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邀请
杂志下载
活动
名医
红娘
收藏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首页
Portal
广场
BBS
乡约馆
Group
搜索
搜索
文章
帖子
乡约馆
用户
乡约网
»
广场
›
乡约馆
›
百家姓
›
C
›
崔氏宗亲
›
【崔氏宗亲】安平崔氏之-白衣崔駰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崔氏宗亲】安平崔氏之-白衣崔駰
[复制链接]
1182
|
0
|
2010-11-16 12:52:3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崔氏有美才,兼以沈沦典籍,遂为儒家文林”。
一、祖父崔篆
安平崔氏在汉朝是官宦世家。崔骃(yin)的祖父崔篆在王莽篡政时为“郡文学”,“以明经征诣公车”。这份差事合乎他的兴趣爱好,做起来也得心应手,所以有人举荐他入伍,做步兵校尉,他拒绝了。
他不愿意像佞巧的哥哥崔发一样,死心塌地投靠王莽集团,他不愿意趋炎附势与其为伍,即便此时哥哥已“位至大司空”,正一时得意;大司空是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角色,可他偏不想充当王莽新政的过河卒子。
坚持不合作的崔篆打算就这么不合作下去,不想王莽还有另外一手,从侧面打起其母亲的主意。崔母“能通经学、百家之言”,王莽“宠以殊礼”,“赐号义成夫人,金印紫绶,文轩丹毂,显于新世”,崔篆终于经受不起,答应接受“建新大尹”的官位。建新大尹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市级一把手,这个官崔篆不想当却又不得不当,他自叹“吾生无妄之世,值浇、羿之君,上有老母,下有兄弟,安得独洁己而危所生哉”。
表面接受了任命,骨子内仍是不合作主义。“单车到官,称疾不视事,三年不行县”,崔篆到任后三年的表现让在一线办差的官员坐不住了,一个叫倪敞的人再三请求,他没办法了,强打精神到管辖的县里视察。看到下边的监狱都填满了,他流泪了,说“此皆何罪,而至于是”,放出了两千多无辜百姓,他亦“以病去官”,自己给自己放了没期限的病假。
王莽的新政没持续长久。大汉王朝走到刘秀时代。崔篆又被人举荐,这回他“自以宗门受莽伪宠,惭愧汉朝,遂辞归不仕。客居荥阳,闭门潜思”。
孙子崔骃的出生是崔篆晚年生活平添的一道光彩。在此后的余生中他将以教育孙子颐养度日。
人的一生可能有多次选择,但一个人却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自呱呱坠地那一刻,他首先要面对的便是家庭的每一个成员。崔骃是幸运的,一出生就有一个博学和看透世俗人情的祖父等着他。
崔骃能从祖父身上学到什么呢?
长大后的崔骃渐渐体会到隔辈亲的另一个原因,在于祖父的学问人品的确令孙子发自内心地佩服。祖父临终时作慰志赋自悼:“恨遭闭而不隐兮,违石门之高踪。……聊优游以永日兮,守性命以尽齿。贵启体之归全兮,庶不忝乎先子”……他以毕生所学和人生体验,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完成了叫后世子孙毕生受益无穷的启蒙。
崔篆的影响将贯穿于崔骃的生命之中。
二、同学四人行
“篆生毅,以疾隐身不仕”,关于崔骃的父亲崔毅,史书上只有这么一句。身体不好就没出来做官,似乎还暗含着这个人没来得及做官就告别了人世。崔骃的父亲想必没有长命。
崔骃的成长另跟志同道合的同学相互提携共勉密不可分。“少游太学,与班固、傅毅同时齐名。常以典籍为业,未遑仕进之事”。班固和傅毅是崔骃出类拔萃的两个同学。
班固生于公元32年,出身名门,其父班彪,其弟班超,他后来成为著名史学家,《汉书》即出自他手。史书评说班固:“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
傅毅又是何许人?他比班固年轻,大约生于公元42年,史书评说他“少博学”,朝廷“博召文学之士”,他先为兰台令史,后拜郎中,与班固、贾逵共典校书”,“文雅显于朝廷”。
班固和傅毅扬名当局,得到官方认可,以现有材料判断,都比崔骃早。
崔骃在太学还有一个要好的同学,他是孔子的后代,叫孔僖。孔家和崔家是旧交,孔僖的曾祖父孔子建,少游长安,与崔篆友善,崔骃同孔僖“复相友善”,再续两家交情,可谓佳话。
同游太学,共习春秋,读到吴王夫差的故事,孔僖有感而发,废书而叹:“若是,所谓画龙不成反为狗者”。
“然,”崔骃不无同感:“昔孝武皇帝始为天子,年方十八,崇信圣道,师则先王,五六年间,号胜文、景。及后恣己,忘其前之为善”。
对汉武帝刘彻晚年所犯错误崔骃提出批评。孔僖接道:“书传若此多矣”———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多得是啊。
然而隔墙有耳,两人的对话惊动了邻居的太学生梁郁,他不阴不阳地说,“照你们这么说,武帝亦是狗邪?”
