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皇天后土 于 2010-11-9 18:44 编辑
董朗将军 董朗(1894.4.24-1932.10),原名董嘉智,号仲明。四川省简阳县(今属成都市)平安乡董家河村人。1919年到上海,受爱国反帝群众斗争的影响,入大中华纱厂做工,并积极参加工人运动。1924年在黄埔军校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早期领导人之一。
大革命时期,1924年3月到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留校,在教导团任排长。10月参加平定广州商团叛乱的战斗。1925年参加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两次东征,以及平定军阀杨希闵、刘镇寰叛乱的作战。11月调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后通称叶挺独立团)任参谋,并担任中共独立团党支部干事会成员、组织干事。1926年在北伐战争中参加汀泗桥、贺胜桥等重要战斗。1927年春调任国民革命军第24师70团1营营长。5月在河南参加大败奉军的上蔡战役,战后升任70团团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南下途中指挥所部参加会昌战斗。起义军在潮汕失利后,与24师党代表颜昌颐率余部1000余人到惠阳中洞,在中共东江特委领导下,部队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2师(又称红二师)第4团,先后任团长、师长兼团长。10月底,在农民武装配合下,攻占海丰、陆丰县城,取得海陆丰第三次武装起义的胜利。1928年1月,率两个团出击紫金、五华,拔除地主武装据点,开展土地革命,扩大红色区域。5月率部与红4师一起反攻海丰县城。7月任中共东江特委军委委员。同年冬,海陆丰斗争失利,1929年初离开东江,经香港赴上海。6月奉中共中央指示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任中共湘鄂西前委委员,负责军政训练班的工作。1930年10月任红4军参谋长,后调湘鄂边革命根据地,任教导1师参谋长、独立团参谋长,中共湘鄂边特委委员,与王炳南等率部坚持湘鄂边游击斗争,参与指挥湘鄂边反“围剿”作战。1932年9月,率部掩护湘鄂边特委机关突破敌军重围,到达湖北省洪湖革命根据地的江陵、沙岗一带。10月在“左”倾机会主义者推行的肃反中被诬陷错杀,时年38岁。
1954年5月,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给其家属颁发了由毛泽东主席签署的《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为了纪念董朗,龙泉驿区建有董朗塑像,现已迁至龙泉长松寺烈士陵园。成都人民将永远铭记烈士的功勋。在广东省海丰县红宫展览室里陈列着他的革命斗争事迹。紫金县还为其建立了纪念墓碑。
董天知将军 董天知(1911-1940),原名董亮,曾用名董旭生,河南省荥阳县城南街人。1929年考入北平宏达学院。1930年夏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在狱中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任共青团北平市委组织干事兼儿童局书记。同年6月被捕。在狱中参加绝食斗争。1936年9月被营救出狱。同年10月,随薄一波赴山西太原,参与创建牺牲救国同盟会。1937年2月,当选为牺盟会首届执行委员。不久,任抗敌先锋队总队长。“七·七”事变后,任山西各界慰问团团长,率团到华北抗日前线慰问29军将士。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9月当选为牺盟会第三届执行委员会委员,主持牺盟会赵(城)洪(洞)中心区工作。10月任决死第3总队政治部主任兼曲沃县牺盟会特派员。第3总队改编为决死第3纵队后,任中共纵队军政委员会书记。转战壶关、平顺一带,不断给日伪军以沉重的打击。1940年3月任决死第3纵队政治委员。8月率队参加百团大战,奉命配合主力部队破坏五阳至晋城的交通,袭击潞城县敌军据点。同月19日率第3纵队前哨部队到达潞城县王郭庄。
1940年8月20日凌晨,遭日伪军警200余人包围,为掩护部队主力突围,亲率警卫排数次佯攻敌军。在敌群中前冲后杀,激战4个多小时,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毙伤敌人90余名,完成掩护任务。激战中头中3弹壮烈牺牲,时年29岁。所率的警卫排28名指战员亦全部战死。
1940年9月25日,时任中共中央中共北方局秘书长杨献珍在《新华日报》上撰专文赞其革命一生。1954年董天知将军遗骨迁葬于邯郸,时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杨尚昆为之亲笔撰书墓志联:
英雄横贯比干岭; 壮志常怀鸭绿江。 董乐斋烈士
董乐斋(1890-1931),湖北省大悟县人。1929年春参加革命,秘密进行革命活动。同年10月经郑新民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冬在宣化店地区以开办黄学为掩护,向农民宣传革命道理,组织农民参加革命,建立地方武装组织,积蓄革命力量。1929年秋,任农民赤卫队队长,组织并领导了宣化店起义,作战勇敢,指挥机灵。1931年春任罗山县独立团营长。后编入中国工农红军,历任营长、团长等职。在宣化、丰店、吕王城一带坚持战斗,打击反动势力,镇压土豪劣绅,对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壮大人民武装力量做出了贡献。同年冬被错杀于宣化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追认为革命烈士。
