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首都师范大学创建于1954年,是一所包括文、理、工、管、法、教育、外语、艺术等专业的综合性师范大学,是北京市重点投入建设,进入“211工程”的北京市属重点大学。建校54年来,共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近10万名,是为北京市基础教育输送合格师资和培养其他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的重要基地。
学校概况 首都师范大学创建于1954年,是一所包括文、理、工、管、法、教育、外语、艺术等专业的综合性师范大学,是北京市重点投入建设,进入“211工程”的北京市属重点大学。建校55年来,共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近10万名,是为北京市基础教育输送合格师资和培养其他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的重要基地。
学校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博士点41个,博士后流动站1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硕士点110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北京市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和重点建设学科3个,北京市二级学科重点学科和重点建设学科24个;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4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基础学科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1个教育部体育与艺术人才培养基地,1个全国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北京地区生命科学与人才培养产学研基地,1个教育部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1个空间信息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首都师范大学校徽
学校下设文学院、历史学院、政法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外国语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系、化学系、生命科学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教育技术系、初等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文化学院等17个院系以及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大学英语教研部、体育教研部。共有本科专业48个。各类学生总数28,926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0,287人,博士研究生552人,硕士研究生4,986人,成人教育学生11,955人,外国留学生1,146人,已形成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从全日制到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和教育体系。
学校现有教职工2456人,在1252名专任教师中博士生导师185人,教授256人,副教授429人,博士526人,硕士403人,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4.2%。目前学校已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在校工作的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5人,俄罗斯工程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教育部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6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者3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3人,北京市特聘教授26人,北京市高层次人才资助计划5人,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23人,北京市创新团队建设计划16个,北京市科技新星24人,市级青年骨干教师90人。学校另有95人曾获得教育部新世纪(含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高校青年教师奖、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市级跨世纪人才,市级青年学科带头人等奖项。53名教师荣获曾宪梓高师教师奖、霍英东青年教师教学奖和科研奖。
学校在2003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截至目前,学校共有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10个;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北京市级教学团队6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3个;国家级精品课程9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27门;“北京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项目2个;在第一届至第四届教学名师奖评选中,学校有9名教授获得北京市级教学名师奖;2008年我校成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校;在优秀教学成果评选中,学校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1项(含1项合作项目),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61项。学生在挑战杯、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电子竞赛、英语演讲等国家级及北京市级比赛中均获得了多项奖励。 高层次人才培养效果显著,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4项,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4项。
学校设有113个研究所(中心),建有北京市大学科技园。“十五”以来,获批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2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26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6项,“863”计划项目及子课题18项,“973”计划合作项目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第二单位),省部级以上奖励97项,科研项目总经费10329万元。编辑出版有《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数学》、《高教研究》、《教育艺术》等。
学校占地约1400亩,建筑总面积约78万平方米。学校教学、科研条件优良,教
校训