话不投机,崔骃和孔僖都默然不对。梁郁怒恨,不肯罢休,暗地向上书告两人诽谤先帝,刺讥当世。
两人终被下狱。
这是崔骃生命中的第一次历险。
最终有惊无险,则因为刘炟出面,没治罪,逃过了。
三、士为知己
东汉政权第三任皇帝刘炟在当时的读书人中间颇有口碑。他生性宽容,“好儒术”,“器重”他的父亲刘庄死后,皇位传到他手上。
这年刘炟19岁。
“鸾鸟高翔时来仪,应治归德合望规。啄食楝实饮华池,皎皎练丝退浊污”。崔骃对年轻的皇帝特有感觉。他有时因之还动过“仕进”的心念。
刘炟在执政的中后期,修古礼,巡狩方岳。宏大壮美的场面引起崔骃无限遐想和向往,进而有了“上《四巡颂》以称汉德”之举。
“皇皇太上湛恩笃兮,庶见我王咸思觌兮。仁爱纷纭德优渥兮,滂霈群生泽淋漉兮。惠我无疆承天祉兮,流衍万昆长无己兮”———《北巡颂》是其中一篇。
“辞甚典美”,“雅好文章”的刘炟被深深吸引住了,自读了这些文字,他心里就放不下,常为之嗟叹。
一天他对陪侍的窦宪说:“卿宁知崔骃乎?”
“班固几次向臣说起过此人,然未见也。”
“公爱班固而忽崔骃,此叶公之好龙也。试请见之。”
窦宪是皇后的哥哥,是刘炟所信任的人。“兄弟亲幸,并侍宫省,赏赐累积,宠贵日盛”,虽然,和许多文学之士打过交道的窦宪此时却搞不懂了,刘炟为什么尤其欣赏一个没有多大名气的崔骃?
崔骃到过窦府吗?或许到过吧,班固、傅毅是这里的常客,他或许跟他们来过,匆匆而来匆匆而去,有时连主人的面都难得见到。这次不同,窦宪“屣履迎门”,满面笑容:“亭伯”———亭伯是崔骃的字,私下里他从别人那里打听到的———“吾受诏交公,公怎可以受慢待啊?”
“遂揖入为上客”,崔骃从此也成了窦府上客。
不多久,刘炟驾临窦府。崔骃刚好也在,刘炟听说了,很想见一见。窦宪赶紧阻拦:圣上是一国之君,崔骃一个无职无位的白衣,此时召见不合时宜。
刘炟恍然:“吾能令骃朝夕在傍,何必于此。”
此时他油然而生封崔骃官位之想。
然而崔骃没等来刘炟的封官,却等来了驾崩的噩耗。
四、敢说话的主簿
章和二年即公元88年2月,汉章帝刘炟死了,他10岁的儿子刘肇登上皇帝位,实际掌握权力的却是窦宪的妹妹窦后。
此时在汉宫内外,朝廷上下,窦家的根基深厚。“窦氏之兴,肇自孝文”,窦宪的七世祖窦广国是汉景帝刘启母亲窦太后的弟弟;曾祖窦融被刘秀视“如左右手”,“窦氏一公,两侯,三公主,四二千石,相与并时,自祖及孙,官府邸第相望京邑,奴婢以千数,于亲戚、功臣中莫为比”。
窦宪以侍中之职“内干机密,出宣诰命”,其兄弟“皆在亲要之地”。崔骃再出入窦府,深为忧虑。明知“交浅而言深者,愚也;在贱而望贵者,惑也;未信而纳忠者,谤也”,他仍要站出来说话。站出来,“竭其拳拳,敢进一言”:“生而富者骄,生而贵者慠,生富贵而能不骄慠者,未之有也。今宠禄初隆,百僚观行,岂可不庶几夙夜,以永众誉乎”;“外戚所以获讥于时,垂愆于后者,盖在满而不挹,位有余而仁不足也。汉兴以后,迄于哀、平,外家二十,保族全身,四人而已。书曰:鉴于有殷。可不慎哉”。
“君子福大而愈惧,爵隆而益恭。远察近览,俯仰有则,铭诸几杖,刻诸盘盂。矜矜业业,无殆无荒。如此,则百福是荷,庆流无穷矣”。可是这样的告诫和提醒对窦宪能起多大作用?妹妹做了临朝的太后,他谱儿摆得更大了,“宪府贵重,掾属三十人,皆故刺史、二千石”,他府上豢养的一批退居高官,专为他出谋划策,结交联络。