董师固烈士 董师固(1909-1930),又名董元吉,字师固、君威,号矮卒,江西省萍乡县人。1924年,考入萍乡县立中学。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由团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大革命时期,1926年9月,加入中国国民党,任国民党萍乡县第13区区党部委员长。1927年2月,任萍乡县总工会委员兼秘书长,同时创办、主编《大铁锤》刊物。“马日事变”后,任萍乡人民军事委员会委员、审判土豪劣绅特别法庭秘书,积极镇压反动势力。
土地革命时期,大革命失败后遭敌通缉,遂潜赴分宜县隐蔽。1930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同年冬在吉安作战中牺牲,时年仅21岁。
董自羊烈士 董自羊(1904-1932.6),湖北省阳新县人。1926年,投身于农民革命运动,任福丰区农民自卫军战士。1929年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929年6月任红12军第1纵队战士、班长,年底转入红5军第5纵队。1930年编入红8军,历任排长、连长。红8军南下湖南后,因伤留本地休养,伤好后任红3师第8团5营副营长、红9团副团长。1932年4月再次负伤,转入龙港红军医院治疗。6月终因伤势过重,牺牲于红军医院,时年28岁。
董存瑞烈士 董存瑞(1929.10.15-1948.5.26),察哈尔(今河北省)怀来县南山堡村人。出身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6年上过几天学堂,后因家贫而辍学。1945年春参加了当地抗日自卫队,同年7月参加八路军。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其家乡成了抗日游击区。年少时机灵聪明,很有骨气,被称为“南山堡的王二小”。1942年13岁时就曾掩护过八路军干部,当上了儿童团团长。参加八路军后,在激烈的战斗中逐渐锻炼成为一个机智勇敢的战士。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4月初,在察北重镇独石口遭遇战中,机智地夺下敌人的一挺机枪而被记大功一次,被部队授予勇敢奖章。1947年初的长安岭狙击战,他在班长牺牲、副班长重伤的情况下,挺身而出自任班长,如期完成了狙击任务,又立大功一次。
1947年3月,在平北整训期间,毛泽东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号召后,各战略区的部队纷纷练习城市攻坚战。当年解放军没有飞机,也缺少坦克,攻坚主要靠有限的炮兵和步兵实施爆破。其带领的班被师、团领导誉为“董存瑞练兵模范班”,本人也被授予“模范爆破手”的称号。1948年,在解放隆化的战斗前,在比武中夺得“爆破元帅”的董存瑞,代表大家表决心:“我就是死后化成泥土,也要填到隆化中学的外壕里去。”5月初,所在部队参加冀热察战役。隆化县城是热河省会承德的拱卫,敌人事先在这里修筑了大量碉堡,有些特殊构筑的暗堡还被称为“模范工事”。
1948年5月25日,进攻隆化县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的6连负责拔除敌人核心阵地——隆化中学。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了敌人3个炮楼5个地堡。打开隆化中学东北角的外围工事之后,敌人隐藏在围墙外干河道上桥形暗堡的机枪突然开火,部队遭受严重伤亡,突击受阻,而派去爆破的战友又一个个在中途倒下。我军的进攻被敌暗堡所阻。面对敌碉堡的凶猛火力,董存瑞再次请战,在战友的掩护下抱着炸药包冲到桥底。左腿被敌人的机枪打断,由于暗堡的底部离干涸的河床还有一段高度,河道两侧护堤陡滑,两次安放的炸药因没有依托都滑了下来。此时,冲锋号已经吹响,拖延一分钟就会有更多的战友牺牲。为保证整个战斗胜利,毅然用身体做支架,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了导火索。随着天崩地裂的一声巨响,敌人的桥形暗堡被炸毁,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为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道路,解放的红旗插进了隆化中学,牺牲时年仅19岁。
董存瑞生前先后共立大功3次、小功4次,荣获3枚勇敢奖章和一枚毛泽东勋章。1948年6月8日,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党委决定,追认为纵队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命名他生前所在的6连6班为“董存瑞班”,规定纵队所属机关和部队在点名和集会时,静默3分钟以示悼念。7月10日,冀热察行署发布决定,将隆化中学改名为存瑞中学。1950年,在全国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代表会上,被追认为全国战斗英雄。1951年新中国成立两周年之际,毛泽东邀请董存瑞的父亲董全忠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观礼,并亲切接见了他。朱德也为其纪念碑亲笔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事迹载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史册上,传遍了中华大地,为新中国不惜献身的精神也成为一代代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学习的榜样。
附录:毛泽东主席为什么没有给董存瑞题词?
