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人物】三国名人之——吕蒙

[复制链接]
查看858 | 回复0 | 2010-10-29 13:4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吕蒙(178年-220年),字子明,汝南富坡(今安徽阜南市东南)人,东汉末年三国时代东吴势力的重要将领。继任鲁肃成为吴军前线指挥官,其最重大的成绩是击败了当时威震华夏的关羽,但是自己却也在不久后病逝。

    生平  

    少年时代
  

    吕蒙少年时从家乡南渡,往江南依附姊夫邓当。邓当是孙策部下将领,曾数次从讨山越。吕蒙时年十七岁,常偷偷暗随邓当出征讨贼,邓当发现他的时候,吃了一惊,但无论邓当怎样予以苛责,也不能禁止吕蒙这种行为。邓当回来告诉吕蒙母亲此事,蒙母大怒,要将吕蒙处罚,吕蒙却说:“贫贱之中实在很难生存下去,若果能透过努力获得功劳,富贵就可指日可待了。而且不探虎穴,又怎得虎子呢?”蒙母亦感哀其言,因而不忍处罚吕蒙。其时一名吏员以吕蒙年纪甚小,因而十分轻视他,更说道:“这小子能做些什么?他这种行为只是以身饲虎而已。”某日这吏员再遇上吕蒙,又出言羞辱他。吕蒙大怒不休,按捺不住,拔刀便杀了这名吏员,避罪出走,潜逃到同县的郑长家里。后来吕蒙往校尉袁雄处自首,袁雄于中代其向上级求情;孙策便召见吕蒙,对其称奇不已,于是赦免其罪并置吕蒙于左右。  

    几年后,邓当逝世,张昭举荐吕蒙代领邓当职务,于是吕蒙被拜为别部司马。孙权统事时,认为很多小将统兵少而又不太常用,想将他们的兵马合并。吕蒙得悉此事,于是悄悄赊财贷款,为他属下士兵整装严饰,到了阅兵之日,将军队铺张地陈列出来,命他们卖力操练,孙权见了这状况后大悦,更为吕蒙军队增兵。后来吕蒙从讨丹杨,其间有功,拜为平北都尉,领广德长。  

    建功立业  

    建安十三年春,孙权再复征讨黄祖,黄祖先遣舟兵拒守孙家军,令都督陈就逆以水军出战。吕蒙鼓进破敌军前锋,亲自斩下陈就首级,而凌统、董袭等乘势尽起精锐攻讨敌军,更屠其城。黄祖闻知陈就战死,弃城而走。战后孙权论功道:“这次的胜利,主要因为先攻破了陈就。”而陈就是吕蒙奋力亲斩的,于是吕蒙因功升为横野中郎将,赐钱千万。  

    同年,吕蒙又与周瑜、程普等西破曹操于乌林。曹操兵退北归,留曹仁、徐晃于江陵,又使乐进守襄阳。吴军进而围困曹仁于南郡。其时益州武将袭肃带领军队来依附东吴,周瑜便上表请孙权以袭肃的士兵全配到吕蒙属下;吕蒙知道此事,便表示“袭肃是个有胆敢行的人,而且他是倾慕我军才远来依附,在义理上只宜加其兵而不宜夺其兵。”孙权十分同意其言,于是将兵马还给袭肃。可见当时的吕蒙,是一个有大体,公私分明的人。 ............  

    转战荆皖  

    南郡包围战时,周瑜别令甘宁引众向前进占夷陵,然而曹仁亦分军往攻甘宁,甘宁军被困甚急,乃遣使去请救兵。吴军收到消息后,诸将均认为现在兵少,不足以分援甘宁,吕蒙却指甘宁是江东大将,不能不救,于是向周瑜、程普献计说:“留下凌统抵抗曹仁,蒙则随君同行,为甘宁解围救急,此行亦不会迁延太久,蒙保公绩必能守住主军十日的。”又游说周瑜分遣三百人以巨柴间断敌方行军险道,敌兵退走时我军可得其马。周瑜从其计而行,军队开到夷陵,即日交战,所杀敌兵过半。曹军不敌,于是乘夜遁走,却行遇巨柴断道,骑兵皆舍弃马匹步行而逃。吴兵前往追击,获得马三百匹,以船载还。于是吴军士气大振,乃渡江屯军,终于击退曹仁,占据南郡,抚定荆州。回归之日,吕蒙拜偏将军,领寻阳令。  