经常走动于窦府的崔骃无疑是个另类。“唯骃以处士年少,擢在其间”,此等待遇和形象让崔骃在窦府幕僚中间显得鹤立鸡群。他是学富五车的文学之士,此时围绕在窦宪身边的文学之士如班固、傅毅等人,他们文采斐然词章华美,“文章之盛,冠于当世”,同样得到窦宪的称赏。但他们只对文学感兴趣,不像崔骃忠直敢言,“数谏”窦宪“擅权骄恣”。
窦宪最初还能忍受。
汉永元元年即公元89年,窦宪以车骑将军,带兵攻打匈奴,班固、傅毅和崔骃随军同行,“傅毅为主记室,崔骃为主簿”。
典领文书、帮助处理日常事务是主簿的职责所在,崔骃不足于此,出征路上违法乱纪事件时有发生,闪进眼里的诸多看不惯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因之他向窦宪“前后奏记数十,指切长短”。
窦宪读到奏记会作何感想?崔骃没太多理会。后果是在接下来的日子,窦宪再不容他。数月后窦宪迁大将军,新任职的名单上,傅毅为司马,班固为中护军,没有崔骃的名字。“既平匈奴”,窦宪威名益盛,爪牙心腹众多,“班固、傅毅之徒,皆置幕府以典文章”,刺史、守、令多出其门,“赋敛吏民,共为赂遗”,“陵肆滋甚”,有看人下菜碟者干脆伏称他为“万岁”了。
冷眼旁观眼前发生的这一切,崔骃心里清楚,性“果急,睚眦之怨莫不报复”的窦宪不会忘记不自量力指摘批评过他的崔骃。他已决意彻底疏远崔骃,为达此目的,他找了“察骃高第”的理由,“出为长岑长”,长岑在辽东,崔骃“自以远去,不得意,遂不之官而归”。
五、一介白衣
崔骃选择的是绵里藏针,针锋相对。
他以拒绝对拒绝。
永元四年即公元92年,崔骃“卒于家”。
这一年,曾经在崔骃生命中扮演过重要角色的人物也都各自有了各自的下场。
———窦宪四月回到京师,六月即被刘肇彻底收拾;他是自杀。潜精积思20余年写成《汉书》的班固“年六十一”,他被当作窦氏一党,也“死狱中”。
这之前,傅毅早死了。
孔僖也不在了。那年躲过了牢狱之灾,他被安排进京城的东观校书。元和二年即公元85年冬天,拜临晋令。
崔骃劝他不要去上任:“子盍辞乎?”
他说:“学不为人,仕不择官,吉凶由己,而由卜乎?”这个老实人就这样去了,而且真就一去再没回来。他在那个县干了三年,最终死在了任上。死前他留下遗书说,他死后要葬在当地。他的孩子们真就遵照父亲的遗命办了。
这件事情崔骃生前听说了,老泪纵横。
“春发其华,秋收其实,有始有极,爰登其质”;“下不步卿相之廷,上不登王公之门,进不党以赞己,退不黩于庸人。独师友道德,合符曩真,抱景特立,与世不群”;“道无常稽,与时张弛。失仁为非,得义为是。君子通变,各审所履”;“险则救俗,平则守礼,举以公心,不私其体”;“游不伦党,苟以徇己,汗血兢时,利合而友”。
做掾,做主簿,崔骃更像是窦宪的私人顾问;终其一生,不过一介白衣而已。然而,他“所著诗、赋、铭、颂、书、记、表、《七依》、《婚礼结言》、《达旨》、《酒警》合二十一篇”,又可称“诗书满腹,锦绣文章”。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后汉书,范晔撰,中华书局1965年版;
全汉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河北古代作家作品选,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荷塘月色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