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氏宗亲】强姓姓氏源流

[复制链接]
查看1006 | 回复0 | 2011-1-11 12: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强姓姓氏源流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玄孙禺彊,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远古黄帝有一个玄孙,名字叫禺彊。
在禺彊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彊”为姓氏者,称彊氏。因古代“彊”与“强”二字相通,所以后来简笔改为强氏,读音作jiāng(ㄐㄧㄤ)。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大大夫强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史籍《左传·庄十六年》中就有记载:“夏,诸侯伐郑,宋故也。郑伯自栎入,缓告于楚。秋,楚伐郑,及栎,为不礼故也。郑伯治与于雍纠之乱者。九月,杀公子阏,刖强鉏。公父定叔出奔卫。三年而复之,曰:‘不可使共叔无后于郑。’使以十月入,曰:‘良月也,就盈数焉。’君子谓:‘强鉏不能卫其足。’”
强鉏,是郑国为大夫,与郑国执政上卿大夫祭仲过往密切,为同党。
当时郑国大夫祭伸专政,在朝专横跋扈,郑庄公姬寤生因无法对之控制,遂私下令公子姬突派雍纠去杀祭伸。后来事情败露,祭伸的党羽强鉏与公子阏的同党祭仲合伙杀死了雍纠,并把雍纠的尸首抛在池塘里示众。
周桓王十九年(公元前701年),郑庄公去世,大夫祭仲拥立世子姬忽即位,是为郑昭公。不久,公子姬突在宋国的帮助下,将郑昭公赶下台,郑昭公只好只身流亡到卫国,公子姬突在周桓王二十年(公元前700年)即位,是为郑厉公。
郑厉公即位后下令追查当年的杀害雍纠之事,结果公子阏、祭仲被杀死,强鉏则被判了刖刑。后世的人们都说,强鉏连保护自己脚的能力都没有。
在强鉏的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强氏,世代相传至今,读音作qiáng(ㄑㄧㄤˊ)。
本书按:
①许多文献史籍中都记载:“郑国大夫强鉏是公孙强的裔孙,其后自此皆姓强。”这是非常荒谬的。强鉏是姬姓,公孙强是姜姓,族源相差远矣。而且强鉏是周桓王(公元前719~前697年)时期的郑国大夫,而公孙强是周敬王(公元前519~前476年)时期的曹国司城(公元前?~前487年),强鉏比公孙强早二百余年,怎么会是二百年后公孙强的裔孙?
②刖刑,有文献说是将脚砍掉,有说将膝盖以下连小腿皆砍掉,有说是将髌骨剜去,这是混淆了上古酷刑施刑界限的不同。实际上,将犯人的脚连同踝骨砍掉的刑法称作“刖刑”,将犯人膝盖以下连小腿皆砍掉的刑法称作“剕刑”,将犯人的髌骨剜去(将膝盖骨挖掉)的刑法则称作“膑刑”,还是有非常严格的施刑界限的。

第三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公族公孙強的裔孙强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周敬王姬丐二十一年(公元前499年),曹国有一大夫梦见宗庙中有一群人商讨灭亡曹国的事。曹叔振铎在梦中劝阻他们,请求他们等候一个叫公孙強的人出现才再作商议,得到众人的同意。
那大夫便在曹国中到处寻找公孙強,但没有找到。他临终时吩咐儿子,如果得知有一名叫公孙強的人执政,便赶紧逃亡到国外去,以免遭祸。
而在曹国,果然有一个叫作公孙強的人,原来是齐国公族的后裔,从小在即在強中随先祖到了曹国,因此称公孙強,世为平民。強,就是包裹婴儿的襁褓或背篼,在《史記·魯周公世家·索隐》中有注解:“強阔八寸,长八尺,用约小儿于背而负行。”