    当时曹军任命庐江人谢奇为蕲春典农,屯于皖城(今安徽)田乡,数为边寇骚扰吴军。吕蒙先使人诱降魏将,谢奇不从,于是吕蒙伺隙发动袭击,而谢奇则不敌后退,但他的部伍孙子才、宋豪等人,皆负老携弱,到吕蒙营前投降。后来吕蒙又跟从孙权拒守曹操于濡须,数次进献奇计,又劝孙权在夹水口处建立坞(小城堡或防守屏障)。孙权听从吕蒙之计,正欲筑坞,诸将却说:“我们上岸攻击贼兵,都是跣足不履便上船作战的了,又怎需要建坞费事呢?”吕蒙便解说道:“行军之时,兵势有利有钝,战争毕竟没有必胜的保证,如果忽然遇上敌军,对方步骑急迫我军,那时及水尚且来不及,还能入船吗?”孙权亦深表赞同,于是决定作坞。最后因为吴军备御甚精,曹操不能取胜而退兵。  

    曹操临退时,遣朱光为庐江太守,屯军皖城,大开稻田,又令人招诱鄱阳地方的贼帅,让他们充当内应。吕蒙知此,便向孙权说:“皖城稻田肥沃而且丰富,若果一旦稻熟收成,对方人众必定增加,如是者数年后,曹操必定重来。因此应该早早除之。”于是孙权采吕蒙意见,亲征皖城,并在军中引见诸将,求问计策。诸将皆劝孙权堆造土山,添制攻城械具,吕蒙独具异见,向前便说:“要制造攻城器具及土山,必需施工多日才得以完成,但其时敌城已修好防备,而敌方救援军队也必已到达,那便不可再图此城了。而且我方水军乘着雨水渡江而来,若滞留于此地,时日一久,江水必然退尽,那时撤退便甚艰难,蒙认为那是很危险的事。如今观此城壁守备,也不是很牢固,以我军三军的锐气,四面一起围攻,不久便可成功取城,那时再乘水涨而归,这才是全胜之道啊。”孙权于是服从其计,吕蒙便荐甘宁为升城督,在前线督攻,吕蒙以精锐军为后继。吴军在早上发动进攻,吕蒙手执鼓槌,亲自擂鼓,士卒皆腾跃奋进,于午膳时段便破敌城。战后计功,以吕蒙功劳为最,甘宁次之。  

    从合肥出发的张辽援军兵至夹石,知道皖城已失,大惊而退。孙权大大嘉奖吕蒙的功勋,即拜蒙为庐江太守,将此战所得的人马尽分与吕蒙,又另赐寻阳屯田军六百人,官属三十人。当吕蒙奉赐返回寻阳未至时,庐陵一带有贼兵作乱,留守诸将数次讨击都不能擒贼。孙权便说:“凶猛的鸷鸟纵使有百只,也不如一只大雕。”(同语亦见于孔融〈荐祢衡表〉:‘鸷鸟累百,不如一鹗,使衡立朝,必有可观。’)于是重新令吕蒙讨伐贼兵。吕蒙一到,便诛其首恶,其余人众皆释放为平民。  

    非复吴下阿蒙  

    后来,鲁肃代周瑜之职,前往陆口镇守,经过吕蒙屯军处。鲁肃本常轻视吕蒙,有人向鲁肃说:“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昔日的眼光看待,阁下应该跟他接洽一下。”鲁肃听其言,于是造访吕蒙。吕蒙置酒接待,酒酣之时,吕蒙问鲁肃道:“先生受主公重任,现在要与关羽邻接,你将有什么计略,以备不虞?”鲁肃随意应说:“那时我会采取适当措施的了。”吕蒙便说:“如今东西虽共为一家,但关羽始终是熊虎之士,计略又怎可不先行预定?”又说:“兄长如今代公瑾之任,既难以为其继,又与关羽此等人物为邻。关羽此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时,皆辄尔上口,梗亮而有雄气;但是其性格则颇为自负,喜欢凌驾人上。如今与其为对,实该有方略去应付他。”然后,吕蒙便向鲁肃筹画五条秘策(或说吕蒙只陈三策),鲁肃大为惊佩,对其策均敬而受之,并且秘而不宣。鲁肃于是越席走到吕蒙身边,以手拊其背,说出这句家传户晓的成语:“我向日说大弟徒有武略,但在今日而言,大弟学识英博,已非再是当日吴下的阿蒙了。”吕蒙亦不甘示弱,报以另一句名谚:“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二人一时知心,鲁肃拜候吕蒙母亲,并与吕蒙结友而别。鲁肃向来轻视吕蒙,以为他“但有武略耳”;后来与君一席话,鲁肃方知道吕蒙的才学已经达到不容忽视的地步,其所陈密策,连“好为奇计”的鲁子敬也敬服其论,可见吕子明的知略是如何高明。至于吕蒙之所以由纯粹武将晋身成为智计足备的人物,其转折点能追溯于《江表传》。  