学科研用仪器设备46,440台件。校图书馆收藏各类图书文献283.15万册(件),馆藏基础雄厚,是全国文献资料骨干馆之一。学校建有数字校园建设中心,稳定、完善、高效的校园网络已全面开通。此外,还建有国家级标准塑胶运动场、体育馆、羽毛球馆、游泳池等体育运动场地。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目前已同25个国家和地区的143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同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意大利威尼斯大学、秘鲁皮乌拉大学和纽约州立布法罗大学等5所国外院校合作开办了孔子学院。2006年至2009年,共向14个国家的友好学校派出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649人次进行转学分课程学习或带薪实习。2006年至今,参加国外访学、培训进修、国际会议的教师达1280人次左右,学生100多人次。学校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可以接受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的院校之一,每年接收长短期留学生2,500人左右。
首都师大附中、首都师大附属育新学校等附属学校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基地,首都师大附中是北京市重点中学之一。
学校历来重视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近年来,先后被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国和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并多次获“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新的世纪,首都师范大学将锐意创新,开拓进取,为把学校建设成为有特色、高水平的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校史沿革 学校始建于1954年,原名北京师范学院,1992年由北京师范学院、北京师范学院分院、北京联合大学外语师范学院、北京联合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合并组建而成首都师范大学。
1954年北京师范学院创建
1964年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并入北京师范学院
1956年由华东师范大学(音乐系)、东北师范大学(音乐系)、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和音乐系)合并升格为北京艺术师范学院
1960年由北京艺术学院
1961年由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并入北京艺术学院
1992年北京师范学院、北京师范学院分院、北京联合大学职业师范学院与外语师范学院合并组建首都师范大学
1978年北京师范学院分院创建
1978年北京师范大学一分校创建
1978年北京师范大学二分校创建
1978年北京外国语学院分院创建
1982年北京师范大学一分校、北京师范大学二分校合并组建北京师范大学分校
1985年北京师范大学分校(北京联合大学职业师范学院)、北京外国语学院分院(北京联合外语职业师范学院)等24所分校合并组建首都师范大学
组织结构图书馆 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于1954年建立。经过4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综合性的市属重点师范大学图书馆。
目前,首都师范大学各类图书文献244万余册(件):印刷型文献228万册(其中中文图书181.9万册(1949年以前出版的图书17万册、线装书7000余种,含善本书 376种)、外文图书22.1万、中文报刊22.6万册、外文报刊:1.9万册);电子图书 10.5万册、电子报刊5.72万种。
首都师范大学于2002年投资新建了北校区图书馆,有效地改善了教学科研条件。迄今
教学楼
为止,图书馆总面积已达34193平方米,生均面积2.95平方米。图书馆现开设借阅室21个,拥有阅览座位2400个,每周开放时间105小时。
为了使读者更方便地使用馆藏,提高文献的利用率,图书馆近年来在服务形式上提出了“藏借阅合一”的方针。除开展一般的借阅服务外,图书馆还向读者提供文献信息咨询服务;分层次开设“利用图书馆基础知识讲座”和’文献信息检索“等公选课;开展复印、视听等多种技术服务,使读者服务工作逐渐向主动服务、多层次服务和现代化服务的方向发展。
重点建设具有首都师范大学特色的重点学科文献、教学参考文献、基础教育学科文献,特别注意加强非书资料和网络文献资源的建设,初步形成了具有首都师范大学特色的,多学科、多层次、多载体形式的馆藏文献和数据库体系;引进先进、适用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全文检索系统和数字图书馆加工与发布系统,建设完善图书馆局域网,满足读者及图书馆管理的需求;加强以网络文献服务为中心的信息服务,开发网上资源,初步形成以网上文献报导、网上信息导航、网上教育培训、网上馆际互借、网上咨询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网上信息服务平台。在馆藏规模、服务质量和水平、现代化手段应用、网络化程度、队伍建设与管理水平等方面均达到国内高等师范院校一流水平。
图书馆积极争取加入”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参加地区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成为CALIS联合编目的全国第一批B级成员馆;成为CALIS全国第一批馆际互借的试验馆。按照CALIS的要求,积极参加学位论文数据库、学术资源导航库和特色数据库建设。根据北京市教委和北京高校图工委的意见,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积极组织北京市属市管高校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服务体系建设,承担了”北京高校网络图书馆“管理中心的任务,使北京市属市管高校图书馆的整体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将加速提高馆藏水平、服务水平、科研水平和自动化管理水平,完成从传统的图书馆向现代化的文献情报中心转变的历史任务。
图书馆(校本部)根据馆藏文献的不同地点,设置了各种类型阅览室和借阅室。凡本校教职工、本专科学生、研究生、进修生均可凭机读借书证进入。各室工作人员除帮助读者查找文献外,还尽可能解答读者提出的关于本室所藏文献的各种问题。
借书、还书、办证 二层南209-1
中文图书借阅室
中文图书一区
一层平面图 约80年以后 自然科学总论(N);数理科学化学(O);教学参考书;工具书 开架借阅 一层南120-1
中文图书二区
二层平面图 约90年以后 工业技术(含计算机)(T-TZ) 开架借阅 二层南210-1
中文图书三区
三层平面图 约80年以后 天文学、地球科学(P);生物科学(Q);医药卫生(R);农业科学(S);交通运输(U);航空、航天(V);环境科学(X)、安全科学(Z) 开架借阅 三层南314-1
中文图书借书处 三层解放以后至今;二层解放以后至90年以前 哲学;社会科学(含小说);自然科学 三层开架借阅;二层闭架借阅 二层中208-1
外文文献借阅室;基础教育文献信息中心 基教、外文约75年以后 基础教育类书、现过刊、现过报;外文理科类图书(包括工具书);外文理科类现刊 开架借阅 68903174 一层北112-1
艺术阅览室 解放以后至今 音乐、美术类图书、期刊 开架阅览 68903175 三层北310-1
历史学资料中心 中国历史、史学理论、考古与文物、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史料型原始文献、学术论著及工具书 开架借阅 68902478 二层北207-1
中文报刊阅览室 过刊96年至今 自然科学类现刊、过刊;现报和过报;外文理科过刊 开架阅览 三层北309-1
网络阅览 各类网上资源中外文光盘资料;多媒体资料 二层北206-1
音像室 语音资料;录像资料 三层中304
自习室 读者自习 二层南209-1三层南313-1
复习室 复印 三层北311-1
