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利用好镇政府无偿提供苗木的优惠政策,该村计划3年内退耕还林100亩,今年计划退耕还林30亩,同时搞好林粮间作,提高土地使用效益。目前造林工作已做到了地块、苗木、农户“三个落实”,本着“早启动、快推进、保质量”的原则,我们将利用从现在开始的半个月时间集中搞会战,抢抓农时,完成造林任务。(三)着眼改进村容民俗,加快公益设施建设。搞好公益设施建设。今年将建设占地面积为100平方米的村文化大院,新建、翻建房屋10间,配备图书室、文化室、卫生室等场所和设施,集学习、娱乐、休闲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为一体的文化大院,充分发挥其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按照村容整洁的要求,该村已开始实施柴草粪堆出村主要街道,并指定专人管理,大力整治村环境。打通村内主干道硬化500延长米,绿化街道300延长米,修建排水沟300延长米。(四)强化村民自治意识,塑造农村新风尚。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提高广大村民的参与意识,加强民主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村规民约,做到人人遵纪守法,人人都参与新农村建设,共同建设管理好自己的家园。同时,发挥村妇联的作用,现已组建专门由村妇女同志组成的“改陋习、树新风、塑形象”思想宣传工作队,深入农户进行全面发动,认真开展“美在农家”、“洁净爱家”、“畜牧兴家”、“十星级文明户”等一系列活动,以此进一步倡导文明新风,树立文明向上的新时代新型农民形象,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郭口村
大桥镇郭口村现有957人、耕地730亩、党员22名。该村紧靠105国道和329省道,北临东昌水泥厂和七色板业有限公司。村里依托大企业的带动,大力招商引资,积极发展运输业和劳务输出,在富民的同时,村集体经济也不断壮大,为村里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05年,全村二、三产业总收入98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3420元。该村先后被县委、县政府和镇委、镇政府授予“经济工作先进单位”和“平安建设先进单位”。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榴莲花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