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邀请
杂志下载
活动
名医
红娘
收藏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首页
Portal
广场
BBS
乡约馆
Group
搜索
搜索
文章
帖子
乡约馆
用户
乡约网
»
广场
›
乡约馆
›
百家姓
›
Q
›
屈氏宗亲
›
【屈氏宗亲】从屈原到郑成功:台端午古典诗演变 ...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屈氏宗亲】从屈原到郑成功:台端午古典诗演变
[复制链接]
835
|
0
|
2011-1-4 08:38:4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从屈原到郑成功:台端午古典诗演变
台湾《历史月刊》今年七月号刊出廖藤叶的文章,分析了端午题材的古典诗于屈原到郑成功的千余年时间内在台湾岛内发生的主题演变。
原文摘录如下:
台湾对于端午纪念的人物,向来认为是屈原,因此于端午时期,阅读屈原作品,以此发抒个人情怀,自清以来便是如此。日治之后,尤其1949年以后,台湾的端午节加祀郑成功,与屈原相提并论。当局以“诗人节”名义,定题举行全台联吟写作的庆祝形式,使端午诗在数量上超越昔人很多。
由于对节庆活动的敏感,于阅读台湾古典诗时,留意以端午节为主题者,提及最多的人物是屈原,其次为郑成功。至于将曹娥写入诗中,仅见于吕岳于1965年所写的《乙巳诗人节》一首。由此可见,端午节纪念郑成功可能是台湾所独有的现象。本文所提及台湾古典诗的版本,大部分以龙文出版社的《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为主。
清朝时期描写端午风情下的屈原主题
此时期数首有关台湾端午的古典诗,以作者籍贯看,大多数是游宦官员,写下台湾端午节情境,含有异地奇风异俗的新奇的“采风”味道。胡承珙《午日》诗:
竞度空佳节,生还尚异乡。蛟龙虽未得,蒲柳总堪伤。
懒学灵均问,闲寻抱朴方。赪桐好颜掌,回首惜年芳。
采风猎奇的感受,常由作者诗中自注文字透显出来:“台人午日摘赪桐花簪髻,谓之龙船花,内地绝无此风。”又如陈朝龙《竹堑竹枝词》:
蒲觞艾酒醉端阳,无数龙舟竞渡忙。
争看夺标人两岸,浪花喷湿粉双行。
诗后作者自注:“端午节海口斗龙舟,妇女观者如堵。”即能想象斗龙舟活动引人注目参与的热闹情景。
真正属于台湾诗人的陈肇兴,《端阳》诗记下了迥异于今日的风俗民情:
寂寞山斋一事无,偶逢佳节倍清娱。
榴花照眼霞千树,葛叶延龄酒百壶。
放学儿童分纸扇,求书村女送桃符。
离骚读罢天难问,肠断怀沙屈大夫。
诗中求书的村女,陈肇兴送的桃符是“午时联”。据片冈岩著、陈金田和冯作民译的《台湾风俗志》,午时联的内容是:“蒲剑冲天皇斗现,艾旗拂地神鬼惊。”可惜现今端午节书写午时联的习俗已然消失不见。
这个时期,将屈原写入端午作品者,除上列胡承珙与陈肇兴之外,仅有沈光文二首而已:
宁堪独醒还如屈,也取新芳试浴兰。(《五日》)
笑予何事日栖迟,不读离骚便赋诗。(《癸卯端午》)
沈光文将节庆诗意和个人漂泊入台身世结合,以屈原入诗,只是藉题发挥写感伤心情。可以说清领时间有关台湾地区端午主题的书写以采风为主,至于屈原只是节庆中的一个小小的陪衬。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丹青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