公孙強平时爱好打猎,在周敬王二十四年(曹伯阳六年,公元前496年),公孙強捕获到一只白雁,觐献给同样爱好打猎的曹伯阳。两人便从打猎慢慢谈到政治。曹伯阳对公孙強很钦佩,于是委任他为司城,即掌管都城防卫和治安的官员。当初得梦的那位大夫的儿子得知此事后,马上便流亡到国外去了。
公孙強狂妄地向曹伯阳提出了一套让曹国能够称霸的策略,曹伯阳不加分析,便盲目地听取了他的建议,在周敬王三十二年(曹伯阳十四年,宋景公二十九年,公元前488年)宣布断绝和盟国晋国的关系,又蛮横地干预宋国内政。宋景公子头曼非常震怒,于是亲率大军攻打曹国。
曹国过去的盟国晋国因断交而根本就不予援助,于是在周敬王三十三年(曹伯阳十五年,宋景公三十年,公元前487年),宋国军队攻破曹国都城,曹伯阳和公孙強都被宋景公俘虏。宋景公把这两人带回国去处死,曹国就此灭亡,曹伯阳成了曹国的末代君主。那位大夫的儿子由于提前携带家族人等流亡到国外,因此没有遭到灭国横祸。
太史公司马迁认为,如果不是公孙強提出那些荒谬的“强曹政策”,曹国便不会灭亡。
在公孙強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者,称強氏,后通写作强氏,世代相传至今,读音作qiáng(ㄑㄧㄤˊ)。

第四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斗强,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斗强氏,是春秋时期楚国王族贵胄,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史记·世本》中记载:“若敖生斗強,因氏焉。”
楚若敖,公元前790~764年,就是熊仪,楚熊咢之子。周平王姬宜臼七年(公元前764年),熊仪逝世,被尊称为“若敖”,这是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有谥号的开始。若敖的长子熊坎在公元前761年即位立,是为楚霄敖,其弟弟就是斗强。
斗强,就是斗子文,字伯比,公元前?~前666年待考,芈姓,亦名熊伯比。楚若敖熊仪娶郧国之女为妻,在郧女在斗邑(今湖北郧西)生子强,因此称斗强。斗强是非常著名的春秋时期楚国令尹。
周桓王姬林十四年(楚武王熊通三十五年,公元前706年),斗强在五十八岁时开始正式参政,参与了楚武王的所有国政决策。他为楚武王出谋画策,作用非比寻常。斗强识人精辟,据史籍《左传·桓公十三年》记载,他认为“莫敖屈瑕骄傲轻敌,伐罗必败”,结果,屈瑕在率楚军讨伐罗国时,果然大败。可见,斗强是楚武王身边很有才干的最高统治集团成员之一。
斗强是楚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人物,他执掌楚国令尹之政时期,正值楚武王称王发展的时代,在楚武王攻伐有东周王朝支持的姬姓随国并彻底征服随国,以及助楚武王称王的整个过程中,立了大功。
熊通自称楚武王以后,就如何提高楚国的威望,向斗强问计。斗强说:“大王可来个‘杀鸡吓猴’,先以武力制服一国,即可震慑其它诸侯。”又说:“汉东诸国,只有随国最大,若出兵讨伐随国,使随国臣服于楚国了,汉、淮诸国就不敢不臣服楚国,楚国的威望也就提高了。”楚武王赞许道:“这倒是个办法,但师出无名呀。”斗强说:“可以先盟会诸侯,如果随侯就召而来,就表明他已服从于我们楚国了;他若拒不赴会,就以叛盟之罪去讨伐他。”
楚武王依计行事,派使者遍告汉东诸国,定于周桓王十四年(楚武王三十五年,公元前706年)农历4月上旬在楚国的沈鹿(今湖北钟祥东桥镇)召集诸侯盟会。当时巴、庸、濮、邓、绞、罗、轸、申、贰、郧、江等诸侯国国君都亲自应召按期赴会,只有黄、随二诸侯国君自恃东周嫡姓国,未到会场。楚武王立即抓住机会,派大夫蒍章去责备黄国,并派大夫屈瑕去责备随国。黄侯害怕楚国势大,立即派使臣来楚国告罪,但随侯却不服。这样楚武王就有了征伐随国的理由,于是亲自统率大军,直抵随国边境问罪。