1956年冬,经国家民政部批准,隆化县计划修建董存瑞纪念碑。隆化县人民委员会民政科一直从事陵园筹建工作的冀兴坡,带着县委和县人委的信前往北京,呈请伟大领袖毛主席给董存瑞烈士题词。冀兴坡肩负重任先赴当时的河北省省会保定,到省委组织部换信,然后再到中央办公厅东北口,一个细高个、身着一身北京蓝的干部接待了他,告诉他下星期三来。冀兴坡住在北京珠宝市街正泰旅馆等候。星期三准时再去,被介绍到办公地址在皇城根的政务院内务部,内务部部长谢觉哉接待了他,并让优抚司邹司长具体办理。冀兴坡到优抚司后介绍了董存瑞的英雄事迹和修建董存瑞烈士陵园情况,邹司长听后让其等候消息。
冀兴坡一边等一边办理纪念碑大理石事宜,恰巧北京正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广场一侧500余人都在紧张地工作着,冀兴坡找到修建委员会主任李琛,介绍了董存瑞的事迹,李琛听后很感动。红军出身的李琛对隆化方面大力支持,很快办好“赠送隆化碑料一块”手续,一个星期后,大理石基本落实。
冀兴坡二次来到优抚司,邹司长说这事领袖们还未定下来,你还是先回县里等着吧。
这样就到了1957年,农历正月底,冀兴坡三到内务部优抚司,司里告诉还未题呢,要再等一段时间。
1957年3月1日陵园扩建要施工,冀兴坡返回隆化做筹备工作,待一切安排就绪后,4月份冀兴坡和县教育科主管科员刘显荣四到优抚司,回话说领导还没定下来,但我们会尽快促成此事的。冀、刘二人办理完大理石任务后,返回隆化。
1957年6月初冀兴坡五到优抚司,邹司长将一张16开大的题词郑重地交给了冀兴坡。上书“舍身为国,永垂不朽”8个大字,落款为“朱德,一九五七年五月廿九日”。冀兴坡看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朱德元帅的题词,心情很激动,但是全县人民是请毛主席题词的,怎么换成了朱总司令,毛主席不是给刘胡兰题过词吗,为什么没给董存瑞题词呢?邹司长解释,毛主席说刘胡兰是群众,董存瑞是军人,所以还是请总司令题合适。冀兴坡这才领悟到了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伟大友谊,毛主席对朱总司令的尊重,对董存瑞烈士的重视。冀兴坡赶紧返回隆化,把题词上交复命。
1957年10月18日,朱德为董存瑞烈士的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8个镏金大字,被镶嵌在落成的高14.5米的董存瑞烈士纪念碑碑体的正面。建国后党、政、军领导人为董存瑞烈士题联(摘录部分):
舍身为国; 英名千古; 丹心昭日月; 浩气长存。 浩气长存。 浩气贯长虹。 ——迟浩田题 ——杨成武题 ——刘复之题
董厚田烈士 董厚田(1907-1931),湖北省大悟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0年,参加枣岭岗起义,并加入罗山游击5大队任通讯班长。同年编入罗山独立团2营4连任排长,后任连长,在河南倒子湾、董家墩一带活动。1931年,独立团2营6连在涩港被敌包围,情况十分危急。他奉命前往营救,带领全连战士日夜兼程,赶赴现场,与敌展开激战,消灭了大量敌人。杀出一条血路,使6连得以突围,胜利完成了营救任务。战后,被提升为罗山独立团第5团团长。1931年冬,在河南新县易家湾与国民党军队作战,左手被打断,因负伤严重,寡不敌众,部队撤到黄鹰沟。敌人追赶急迫,部队弹尽力薄,不幸被捕,敌人将他活活烧死在高山岗上,时年24岁。
董昭鉴烈士 董昭鉴(1908-1933.7),江西省乐平县人。1930年5月参加革命,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930年5月任乡苏维埃政府委员、中国共产主义青团区委委员。8月任红10军第83团2连政治指导员。1931年3月,随部开往福建。后任红7军团第19师第8团政治委员。1933年初,因左脚受伤,留后方办事处任政治委员,伤愈归队后仍任第8团政治委员。7月在作战中牺牲,时年25岁。
董思远烈士 董思远(1906-1932.10),又名董会先,江西省余江县人。192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失败后,在余江县南部开展革命活动,发展中共党的组织。1928年6月,成立中共余江区委员会。1930年1月任中共余江县委书记。同年底调闽北根据地工作,任闽北独立团政治委员。1932年9月,率闽北红军协同红10军攻克福建浦城,回师大安。10月因肃反扩大化在闽北大安被错杀,时年26岁。
董振堂将军 董振堂(1895.12-1937.1.20),字绍冲,河北省新河县李家庄村人。早年入清河陆军预备学校学习,后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炮科深造。1923年被分配到西北军第11师学兵团炮兵连,先后任排长、连长。1932年4月经何长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宁都起义领导人,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