    《江表传》中有一段说:初时,孙权曾向吕蒙及蒋钦说道:“卿等今日皆在执掌大事,应该追求学问为自己开发有益之道。”吕蒙当时答道:“在军旅中我常常苦于军务多劳,只怕不容许我再去拨冗读书。”孙权便说:“孤难道是想你研究经典去做博士吗?孤只不过是想令你们藉著书史,涉猎一下故史往事而已。你说你们的事务繁重,但能比孤的事务更多吗?孤年少时历《诗经》、《书经》、《礼记》、《左传》、《国语》,只是没有读《易经》。直至统事以来,学会三史(六朝以前,《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合称“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好像卿等二人,本质聪朗具悟性,肯去学习的话必定有所得着,有这么好的条件,还能不好好去做吗?你们应该尽快读好《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曾说‘终日不进食,终夜不就寝,而去一味的凭空思考,那是无益的事,还不如去学习啊’。光武帝刘秀面对着军中的兵马之务,仍然手不释卷。曹孟德亦说自己老而好学。你们为何就不会自我勉励呢?”吕蒙听后大悟,于是开始就学,而且笃志不倦,他的所览所见所学,纵使是一些旧儒生也做不到。孙权也常叹道:“人成长就希望求取有所进益,好像吕蒙、蒋钦这样,普通人大概很难赶上啊。在富贵荣显之时,更能够折节好学,乐于阅书览传,轻财而尚义,他们的行为可以作为典范,而且并皆成为国家良才,不是很值得高兴吗!”  

    情义笃实  

    有一段时期,吕蒙与吴将成当、宋定、徐顾的屯所为邻近,三将死后,他们的子弟均尚幼弱,孙权便以三将之兵尽数归并给吕蒙。吕蒙却不肯接受,向孙权说徐顾等三人生前皆勤劳国事,他们的子弟虽小,但不可就此废了他们的掌兵权。吕蒙为表达这讯息,连连上书三次,孙权才听取他的意见。吕蒙大喜,于是又为三将子弟择聘老师,辅导他们,他为同僚操心的程度就是这样的高。  

    吕蒙少时不读书传,每要上陈大事,常不用笔墨起草即便口占为疏。所以在领部曲事时常被江夏太守蔡遗所轻蔑,但吕蒙终无恨意。及至豫章太守顾邵身故,孙权问吕蒙该用谁人替任,吕蒙便推荐蔡遗奉职可为佳吏,孙权便笑道:“你想做祁奚(春秋时晋国大夫,在他告老还家时,晋侯问谁可继任其职,祁奚不以私仇为忌,推举其仇家解狐出任)吗?”于是便从其言任用蔡遗。  