随侯面临楚国大军压境的严重形势,急忙召集群臣计议对策。大夫季梁说:“楚国初会诸侯,用兵伐随其锋方锐,不可轻敌。不如备上厚礼去与他们讲和,重修旧好。如果楚国不同意,就是楚国的不是。这样,楚军必有懈怠之意,我军必有怒气。彼怠我怒,一战必胜。”少师却扬起胳臂说:“为何如此害怕?楚军远来,必定疲惫,速战可以破敌,否则失去打败楚军的机会,让楚军象上次那样逃回去,岂不可惜!”随侯听了少师的意见,就亲自率军出击。随侯以少师为右,要季梁赶车,来到阵前,季梁站在随侯的战车上观望楚军阵营,对随侯说:“楚国习惯以左为上。今楚兵分左右二军,其君必在左。君之所在,必有精兵聚集。我们可集中兵力攻他的右军。右军败,左军也就丧失锐气了。”少师又反对说:“避开楚君不攻,不被楚国人耻笑吗?”随侯又按少师的意见,先攻楚左军。
楚武王令左军排开阵势,让随军入阵。随侯杀入楚军阵后,四面伏兵皆起,团团围住厮杀。少师与楚将斗丹交锋,不到十个回合,就被斗丹斩于车下。季梁保护着随侯死战,楚军不退。随侯弃了战车,穿上小兵的衣服混在军中,随季梁杀开一条血路突出重围。事后清点军卒,所剩不过十分之三四。随侯十分痛心,对季梁说:“我没听你的话,才落得如此下场!”他听说少师被杀,又叹息不已。季梁说:“死了个误国之人,有何值得叹息的?当今之计,只有去讲和为上。”随侯说:“今天的国家大事,我都听你的。”
季梁召集一些残兵败将保护随侯,自己到楚国军营去求和。楚武王怒气冲天地说:“你们的国君判盟拒会,以兵相抗,今兵败讲和,不是诚心。”季梁面不改色,从容地说:“以兵相抗并非我君本意,是奸臣少师恃宠贪功,强要我君兴兵相抗。今少师已死,我君知罪,特派下臣来请罪。如蒙赦免。当称颂楚国功德,倡议江汉诸侯永远服从楚国。望大王裁决!”
斗强觉得“杀鸡吓猴”的计策已起功效,就乘机对楚武王说:“随国虽然战败,但未大丧元气,且有贤德的大臣季梁,要灭掉随国不容易。不如乘胜收兵。”楚武王接纳了斗强的建议,就同随侯订立盟约,然后退兵。
汉东最大的随国败于楚国,随侯又称颂楚国的功德,使楚国的威望大大提高,汉东诸侯无不向楚国称臣进贡。这就是斗强对成语“杀鸡吓猴”的机巧运用。
周惠王姬阆十一年(楚成王熊恽六年,公元前666年),在斗强率楚国军队讨伐郑国时,已经九十八岁,被前来救郑国的齐国军队主帅、春秋霸主齐桓公姜小白的宰相管仲气病而逝。
在斗强的后裔子孙仲,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强氏、斗氏、伯比氏,强氏读音作qiáng(ㄑㄧㄤˊ)。该三氏同宗同源,皆尊斗强为得姓始祖。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子强,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子强,在史籍《元和姓纂》中记载:“子强氏,昭子郢之后。”
昭子郢,是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在史籍《世本·氏姓篇》中记载有:“卫灵公生昭子郢,郢生文子木,文子生简子瑕,瑕生卫将军文……”
子强氏,就是昭子郢的后裔子孙之一,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强氏,读音作qiáng(ㄑㄧㄤˊ)。

第五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彊梁,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春秋晚期,卫国的大夫文子曾与孔子的弟子子贡有一段深刻的谈话,内容就是卫将军文子追问子贡:你们孔子七十二弟子中“孰为贤也?”