学校办公室 学校办公室是全校党政综合协调管理部门。其主要职责是:处理学校日常党务、政务工作,组织、安排与协调全校重大活动;上级机关及校领导交办的工作;组织、安排校党委常委会、书记办公会、校长办公会、校级班子民主生活会以及校务委员会、理论中心组学习、全校中层干部会、总支书记会等重要会议;全校重大政治活动的组织、安排以及特殊时期、敏感期的工作;检查、落实、督办上级布置的有关工作和学校做出的决议、决定;党委文件及行政公文的起草、编辑、报送;机要文件、内部资料和学校印章的管理;校园网的建设、使用和维护;网络信息的建设、维护;办公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与管理;学校统计报表的整理、编制、报送;对外联络及接待工作;校友总会的工作;协调并负责全校信访工作;学校文件的录入、打印、装订;报告厅、国际会议厅及有关会议室的使用、维护及设备管理工作;学校报刊的订阅、收发;学校文书、教学、科研、照片及实务档案的收集、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全校计划生育工作;北区的管理;机关总支工作;校史志的编撰工作等。
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全体工作人员正以创新的精神,改进和加强各科室工作,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发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树立廉洁勤政的良好形象,更好的为校领导、为部门和基层、为师生员工服务。
教务处 首都师范大学教务处是在校长的领导下对全校本、专科教学工作进行组织和管理的职能部门。教务处下设教学管理、师资培训、教务行政、注册中心和教材管理等科室。教务处的主要职能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根据大学教学过程的规律和特点,对教与学进行有效的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以确保教学过程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目前,改革、建设和管理是教务处的三大任务。教务处担负着组织全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工作;负责专业与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学风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实施学籍管理,教学质量管理、考试管理,教学秩序管理等工作。以“规范管理,热情服务”为宗旨,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建立健全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热情为全校教师和学生提供服务。
工会 首都师范大学工会始建于1955年。1986年以来,建立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选举产生了教代会常设主席团,并确定工会承担教代会工作机构和职责。
1990年根据院党委意见,院工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和第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同时召开(简称双代会)。选举产生了第八届工会委员会和第二届教代会委员会(简称双代会委员会)。至此该校建立了"双代会"制度。
1993年首都师范大学成立。1996年召开第九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同时选举产生本届"双代会委员"。2001年1月召开第十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四届教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双代会委员会"。
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双代会委员会"认真贯彻落实工会四项社会职能和教代会各项职责,配合该校各项中心工作,积极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为了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丰富教职工文化生活作了大量工作。为我校的改革、建设、发展以及稳定教职工队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专业设置 法学、社会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学前教育、教育技术学、小学教育、汉语言文学、英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日语、音乐学、绘画、美术学、艺术设计学、舞蹈学、戏剧影视文学、历史学、世界历史、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物理学、化学、应用化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心理学、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智能科学与技术、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等。
学校下设文学院、历史学院、政法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系、化学系、生命科学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教育技术系、初等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国际文化学院等17个院系以及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大学英语教研部、体育教研部。共有本科专业47个。各类在校注册生总数28,747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1,081人,博士研究生325人,硕士研究生4,170人,成人教育学生12,123人,外国留学生1048人,已形成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从全日制到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和教育体系。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2520人,在1216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207人、副教授473人;博士331人,硕士44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6%。在校工作的中科院、工程院院士5人,博士生导师12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教育部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6人。学校已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又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含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4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2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4人,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9人,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2人,北京市科技新星21人,北京市跨世纪人才38人,市级青年学科带头人22人,市级青年骨干教师80人,校级跨世纪青年学科带头人44人。53名教师荣获曾宪梓高师教师奖、霍英东青年教师教学奖和科研奖。