    吴将甘宁,为人“粗暴好杀,不如人意”,他的厨下儿(负责烹食的仆役)曾犯下过失,为了避罪而投靠吕蒙。吕蒙恐怕甘宁会杀掉他,所以不愿立即将厨下儿交还。后来甘宁携礼拜候吕蒙母亲,吕蒙便交出厨下儿还给甘宁,甘宁亦向吕蒙许诺不会杀掉他。但甘宁回船后不久,就将厨下儿缚置在桑树上,更亲自挽弓将他射杀。事后,甘宁命人增缚船缆,便在船中解衣躺卧。吕蒙知道此事,大怒不已,便击鼓集兵,想上船攻击甘宁。甘宁听说,竟仍卧著不起床。当时吕蒙母亲尚未履鞋便急出来劝谏吕蒙说:“至尊(指孙权)待你如骨肉,将大事托付于你,怎可因为私怒就想攻杀甘宁?甘宁死了的话,就算至尊不追究此事,你身为臣下却已犯了法。”吕蒙素来至孝,听到母亲此言,即便豁然释意,亲自上甘宁的船,笑而呼道:“兴霸,家母正要招待你一起用膳,快些上来吧!”甘宁十分惭愧,泣说:“是我有负于你啊。”于是与吕蒙一起欢宴全日。然而甘宁除了常不如吕蒙之意外,又时常有违孙权将令。孙权尝因而大怒,全赖吕蒙每次陈情道:“如今天下未定,如甘宁这般的斗将实在难得,应宜加以容忍。”孙权于是厚待宁,终于得其所用。  

    计擒郝普  

    是时刘备令关羽镇守东防,专有荆州之土。建安十九年,孙权便遣吕蒙督鲜于丹、徐忠、孙规等二万兵西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吕蒙致书劝降,长沙、桂阳二郡望风归服,惟独零陵太守郝普守城不肯降。而刘备得知东吴意动荆南,乃从蜀境亲自来到公安,并命关羽将三万兵至益阳争夺三郡。孙权当时正在陆口,为诸军节度,他一方面使鲁肃将引万人屯于巴丘,以拒关羽;另一方面发书传召吕蒙,令吕蒙舍弃收取零陵,急回军以助鲁肃。  

    吕蒙在收定长沙,前往零陵而过酃县时,曾遇南阳人邓玄之,邓玄之是郝普的旧识,吕蒙正欲使邓玄之去劝诱郝普。到了吕蒙收到孙权要他勒兵回益阳的军信时,吕蒙隐瞒此事,于当夜召集诸将,教授他们战略,然后于翌晨直接攻城,向邓玄之说:“郝子太(郝普字)知道世间有忠义之事,亦希望能有这样的行为,可惜他不识时势形态。左将军(指刘备)身在汉中,正被魏将夏侯渊所围。如今关羽在南郡,而至尊(指孙权)则亲身来到此地。关羽最近兵破樊城,想遣兵救酃县,却被吴将孙规所破。这些都是目前之事,也是你(指邓玄之)亲眼所见的。汉军现在首尾倒悬,军队在当地救亡(指南郡)尚不足以用,又岂有余力再用心于此地呢?如今我军士卒精锐,勇于致命作战,至尊在后方遣兵,军队于道上相继不绝。子太以只余旦夕的性命,盼待不可期至的救援,这就像小坑中的鱼,尚冀望倚赖江汉之水救活,这很明显是不可靠的。若果子太真要统一士卒之心,保守着孤城,藉以迁延一旦半夕,以等待援兵之临,这也是可以的。但如果现在我全力用计,而攻打此城,那么日不移影,此城必破;城破了之后,你的身死于事又有何益处?而你令到自己近百岁的母亲,白发受诛,难道不是太悲痛的事吗?度此家不得外问,以为援军可靠,所以才到了这种地步。你(指邓玄之)可往见郝普,向他陈说此中祸福。”邓玄之便入见郝普,具体宣示吕蒙的话意,郝普听过其言,果然惧而肯降。于是邓玄之先出城向吕蒙报讯,而郝普后来亦会出城而至。吕蒙便预先敕令四个将军,各选百人,待郝普出城,便入替守住城门。不久郝普出城,吕蒙迎接他,并握着他的手,和他一起下船。寒暄几句后,吕蒙拿出孙权的书信给郝普看,更拊手大笑起来;郝普细阅书信内容,方知刘备已在公安,而关羽则近在益阳,不由得惭恨无地。于是吕蒙尽得三郡,便留孙河在此(按:一说是留守者孙皎,但《孙权传》中孙皎却跟随吕蒙兵援鲁肃,故留守者应为孙河),委以后事。交待过后,吕蒙即日引军开赴益阳,与孙皎、潘璋并鲁肃兵并进,拒关羽于益阳。结果刘备重新请盟,孙权于是遣归郝普等人,割湘水以还零陵。另一方面赐寻阳、阳新为吕蒙之食邑。  