这在史籍《大戴礼记》中有记载:
卫将军文子问于子贡曰:“吾闻夫子之施教也,先以诗世;道者孝悌,说之以义,而观诸体,成之以文德;盖受教者七十有余人。闻之;孰为贤也?”子贡对,辞以不知。
文子曰:“吾子学焉,何谓不知也。”
子贡对曰:“贤人无妄,知贤则难,故君子曰:‘知莫难于知人’,此以难也。”
文子曰:“若夫知贤,人莫不难;吾子亲游焉,是敢问也。”
子贡对曰:“夫子之门人,盖三就焉;赐有逮及焉,有未及焉,不得辩知也。”
文子曰:“吾子之所及,请问其行也。”
子贡对曰:“夙兴夜寐,讽诵崇礼;行不贰过,称言不苟,是颜渊之行也。孔子说之以诗,诗云:‘媚兹一人,应侯顺德。永言孝思,孝思惟则。’故国一逢有德之君,世受显命,不失厥名,以御于天子以申之。在贫如客,使其臣如借;不迁怒,不探怨,不录旧罪,是冉雍之行也。孔子曰:‘有土君子,有众使也,有刑用也,然后怒;匹夫之怒,惟以亡其身。’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以告之。不畏强御,不侮矜寡;其言曰性,都其富哉,任其戎,是仲由之行也。夫子未知以文也,诗云:‘受小共大共,为下国恂蒙。何天之宠,傅奏其勇。’夫强乎武哉,文不胜其质。恭老恤孤,不忘宾旅,好学省物而不懃,是冉求之行也。孔子因而语之曰:‘好学则智,恤孤则惠,恭老则近礼,克笃恭以天下,其称之也,宜为国老。’志通而好礼,摈相两君之事,笃雅其有礼节也,是公西赤之行也。孔子曰:‘礼仪三百,可勉能也;威仪三千,则难也。’公西赤问曰:‘何谓也?’孔子曰:‘貌以摈礼,礼以摈辞,是之谓也。’主人闻之以成。孔子之语人也,曰:‘当宾客之事则通矣。’谓门人曰:‘二三子欲学宾客之事者,于赤也。’满而不满,实如虚,通之如不及,先生难之;不学其貌,竟其德,敦其言;于人也,无所不信,其桥大人也?常以皓皓,是以眉寿,是曾参之行也。孔子曰:‘孝,德之始也;弟,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参也,中夫四德者矣哉。’以此称之也。业功不伐,贵位不善,不侮可侮,不佚可佚,不敖无告,是颛孙之行也。孔子言之曰:‘其不伐则犹可能也,其不弊百姓者则仁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夫子以其仁为大也。学以深,厉以断,送迎必敬,上友下交,银手如断,是卜商之行也。孔子曰:‘诗云:式夷式已,无小人殆。而商也其可谓不险也。’贵之不喜,贱之不怒;苟于民利矣,廉于其事上也,以佐其下,是澹台灭明之行也。孔子曰:‘独贵独富,君子耻之,夫也中之矣。’先成其虑,及事而用之,是故不忘,是言偃之行也。孔子曰:‘欲能则学,欲知则问,欲善则讯,欲给则豫,当是如偃也得之矣。’独居思仁,公言言义;其闻之诗也,一日三复白圭之玷,是南宫绦之行也。夫子信其仁,以为异姓。自见孔子,入户未尝越屦,往来过人不履影;开蛰不杀,方长不折;执亲之丧,未尝见齿,是高柴之行也。孔子曰:‘高柴执亲之丧则难能也,开蛰不杀则天道也,方长不折则恕也,恕则仁也;汤恭以恕,是以日跻也。’此赐之所亲睹也,吾子有命而讯,赐则不足以知贤。”文子曰:“吾闻之也,国有道则贤人兴焉,中人用焉,百姓归焉。若吾子之语审茂,则一诸侯之相也,亦未逢明君也。”
子贡既与卫将军文子言,适鲁,见孔子曰:“卫将军问二三子之行于赐也,不一而三,赐也辞不获命,以所见者对矣;未知中否,请尝以告。”
孔子曰:“言之。”
子贡以其质告。
孔子既闻之,笑曰:“赐,汝伟为知人,赐!”
