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复制链接]
查看1497 | 回复0 | 2010-11-11 15: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是公安部直属的普通高等院校,创办于1948年7月。办学前期的主要任务是培训在职公安和政法系统业务骨干。1984年1月,改建为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1998年2月,与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合并,组成新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人民警官大学的前身是1978年6月成立的国际政治学院。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为中国公安政法机关培养、输送了14万余名领导干部、业务骨干和专门人才,被誉为“共和国警官的摇篮”。
基本概述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是中央部属高校,公安部直属的普通高等院校。

  创办于1948年7月。办学前期的主要任务是培训在职公安和政法系统业务骨干。

  1984年1月,改建为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校徽

1998年2月,与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合并,组成新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人民警官大学的前身是1978年6月成立的国际政治学院。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为全国公安政法机关培养、输送了14万余名领导干部、业务骨干和专门人才,被誉为“共和国警官的摇篮”。

  公安大学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始终得到党和国家历代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毛泽东主席曾多次接见学校学员,邓小平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校名,江泽民同志为学校题词。2004年10月15日,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公安大学训练场,观摩了全国公安民警大练兵汇报演练,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彭真、罗瑞卿同志曾兼任学校校长。

  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形成了“忠诚、求实、勤奋、创新”的校风。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为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突出公安教育特色,发挥公安大学优势,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内部管理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

办学特色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坚持“高教与培训相结合”,使高等学历教育和在职民警培训协调发展,建立并形成了包括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二学位生、本科生和成人高等教育、高级警官培训、公安业务培训、港澳警官培训、外警培训、留学生教育等多类型、多层次的公安教育培训体系,是公安院校唯一开展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教育的高等学府。目前,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为13000多人。现有法律系、治安系、侦查系、公安情报学系、犯罪学系、公安管理系、涉外警务系、刑事科学技术系、安全防范系、交通管理工程系、信息安全工程系、军队保卫系等12个系和理科基础课教研部、马列理论课教研部、警体战训教研部等3个教学部。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学科专业建设紧贴公安实践需求,初步形成了公安学科专业齐全、主干学科特色鲜明、多种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设有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诉讼法学博士学位授权点,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刑法学、行政管理等1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1个研究方向),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研究生教育涉及法学、教育学、工学、医学、管理学、军事学等6个门类,诉讼法学、公共安全工程与技术交叉学科是北京市重点学科。本科设有9个专业,16个专业方向,专业和专业方向覆盖了治安、侦查、国内安全保卫、经济犯罪侦查、禁毒、技术侦察、公安情报、公安管理、涉外警务、刑事科学技术、安全防范、交通管理、网络信息安全、公安法制等公安主要业务工作。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成立50周年校庆

学校担负着为全国公安机关培训在职民警特别是高级警官的重要职责。依托学历教育资源优势,承担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全国公安机关高级警官初任培训、警衔晋升培训、专题培训等培训任务,不断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优化培训队伍,扩大培训规模,建立了纪律严明、特色鲜明的培训体制机制,培训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在公安机关“大教育”、“大培训”工作格局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始终把师德风范建设放在首位,建立健全全员育人体制机制,使教师切实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教书育人,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推出在国内外学术领域具有竞争力、影响力的学术骨干,培养和造就了一支“教员与教官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有专任教师近600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300余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8人,享受部级津贴专家23人。同时,有兼职教授、副教授和教官200多人。2007年,刑事侦查与刑事技术教学团队被评为首批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坚持“理论与实战相结合”,主动适应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形势发展要求,紧紧围绕学生毕业后“干什么”、“能干什么”,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突出公安特色,强化实践教学,逐步探索和建立了课堂教学与警务实践有机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外,还要开展实验、实训,掌握擒拿格斗、射击、驾驶等警体实战技能,接受严格的警务化训练,深入实战部门进行警务实践。

  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全面推动教学、科研与警务实践的紧密结合和良性互动,做到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创新和管理创新。近三年,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50多项。在“质量工程”建设中,学校重点建设的精品课程、优秀教材、特色专业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项目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多个项目被评为国家级和省部级建设项目。

  坚持“调研与智库相结合”,充分发挥学校人力资源和理论研究优势,主动围绕公安部党委对公安工作的战略部署开展调研,发表专题调查报告,努力发挥参谋和智库的作用。主办《公安教育》、《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现代世界警察》、《警察文摘》等刊物,其中《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首都社会安全研究基地设在公安大学。[1]

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公安大学坚持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相结合,建立并形成了包括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高级警官培训、成人高等教育等多类型、多层次的公安教育培训体系。截止到2005-2006学年末,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为8571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3人、硕士研究生795人、本科生5034人、专科生59人、成人教育脱产生2617人。同时,每年培训高级警官2000余人,定期举办港、澳特别行政区警官研修班,并承担外国警察培训任务。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公安大学的学科专业紧贴公安实战,初步形成了公安学科专业齐全、主干学科特色鲜明、多种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目前,学校设有诉讼法学博士学位授权点,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刑法学、行政管理等1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1个研究方向),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研究生教育涉及法学、教育学、工学、医学、管理学、军事学等6个门类,诉讼法学是北京市重点学科;本科设有9个专业,包括16个专业方向。现有法律系、治安系、侦查系、公安情报学系、犯罪学系、公安管理系、涉外警务系、刑事科学技术系、安全防范系、交通管理工程系、信息安全工程系、军队保卫系等12个系和理科基础课教研部、马列理论课教研部、警体战训教研部等3个教学部。军队保卫系主要承担军队内部保卫干部在职培训任务。