    益阳战后,吴军还师便征合肥,但进攻不利,彻兵时更为魏将张辽等所袭。吴军势急,吕蒙便与凌统以死扞卫孙权,力保不失。后来曹操又引兵大出濡须,孙权便以吕蒙为都督,据守之前于此地所建成的城坞,并设置万张强弓硬弩于其上,以拒曹操。结果曹军前锋尚未安然立屯,便被吕蒙攻破了,曹操迫不得已,只好引退。吕蒙累计大功,封为左护军、虎威将军。  

    继任子敬  

    后来鲁肃病故,吕蒙继其任,西屯陆口,接收了鲁肃军万余人马,又拜为汉昌太守,食下隽、刘阳、汉昌、州陵之邑。吕蒙与关羽分土接境,心知关羽骁雄难敌,又常有兼并来侵之心,而且位居长江上流,恐怕现在的形势将难久持。初时,鲁肃人等认为曹操尚存,祸难刚刚开始构起,吴蜀联盟应宜互相协辅,同仇敌忾,不可彼此失信。而吕蒙则向孙权密陈计策:“若果可以令征虏(指孙皎)守南郡,潘璋屯驻白帝,又令蒋钦带领游兵万人,沿循长江上下游,应敌人之所在而加以守御,而蒙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我们又何须忧虑曹操,何须倚赖关羽呢?而且关羽等一门君臣,但只倚用诈力,做事反复不定,绝不可以待之如心腹。现在关羽之所以不即东来入侵的原因,是因为至尊(指孙权)圣明,我等几人尚在而已。如今若不趁我军强壮时先图取关羽,一旦形势倒下,那时想要再施展才力,还可以成功吗?”孙权听过分析,深纳吕蒙之策,然而又向吕蒙表示有取徐州之意,蒙便说道:“如今曹操远在河北,新破袁绍一族,抚集幽、冀二州,实应无暇东顾。而徐州土上的守兵,不足为惧,我军前往自可克捷。但徐州地势陆通,是适合骑马驰骋之地,至尊今日纵使夺得徐州,曹操日后必又起兵来争,那时就算我军以七八万人守之,仍然要怀着忧虑。还不如西取关羽,以便完全据守长江,形势似乎更佳。”孙权听罢,亦以吕蒙之言为当。到了吕蒙代鲁肃之任,初至陆口时,表面上更加倍修恩,与关羽结好。  

    智破关羽  

    后关羽讨曹仁于樊城,留兵将守备公安、南郡。吕蒙即便上疏奏说:“关羽讨樊城而多留守备之兵,必然是恐防蒙会图取他的后方。而蒙常常生病,现恳求可以分士众还居建业,以治疾为其名,并扬言于外。关羽闻知此事,必定撤去守兵,全师尽赴襄阳。于是我军便可大举渡江,不分昼夜地倍道进兵,乘其空虚而袭之,如此南郡可一举而下,而关羽也可擒了。”上疏过后,吕蒙便声称病笃至切,孙权遣使持檄召吕蒙还都,以“意思深长,才堪负重”、“未有远名”的偏将军右部督陆逊替其位,并与吕蒙悄图密计。  

    吕蒙回建业后,关羽果然相信其病非诈,便稍撤守兵前赴樊城。魏国任命左将军于禁引军救援曹仁,不期尽为关羽所擒,共俘人马数万,关羽托名乏粮,竟便擅取湘关米。孙权闻此消息,便令征虏将军孙皎与吕蒙为左右部大督,先行进军南郡。吕蒙认为不妥,便向孙权说道:“若然至尊(指孙权)以征虏(指孙皎)为能,便应该用他;若以蒙为能,便应该用蒙。当年周瑜、程普共为左右部督,一起攻打江陵,此中大事虽然决于周瑜,然而程普自恃是旧将,而大家又同是部督身分,对受命于瑜一事甚为不睦,几乎败了国家大事。这正是目前情况的前车啊。”孙权方才大悟,向吕蒙道:“那么便以卿为大督,任命孙皎为后继便可。”可见吕蒙为人的谨慎及处事恰当。  