大革命时期,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随军参加了推翻贿选总统曹锟、驱逐清朝末代皇帝出宫、反对直系军阀吴佩孚的斗争和迎接孙中山北上等革命活动。冯玉祥部改编为国民军后,相继任第1军机炮教导大队大队长、陆炮营营长。1926年8月,冯玉祥“五原誓师”参加国共合作的北代战争,任国民联军第1军第4师第12旅旅长。率部参加了北代作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任国民党军第2集团第13师师长兼河南省洛阳警备司令、第5师师长。1930年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军阀大战中,冯玉祥战败,部队被蒋介石改编为第26路军,任第26军25师73旅旅长。1931年2月,第26路军被调到江西参加第二、第三次“围剿”红军的战争,“围剿”很快被红军粉碎。“九·一八”事变后,更加不满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共政策。认识到只有跟中国共产党走,国家才有出路。
1931年12月同赵博生、季振同等一起率部1.7万多人在宁都起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起义部队改编为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5军团,任军团副总指挥兼第13军军长。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先后担任红5军团总指挥、军团长,率部参加了赣州、漳州、南雄水口、乐安宜黄等战役和红军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指挥作战的特点是勇敢、果断、细致,战绩卓著,曾荣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授予的红旗勋章。1933年2月指挥所部在黄陂地区歼灭敌军59师,取得重大胜利。1934年2月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率部担任全军后卫,多次完成阻击国民党军的任务。1935年8月,毛儿盖会议后,红5军团被编入左路军,由原来的后卫变成前卫。10月,左路军被张国焘强令南下川康边作战,部队损失很大。1936年1月,红5军团同红四方面军的第33军合编为第5军,任军长。同年7月,左路军北上继续长征,10月到达甘肃省会宁,红军三大主办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5军奉命编入西路军西渡黄河作战。指挥全军于12月底攻克甘肃省临泽县城。1937年元旦,攻克高台县城,俘高台伪县长以下1400余人。解放高台后,军民情绪十分高涨,很快建立了高台人民政府,组织起有1个团兵力的抗日义勇军,接收改编人员近1000名。与时同时,国民党调动2万余兵力围攻高台县城。便动员全城军民积极组织抵抗。由于高台县城固守条件很差,敌我力量悬殊很大,战斗至1月中旬,已做好突围准备,却又接到死守高台命令。遂指挥全军誓死坚守,战斗至1月20日与近10倍于己的敌人浴血苦战,终因全城部队弹尽粮绝。在战斗中牺牲,时年42岁。
董振堂壮烈牺牲的噩耗传到延安,红军广大将士深为悲痛。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在延安宝塔山下,为董振堂等烈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深情地说:“路遥知马力,董振堂是坚决革命的同志。”
董锦堂烈士 董锦堂(1896-1932.8),字临章,湖北省沔阳(今仙桃)县人。1898年2岁时丧父(董继马为清末武秀才),幼读私塾。少年拜师习武,通拳术,懂枪法。青年时,在镇上鱼行当经纪,稔悉民众疾苦。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投身于农民运动。1927年9月3日,中共沔阳县委遵照鄂中特委指示,将全县划分为四个暴动区,任为沔北暴动区负责人之一。10月初,特委在洪湖柳蚌湖之黄家墩集中共产党员和工农骨干军训。半月后接省委命令,组编为工农革命军第5军。被任命为13师37团团长。12月初,又参加沔城劫狱,为鄂中工农武装发展壮大立下了功劳。1928年元旦,根据省委指示,工农革命军第5军集中于沔西新王家台进行整编,公开亮出绣有镰刀斧头图案的红旗,番号为:“中国共产党湖北沔阳工农革命军第5军”,任第3营营长。整编后,随师攻打监利新沟咀团防获胜。不久周逸群、贺龙来洪湖地区开辟革命根据地,将第5军改编为49路工农革命军第3大队,任3大队中队队长。此后,率部参加了荆江两岸的年关暴动和贺龙指挥的攻打监利城等战斗。1930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成立后,历任营长、团参谋长、副团长、师参谋长等职。1932年8月,在洪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中,不幸阵亡,时年36岁。
董德洪烈士 董德洪(1904-1932.8),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
幼年读过私塾,后为维持生计,辍学拜师学做石工手艺7年。1928年参加赤卫队并担任队长。1929年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31师,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等职。1931年任红4军12师34团政治委员,率部参加了一至三次反“围剿”作战。1932年8月,在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中,于黄安县箭厂河(今河南新县)与敌作战时英勇牺牲,时年28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