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范永专访:让植物景观成为城市宝贵财富

成范永先生是韩国济州岛一位著名的园林艺术家,对中国怀有深厚的感情。他考察了我国10多个城市,对比中韩发展历程,积累了很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记者:您从1996年以来,已经24次到访中国,作为一名园艺家,您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成范永:我对中国文化怀着深深的景仰之心,为中国快速而巨大的变化惊叹。但最大的遗憾是感到中国绿化的规划设计和园艺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比如,北京机场高速路两边的景观带主要是速生杨树,树种的选择不是最好的;我刚刚参观过的北京植物园,那些盆栽使用的还是60年前甚至100年前的技术。近二三十年,世界园艺水平发展很快,有很多新技术,但在中国看不到。有13亿人的中国,不应该有一个世界最高水平的植物园吗?
记者:我们国家一直在尽最大努力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城市人均绿地面积。您是不是认为,在综合景观效益和生态效益方面,一些规划上还缺少提前量?
成范永:我看到许多设计精美、十分宏伟的新建筑,但是在它们周边,植被的水平就比较低,非常不协调。一个国家的园艺发展水平是与国家的经济、文化和艺术水平相适应的。中国是文化艺术造诣很深的国家,建议中国尽快制定一个短期的和长期相结合的发展规划,恢复中国在园林艺术方面曾有过的水平和在世界上的地位。
在城市绿化中,园林艺术可以有所表现。用世界眼光来看,中国的园林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是非常独特的,放弃了很可惜。设想一下,在王府井大街上,培植有中国独有的园艺景观树,那该有多么迷人!
“千绿一面”现象值得警觉。特有的植物景观,是城市的宝贵财富
成范永:我到过中国南方和北方、沿海和内地的城市,到过大城市和小城市,但看到公路两边、街心公园,都是十分相似的绿化带。站在新建的街道边,感觉不到城市的差别。
记者:我国城市绿化中,对一些气候适应跨度大、易生易栽、成本较低的植物应用偏多。我国建筑界正在反思“千城一面”问题。您是不是觉得“千绿一面”的现象,也值得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