    吕蒙军至寻阳,用“白衣渡江”的手段,将其精兵尽皆埋伏于小船中,使白衣(白衣指平民)摇橹,前军兵将身穿商客大贾服饰,昼夜兼行,直至江边,将关羽所设置的守兵尽数收缚,所以身在前方的关羽对此毫不知情。吕蒙成功袭取南郡,遣虞翻说降(傅)士仁、麋芳。吕蒙入据城中,尽得关羽及蜀军将士家属,吕蒙采怀柔之策,抚慰诸军家属,又严令约束吴军士卒不得干犯城中百姓,更不能有所豪取强夺。其时吕蒙麾下一位吏员,是汝南人(与吕蒙同乡),取用民家一个斗笠,用来覆护官铠。官铠虽是公物,然而吕蒙却犹以此人冒犯军令,绝不可因为乡里的缘故便废国律军法,于是垂泪斩之。自此军中震栗谨肃,路不拾遗。吕蒙每天令人存恤老人,问他们有何所不足,患病者赠给医药,饥寒者赐予衣粮。关羽家中府藏的财宝,吕蒙皆令先行封闭,以待孙权来到才发落。关羽引军欲回后方期间,在道路上数次遣人与吕蒙相通消息,吕蒙每次都厚待使者,让他周游于城中,往每一家致问或以手书示信。关羽派遣的使者回来后,蜀军士卒纷纷向使者询问家中状况,当他们得知家门无恙,所受的招待甚至比平时更好的时候,亦皆变得全无斗心。到了孙权亲临,关羽自知形势孤穷,于是退走麦城,西至漳乡,其属下部众都皆放弃关羽而投降吴军。孙权便命朱然、潘璋断其径路,终于捉获关羽父子,遂定荆州。  

    吕蒙取荆州,自来备受争议。不少人都认为吕子明的行为破坏了蜀吴同盟的平衡,导致刘蜀国情大震,栋梁折断,又间接启导夷陵鏖兵。所谓“管乐有才元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诗人李商隐在同情诸葛亮之余,似又暗暗怪责使“关张无命”的元凶。然而,关羽居南郡,上围樊城,只知往前倾兵而不知守后严备,骄纵不交于邻国,而又不细意阴防,致使兵败遭俘,自堕名声,怨不得人。至少当年吕蒙眼见“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复,不可以腹心待也”,若隐忍不动,只恐其所料“不于强壮时图之,一旦僵仆,欲复陈力,不可得也”确然发生,则淮扬之地仅可奉飨于关羽耳。鲁肃要东吴相信并坚守蜀吴之盟,然而刘玄德以诈力行天下、关羽每矜藐吴下士之所行,实令吴人不敢轻言置信此等盟友啊!  

    臣死君忧  

    吕蒙成功夺取荆州,立下大功,孙权于公安大会上宣告拜吕蒙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赐钱一亿,黄金五百斤。吕蒙以身疾请辞,孙权不许,更笑道:“擒捉关羽得以成功,全赖子明设谋,如今大功已捷,庆赏尚未行受,怎么一副忧愁不乐的样子?”于是增加军队鼓吹庆贺,敕选虎威将军吕蒙官属,并及南郡、庐江二郡的威仪。拜封完毕还营,兵马前后导从,鼓吹于道,光耀万分。然而正式封爵还没有下来,吕蒙却忽然病发,孙权当时在公安,特地迎置吕蒙于内殿,为他千方百计地医治,又以封赏作招募,若有能治愈吕蒙疾病的人,赐以千金。当时孙权心情惨戚,只想随时留意吕蒙的病况,但又恐其过于操劳,于是在一堵相通的墙壁上凿了个小洞,以便观察吕蒙。每当孙权看见吕蒙颇能下食则大喜,跟左右言笑甚欢;但当吕蒙病转沉重,孙权便夜不能寐。当时吕蒙之病曾稍有转机,孙权立时为此下一道赦令,并聚群臣共贺。然而后来吕蒙病笃,孙权亲自临视,命道士于星辰之下为吕蒙请命求福。但吕蒙最终失救,向孙权交待将后任交给朱然、陆逊承继后,病卒于内殿,享年四十二岁。一个传奇自此画上句号。其时孙权极其哀痛,为之而憔悴。吕蒙未死之时,其毕生所得的金宝享赐尽付于府藏,令家人在他命绝之日皆上还至尊,丧事务要简约。孙权闻知此事,悲痛更甚。于是吕蒙儿子吕霸袭其爵,与守冢三百家,复田五十顷。吕霸死后,其兄吕琮袭侯。琮死后,其弟吕睦嗣任。“权意之所钟,吕蒙、凌统最重,朱然其次矣。”(《三国志吴志十一朱然传》);“权咨嗟将卒,发愤叹息,追思吕蒙、张温,以为朱据才兼文武,可以继之…”(《三国志吴志十二朱据传》)。从以上各段记载可见,吕蒙在孙权心中是如何见重。  