子贡对曰:“赐也焉能知人,此赐之所亲睹也。”
孔子曰:“是女所亲也:吾语女耳之所未闻,目之所未见,思之所未至,智之所未及者乎?”
子贡曰:“赐得则愿闻之也。”
孔子曰:“不克不忌,不念旧恶,盖伯夷、叔齐之行也。
……
彊梁,就是这位文子的裔孙,其后裔子孙称彊梁氏,后省改卫单姓强氏、梁氏,强氏读音作jiāng(ㄐㄧㄤ)。
在史籍《元和姓纂》中引用《世本》记载:“瑕生卫将军文子,文子生慎子会,会生彊梁,因氏焉。”郑铎按:“〈氏族略·四〉‘彊’作‘强’,同。”

第六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末期晋国大夫魏武子,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五》中记载:“春秋晋有魏强氏”。
魏强氏,是晋国著名上卿魏武子的后裔子孙,为支庶后裔。在史籍《元和姓纂》中有记载:“魏武子支孙庄子快生缰,为魏缰氏。”
子孙后裔将魏缰氏记作魏強氏,后统一为魏强氏,再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强氏、魏氏。也就是魏武子魏犨→大将军魏颗→魏庄子魏绛→魏快→魏缰→魏缰氏→强氏,读音作qiáng(ㄑㄧㄤˊ)。

第七个渊源:源于官爵,出自汉朝时期武强侯王梁,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广韵·九麌》、《姓解·二》、《姓氏急就篇·下》、《广韵》等中记载:“武强氏,汉武强侯王梁,其后因封為氏。”
王梁:字君严,渔阳要阳人。原为郡吏,太守彭宠以王梁守狐奴令,他与盖延、吴汉俱将兵南及东汉世祖刘秀于广阿,拜偏将军。随即攻克邯郸,赐爵关内侯。后平定河北,拜野王令,与河内太守寇恂南拒洛阳,北守天井关,迫使朱鲔等不敢出兵,东汉世祖均以王梁之功。
及刘秀即位为汉光武帝,议选王梁为大司空,而《赤伏符》曰“王梁主卫作玄武”,帝以野王卫之所徙,玄武水神之名,司空水土之官也,于是擢拜梁为大司空,封武强侯。封地在今河北省武强县。
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王梁与大司马吴汉等俱击檀乡,有诏军事一属大司马,而王梁辄发野王兵,汉光武帝以其不奉诏敕,令止在所县,而王梁复以便宜进军。汉光武帝以王梁前后违命,大怒,遣尚书宗广持节军中欲斩王梁。宗广不忍,乃槛车送京师。后被汉光武帝赦之。一个月还有,又命王梁为中郎将,行执金吾事。北守箕关,击赤眉别校,降之。
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春,王梁率军转击五校,追至信都、赵国,破之,悉平诸屯聚。冬,汉光武帝遣使者持节拜王梁为前将军。
东汉建武四年(公元28年)春,王梁率军击肥城、文阳,拔之。进与骠骑大将军杜茂击佼缰、苏茂于楚、沛间,拔大梁、啮桑,而捕虏将军马武、偏将军王霸亦分道并进,岁余悉平之。
东汉建武五年(公元29年),王梁率军从救桃城,破庞萌等,王梁战尤力,拜山阳太守,镇抚新附,将兵如故。数月征人,代欧阳歙为河南尹。王梁穿渠引谷水注洛阳城下,东写巩川,及渠成而水不流。
东汉建武七年(公元31年),有司劾奏之,王梁惭惧,上书乞骸骨。乃下诏曰:“梁前将兵征伐,众人称贤,故擢典京师。建议开渠,为人兴利,旅力既愆,迄无成功,百姓怨讟,谈者讙哗。虽蒙宽宥,犹执谦退,'君子成人之美',其以梁为济南太守。”
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王梁增邑,定封阜成侯。