人才培养  公安大学的本科教育着力培养“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应用型公安高级专门人才;强化实践教学,逐步探索和建立了以“三学期制”为制度保障、课堂教学与警务实践有机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外,还要掌握擒拿格斗、射击、驾驶等警体实战技能,接受严格的警务化训练,深入实战部门进行警务实践。

师资队伍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公安大学坚持走“人才强校”之路,按照“培养、引进、外聘”的工作思路,实施“名师工程”,培养和造就了一支“教员与教官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在教师培养上实行两个“五分之一”制度,即每年有五分之一的教师力量从事科学研究,有五分之一的教师参加公安业务实践锻炼。积极从公安部业务局、科研院所、北京地区高校及公安实战部门聘请兼职教授和教官。目前,学校有专任教师581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265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398人。学校有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8人,享受公安部部级津贴专家24人。

科学研究  公安大学坚持“科研兴校”方略,全面推动教学、科研与警务实践的紧密结合和良性互动。近三年,学校共发表较高水平学术论文1000余篇,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11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7项。学校主办的刊物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公安教育》《现代世界警察》《警察文摘》《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等。其中《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首都社会安全研究基地设在公安大学。

内部管理  公安大学本着“从严治校”的理念,积极推进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进程。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体现公安院校管理特色的规章制度,努力做到教学、科研、学生、党务、行政和后勤等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国际交往和学术交流  2003年以来,学校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警察机构进行了互访和学术、业务交流,为法国、东盟、亚非发展中国家先后举办了多期研修班。目前,与英国莱斯特大学治安研究中心、英国苏格兰警察学院、韩国警察大学、俄罗斯联邦内政部莫斯科大学、埃及警察学院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际合作关系。

办学条件  占地面积达到1300余亩,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82927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331.3万元,馆藏图书1038493册。

  图书馆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图书馆作为公安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的主席馆,以“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为公安院校服务、为公安机关服务”为宗旨,以“打造高校特色图书馆,搭建公安信息集散地”为目标,遵循普通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规律,全面提升该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水平和品质,全力构建和谐的图书馆人文环境。

  文献资源建设:该馆确立了以公安、法律文献为主,兼顾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科的馆藏特色。把“多种文献载体并存,以印刷型文献为主”作为馆藏文献资源发展的主要指导原则,形成了以“公安文献求全、法律文献求精、相关文献求新、文献种类求广”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目标,以适应该校教学、科研的需要,满足公安教育和公安实战的需求。在电子文献建设上,该馆确立了自建数据库与购置数据库相结合,重在自建的原则,有馆藏电子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馆藏公安文献资源。自建数据库方面,该馆制作了馆藏中外文报刊(包括港澳台报刊)全文复印资料题录索引的纸质版与电子版数据库、公安期刊全文数据库、馆藏公安、法律图书全文数据库、建国以来中国法律、法规全文数据库、外国警察原版期刊全文数据库等25个左右具有鲜明公安特色的数据库。在自建数据库的同时,该馆广泛购置相关数据库,逐年增加数据库的拥有量,以满足学校日益增长的教学、科研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

  自动化建设:该馆引进了美国SIRSIDYNIX公司的UNICORN管理软件,从系统平台、网络平台、统一标准平台、数字资源建设平台、数字资源服务平台、数字资源门户平台等方面均建立了一流的整体解决方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公安院校及公安机关提供全方位的文献信息服务,将该馆建设成为公安文献信息的集散地。与此同时,该馆将加强公安网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本着“整体规划、统一标准、联合建设、共享资源”的宗旨,充分发挥公安院校图书馆的整体优势,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紧跟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趋势,配合“金盾工程”,开发和提供有公安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面向公安教育、科研和实战,主动开拓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服务,逐步建立适用、可靠、高效的公安文献信息保障系统。

现任校领导  现任校领导

  党委书记、校长 程琳 一级警监

  党委副书记、政委 程胜军 一级警监

  党委委员、副校长 孙建国 一级警监

  党委委员、副校长 战俊 二级警监

  党委委员、副校长 李健和 二级警监

  党委委员、副校长 席艳丽 二级警监

  党委委员、副校长 刘舒 二级警监

  党委委员、教务长 郝宏奎 二级警监

  党委委员、进修部主任 张培文 三级警监

  党委委员、校长助理 汪勇 二级警监

  党委委员、校长助理 李守德 三级警监

专业设置  法学专业

  治安学专业(分为治安学、公安法制学两个方向)

  侦查学专业(分为刑事犯罪侦查、经济犯罪侦查、国内安全保卫、禁毒学、行动技术等方向)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

  安全防范工程专业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分为交通运输、交通控制两个方向)(本科现为交通安全和交通控制两个方向)

  犯罪学专业

  公安情报学专业

  公安管理学专业

  涉外警务专业

近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录取分数线
  • 录取分数线
  • 专业分数线
高考科目: 生源地: 年份:


年份
最低
最高
平均
投档
录取人数
录取批次


2009524583554--23本科提前批2008510564538--25本科提前批2007529606560--27本科提前批2006499591546--29本科提前批2005444545495--29本科提前批2004449--------不详2003478--------不详2002----480----不详2001----474----不详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