    孙权曾与陆逊论及周瑜、鲁肃及吕蒙道:“公瑾(周瑜字)雄烈,胆略兼人,所以能大破孟德(曹操字),开拓荆州,其业似乎遥远而难继,而君(指陆逊)今便继之。公瑾当初邀请子敬(鲁肃字)来东,致达于孤,孤与其宴会共语,便提及大略帝王之业,这是子敬第一次让我感到痛快之时。后来孟德乘着攻获荆州刘琮之势,宣言要率数十万众水步俱进而下江南。孤普请诸将,问他们应当如何是好,但却无人可对,至若子布(张昭字)、文表(秦松字),俱说应该遣使修檄以迎曹军;子敬便即驳言不可,劝孤急召公瑾,以举军之众来付其大任,逆而击曹军,这是子敬第二次让我感到痛快之时。而且他的决策计略,比张(仪)、苏(秦)更为宏远;后来虽然劝孤借地予玄德(刘备字),是其一短,但亦不足以损其二长。即使是周公亦不会求所完备于一人身上,所以孤便忘记其短处而贵重其长处,常以子敬比方为邓禹(东汉开国功臣)。又子明(吕蒙字)少时,孤只以为他是不论事态难易,但都果敢有胆地去做而已;及其长成后,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只输其言议英发不及公瑾而已。子明在图取关羽方面,更胜于子敬。子敬在答孤的书信中云:‘帝王起家之时,皆有所驱逐消除,关羽实不足忌。’此是子敬内不能办其事,而表面却口舌逞强而已,但孤亦宽恕他,不便深责。然而他行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部界无废负,路无拾遗,其治法也确可称美。”  

    评价  

    三国志评曰:“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新荡荆城,仗威东夏,于时议者莫不疑贰。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禽关羽,最其妙者。初虽轻果妄杀,终于克己,有国士之量,岂徒武将而已乎!孙权之论,优劣允当,故载录焉。”   

    鲁肃曰:“吕子明(吕蒙字),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三国志‧吴志九‧吕蒙传》  
  
    鲁肃曰:“吾谓大弟(吕蒙)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三国志‧吴志九‧吕蒙传‧裴注引江表传》   

    孙权曰:“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三国志‧吴志九‧吕蒙传‧裴注引江表传》   

    孙权曰:“子明(吕蒙字)少时,孤谓不辞剧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周瑜字),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于子敬(鲁肃字)。”《三国志‧吴志九‧吕蒙传》   

    《三国演义》中的吕蒙  

    小说中吕蒙初登场于第三十八回〈战长江孙氏报仇〉,殁于第七十七回〈玉泉山关公显圣〉。   
吕蒙在小说中的形象与史实相类,《演义》未有因为“关羽”的关系而抹煞吕蒙的军事才能。在周瑜攻曹仁、孙权战合肥之时,都有吕蒙献计的情节,以示吕蒙的战略眼光确实胜于东吴一般将领。  
  
    然而,当吕蒙接任周瑜、鲁肃之位后,开始与蜀国君臣为敌。后来吕蒙白衣渡江,攻荆州,擒关羽一节,虽然吕蒙表现得谋略出色,处处料敌先机,能够运筹帷幄之中,但却因为成为了谋杀蜀汉大将关羽的元凶,而在小说作者“拥刘抑曹”的思想笼罩之下被编造了一个“因关羽追魂索命,七孔流血而死”的下场。由于吕蒙在擒杀关羽的同年突然暴毙,时年仅四十三岁,历来就有关于其死的各种传言。  
  
    小说中未有提及吕蒙年青时奋进与及其由武转文的学习经历。   

    逸话  

    与吕蒙相关的成语有:“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吴下阿蒙”。   

    吕蒙与周瑜、鲁肃、陆逊,被后世三国迷视为“东吴四大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