东汉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王梁病逝于官任。其子王禹嗣。王禹逝世后,其子王坚石嗣。王坚石后来追坐其父王禹及弟王平参与的楚王英布谋反案,全家被弃市,废阜成侯,国除。
此后,王梁的后裔族人纷纷改以先祖封邑明称“武强”为姓氏以避难,称武强氏,后又省文简化为单姓强氏、武氏等,世代相传至今,强氏读音作qiáng(ㄑㄧㄤˊ)。

第八个渊源:源于氐族,出自十六国时期前秦苻坚之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十六国时期,前秦国世祖宣昭帝符坚的后代改姓为强氏。该支氐族强氏,出自前秦国王室外戚家族,为符坚母亲太后强氏娘家姓氏,源出氐族中硕族部落的一个贵族家族。
东晋永和七年(公元351年),西北地区氐族部落首领苻建自称天王,大单于,建元皇始,置百官。
永和八年(公元352年),苻健称帝,娶妻强氏。此后,他又大败晋将张琚,令晋镇西将军谢尚仓惶逃命。
东晋永和十年(公元354年),苻建又在鹿原大破桓温军,奠定了前秦国在西北地区的统治地位。此后,苻健与百姓约法三章,轻徭薄赋,修尚儒学,优礼士人,留心政事,治下呈现小康之象。
不久,苻健病重,由于太子苻苌在桓温入关时中流矢而死,因此第三子苻生被立为太子。
当时,皇族苻菁是苻健的侄子,听说苻健病重将死,急忙带领一帮人马杀入东宫,准备把堂弟苻生杀了自立为王。苻健从病榻上艰难起身,升端门陈列甲士,跟随苻菁造反的兵士看到皇帝还活着,便一哄而散,苻菁被抓住杀掉。过了数日,苻健病逝,终年三十九岁,在位四年。
苻生初即位,是为前秦废帝(越厉王),登位后即大开杀戒。先是母舅、前秦国大将军强怀在先前阵亡,其子强延应该袭封将军,正值苻健死丧,未得袭封。苻生在服丧期间出游玩乐,强怀的的妻子樊氏于半道上书,请苻生议封忠烈之后。由于阻滞了苻生的游兴,这位新前秦国皇帝大怒,抄起弓箭就射杀了樊氏。
中书监上书给苻生,说天象示警,不出三年,国有大丧,大臣戮死,希望皇帝修德养国,安民乐道。苻生闻言,嘻笑着说:“朕和皇后对临天下,可应大丧之变。至于大臣吗,毛太傅,梁车骑,梁仆射受遗诏辅助我治天下,把他们杀了就可以应天警了。”于是,皇后梁氏和几个辅政大臣一同被推上断头后杀掉。不久,又杀了刚正直言的丞相雷弱儿,并其九子二十七孙。
苻生在为父亲苻健服丧期间,整天游戏饮酒自若,荒耽淫虐,常常手携弓箭利刀会见朝臣,左右案几上锤钳锯凿一应俱全,随时随地以杀人为乐。有一次招待大臣饮酒,他自己放声高歌,钟乐齐鸣,见有臣下不喝酒,他当即引弓射杀典劝官,吓得众大臣个个举杯猛往嘴口灌酒,错醉一地,蓬头污服,苻生便以此为乐。都城长安刮大风,发屋拨树,宫人奔扰,符生抓住那些奔跑的宫人,生刳其心。为此,他的另一位亲舅舅强平上谏,劝他爱礼公卿,勤于政事,苻生大怒,当堂用凿子凿穿强平的头顶。见自己的弟弟被儿子凿死,皇太后强氏忧恨而死。
有一天苻生饮酒至夜,对旁边的侍女说:“阿法兄弟也不能让人信任,明天我要杀了他们。”偏偏这个侍女平日受过苻法、苻坚兄弟不少好处,便深夜溜出宫门报信。兄弟两个大惊,情急智生,苻法立即带领数百将士潜入云龙门,苻坚率三百壮士鼓噪进攻,值勤的御林军却都放下武器加入了苻坚的队伍。大伙攻入内宫,苻生仍旧昏醉未醒,糊里糊涂地被拖到小屋子里杀掉,时年二十三岁,在位仅两年。
第二天,苻坚即位,是为前秦国宣昭帝。他在王猛等汉族大臣辅助下,灭张平,收张蚝,击乌延,威振西凉地区,并使东晋权臣桓温(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应骂名千载的东晋英豪)大败而归。最后,苻坚还在潞川大破燕国慕容暐四十万大军,灭了前燕国,继而又灭前凉国、代国,一统整个北方地区。当此之时,如果苻坚能够休养生息,善抚士民,静待天时,趁东晋内乱一举起兵,统一中国当属反掌之势。
