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氏宗亲】窦尔敦抗俄及其后人近况

[复制链接]
查看1420 | 回复0 | 2011-2-14 12:36: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窦尔敦抗俄及其后人近况


       京剧《盗御马》、《连环套》里那位盗御马、劫皇纲的大花脸,《施公案》、《彭公案》中杀富济贫、除暴安良的绿林好汉窦尔敦,许多京剧爱好者并不陌生。但对他死里获生,被康熙皇帝流放到黑龙江后,特别是他为抗击沙俄壮烈殉国,成为民族英雄,以及他的后代至今仍生活在黑龙江省爱辉县窦集屯的传奇故事,却鲜为人知。
  据爱辉县保存下来的清朝史志《古城瑷珲》记载,窦尔敦原名窦二东,后清政府贬称窦尔敦。明朝天启年间,窦尔敦生于河北省献县窦三香疃,逝世于康熙26年(1687年),时年62岁。其祖父、父亲都曾参加过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父亲窦自忠曾带过13万兵马,任督军。窦尔敦的母亲因窦尔敦造反抗清而被捕入狱,绝食撞墙而死。妻子齐金凤在清军攻打连环套时战亡。窦尔敦有两子,长子窦飞虎,次子窦飞豹。次子后随窦尔敦流放到黑龙江,是今黑河市爱辉县窦集屯的窦氏第一代传人。

  窦尔敦性格刚烈、豪爽,武功十分出众。康熙年间,他在河北省连环套一带树旗起义,为反抗清政府拉起了队伍,绰号“铁罗汉窦尔敦”。

  康熙21年(1682年),康熙决定在山海关外大凌河建一个牧场,饲养大批马匹,专供皇帝和皇家选用。于是,大片民田被强占,激起了当地农民的无比愤怒。此事被威震四方的绿林好汉窦尔敦知道后,他率弟兄们劫了朝廷的十几匹好马。同年又在一个叫商家林的地方劫了皇纲,并把东西分给贫苦百姓。窦尔敦成了清政府当时有名的“大盗”,康熙帝亲自下旨“限期捉拿窦尔敦归案”,并两次派兵攻打连环套,损兵折将,没能抓获窦尔敦。后来,朝廷闻知窦尔敦是个孝子,派人将窦尔敦的母亲和嫂子拿到,施以酷刑。得知此消息的窦尔敦万分悲痛,为了不牵连老母,他毅然到官府投案自首,被刑部判了死刑。

  康熙23年(1684年),康熙帝召见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安排收复被沙俄占领的雅克萨城一事。这位将军为巩固边疆,收复雅克萨,广招人才。他对窦尔敦刚直不阿的品德和过人的武功,早就敬佩不已。当得知窦尔敦被判死刑后,便在京城几经奔走,才使刑部免去窦尔敦的死罪,改判流放黑龙江。

  窦尔敦被流放到归爱辉布丁屯(江东64屯之一,现在俄国境内),萨将军选出一批年轻人,让窦尔敦教他们杀敌格斗本领,为取得战争胜利做好准备。康熙24年(1685年)中俄雅克萨战争打响,中国军队包围了雅克萨城。萨将军派窦尔敦到城中送劝降书,要求俄军投降并撤出雅克萨及占领的地区。窦尔敦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但敌军拒不投降,在清军的猛攻下,俄军大败,第一次雅克萨战争取得了胜利。

  俄军不甘心失败,在清军撤回爱辉后,他们又重新占领了雅克萨,重修被烧毁的城墙,并建起一座塔楼,楼上竖起一丈旗杆,旗杆上设有楼橹。翌年(1686年)第二次反击战开打,敌将登楼用旗指挥,战斗进行到第五天,城仍未能攻下。为使俄军失去指挥,窦尔敦混入城内将支撑楼橹的旗杆砍断。在敌阵中他只身与俄军奋战,杀死许多俄兵,第二次雅克萨战争,中方又取得了胜利,为《尼布楚条约》划定中国疆界,奠定了基础。

  窦尔敦在此次战争中负了伤,于1687年逝于爱辉镇附近的火石山(今窦集屯)。为缅怀这位民族英雄,萨布素将军在窦集屯为窦尔敦建造了祠堂,后人称为“窦尔敦庙”。

  1993年,有记者来到了窦集屯,他打听到村民窦胜金便是窦尔敦的后代。窦家的两间红砖房被木栏围起来,院内一浓眉大眼、身材修长的小伙子,十分热情地将记者介绍给屋内的一位老妇人。这位老人就是窦尔敦的第17世孙媳肖淑珍,年轻人则是她的孙子窦满华,正在念中学,他有个哥哥叫窦满利,也是中学生。肖淑珍老人77岁,身体硬朗,她儿子窦胜金下农田干活不在家。提起先祖,肖淑珍老人侃侃而谈。

  肖淑珍说,先祖窦尔敦留下的惟一遗物,是一套明朝清花瓷盘,是先祖被流放时带来的。这几年经常有人出高价收买,给多少钱也不能卖。如果卖了,上对不起祖先,下对不起子孙……

  窦氏家族在黑龙江省已繁衍到第22代,窦集屯仅剩4户。笔者曾与窦胜金通了三次电话,他说,其母肖淑珍已于1997年病逝。关于窦尔敦庙,据其祖辈人讲,庙青砖绿瓦,窦尔敦使用过的兵器、衣物等都供在庙内。民国年间庙被大火烧毁后,黑龙江省当局又重修一座庙,但庙的规模和质量不如以前。这座庙一直保存到1966年“文革”爆发被红卫兵毁掉。他说,修庙要花很多钱,经济上他们没这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