但苻坚偏偏逆时而行,不顾群臣反对,在东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短短时间穷兵八十七万,号称百万,并骄狂地说:“以此强兵百万,投鞭可以阻流”,然后前后千里,旌鼓相望,欲一击而灭东晋王朝。
实际上,历史上的苻坚绝非残暴鲁莽的君王,而是个开明大度、高瞻远瞩、审时度势、谨恭有礼、慕义怀德、善于纳谏、雄才大略而又完全汉化的一代氐族英杰,可惜他最后关头一意孤行,自大狂傲,对于前燕、东晋等降臣又太过宽容,因此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导致一败涂地,最后为后秦武昭帝姚苌勒死在佛寺,前秦国就此灭亡。
前秦国灭亡后,后秦武昭帝大肆屠戮前秦国王族,苻氏家族纷纷改姓避难,其中有以外戚家族为姓氏者,称强氏,读音作qiáng(ㄑㄧㄤˊ),世代相传至今,成为氐族强氏一大族,后融合于汉族之中。

第十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都哩氏,满语为DuriHala,汉义“摇车”,世居马察(今吉林浑江)、德都理(今俄罗斯海兰泡)、黑龙江流域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强氏。
⑵.满族鄂通氏,亦称鄂屯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奥屯部(奥敦部),满语为EtungHala,汉义“强盛”,世居鄂通(今黑龙江鹤岗梧桐河流域),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强氏、曹氏、鄂氏。
⑶.满族强尔雅氏,满语为CiyaryaHala,世居瑷珲(今黑龙江黑河爱珲镇),所冠汉姓待考。
⑷.满族强恰哩氏,满语为CiyahiriHala,亦称强奇里氏,世居耀州(今辽宁营口,一说为今海城耀州城)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强氏。
⑸.满族锡强氏,满语为SisiyaHala,世居鄂勒欢(今黑龙江齐齐哈尔城南十五公里),所冠汉姓为强氏。
满族强氏读音皆作qiáng(ㄑㄧㄤˊ)。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鄂温克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黑龙江志稿》记载:
鄂温克族多拉尔氏,亦称都拉氏,源出金国时期鄂温克都烈部,汉义“住在河边的人”,世居黑龙江伊敏(今嫩江支流诺敏河流域)、扎罗木得(今黑龙江上游或嫩江一带)、辉河(今黑龙江上游嫩江一带)、多金城(今黑龙江上游俄罗斯境阿尔巴津)、郭贝勒(今黑龙江讷河龙河镇新生活村)等地,有六个分支:谢盼杜拉尔氏、音哈完氏、祥嘎林哈完氏等。后有鄂伦春族、达斡尔族、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DolarHala。
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满族多拉尔氏,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强氏、杜氏,强氏读音作qiáng(ㄑㄧㄤˊ)。

禺彊、强鉏、公孙強、斗强(斗子文)、昭子郢、彊梁、魏缰(魏強)、王梁。

丫丫 该用户已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