学校在2003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在第一届、第二届教学名师奖评选中,学校有4名教授获得北京市级教学名师奖。目前,学校共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14门。在优秀教学成果评选中,学校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含合作项目),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44项。学生在挑战杯、数学建模竞赛、电子竞赛、英语演讲等国家级及北京市级比赛中均获得了多项奖励。
教学成果 学校设有85个研究所(中心),建有北京市大学科技园。“十五”以来,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8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5项,“863”计划项目及子课题13项,“973”计划合作项目6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8项,科研项目总经费近7000万元。编辑出版有《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数学》、《高教研究》、《教育艺术》等。科研成果,首都师范大学从1996年到2005年,完成著作1111部,发表论文7099篇,其中202篇(到2004年)被SCI(E)收录,63篇被EI收录,获得6项发明专利权,10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自然科学研究成果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奖18项,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社科奖12项,部社科一等奖1项,部社科三等奖3,北京市社科一等奖12项,北京市社科二等奖58项。
文化交流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目前已同五大洲82所大学及教育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自1977年以来,接待40个国家和地区来访5,393人次,聘请外籍专家396人次,同时向28个国家和地区公派教师进修讲学、合作研究1379人次,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可以接受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的院校之一。“十五”期间,学校制定积极政策,鼓励和支持国内外高层次的学术交流,鼓励和支持各院系有计划的主持高水平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目前,该校已同五大洲57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签署了各类科研与人才培养合作协议,或互派学者访问交流,或进行项目合作研究。此外,学校与众多国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合作关系,联合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科研成果转化,科研合作的领域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与北京市属科研院所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开发等方面开展的实质性合作,使部分项目直接进入首都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十一五"期间,该校将逐步扩大与国内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同时,在现有国际合作的基础上使合作更加深化和具体,力争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有所突破和发展。
附属学校 首都师大附中、首都师大附属育新学校、首都师大附属实验学校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基地,首都师大附中是北京市重点中学之一。
历任领导 1954至1958 任校长;
1957至1958任校党委书记
凌 莎
1958至1961任校党委书记
鲍城吉
1962至1964任校长;
1961至1964任党委书记
杨伯箴
1965至1968任校长;
1965至1968任党委书记
冯佩之
1973至1983任校长;
1977至1983任校党委书记
崔耀先
1983至1984任校长
仓孝和
1983至1988任校党委书记
何 钊
1984至1989任校长
杨传纬
1988至1993.4任校党委书记;
1993.4至1997.8任校长
林培黎
1989.8至1993.4任校长
齐世荣
1993.4至1997.8任校党委书记
于洸
1997.8至2001.11任校党委书记
牛继升
1997.8至2001.11任校长
杨学礼
2002.4 至2004.2任校党委书记
谢维和
2005.1 至2006.7任校党委书记
刘利民
2001.11 至 2007.7 任校长
2004.2 至 2004.12任校党委书记
许祥源
刘新成 校长
2007.7至今任校长
文化传统 学校历来重视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近年来,先后被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国和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并多次获“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新的世纪,首都师范大学将锐意创新,开拓进取,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水平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为适应21世纪北京市的基础教育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教学改革,将实现以下发展目标:
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增强其适应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和创造力有较大的提高,为北京市基础教育培养大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质量的师资和其他社会主义建设急需的人才。在造就适应21世纪的北京市的基础教育和社会需要的高水平的优秀人才上有新的突破。
到2000年,该校培养规模为普通高等教育的本专科生、研究生共8800人,其中本科生为7000人左右,研究生为800人。成人教育为6000人,外国留学生400人。部分重点学科的专业教学质量和学生在德智体三方面的可比教育质量将达到国内高师的一流水平。
学校地址 校本部地址:北京市西三环北路105号
邮政编码:100048
分布院系: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化学系、物理系、生命科学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首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
北一区地址:北京市西三环北路83号
邮政编码:100089
分布院系:外国语学院、文学院、历史学院、政法学院、心理系、国际文化学院、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图书馆
北二区地址:北京市西三环北路56号
邮政编码:100089
校区分布
分布院系:信息工程学院
东区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外白堆子甲23号
邮政编码:100048
海淀分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通慧寺1号
邮政编码:100080
分布院系:初等教育学院
通州分部地址:北京市通州区中山街50号
邮政编码:101100
分布院系:初等教育学院
近年首都师范大学录取分数线 高考科目: 生源地: 年份:
年份
最低
最高
平均
投档
录取人数
录取批次
2009532626560--469本科一批2009500565527--112本科二批2008515623543--488本科一批2008483546505--91本科二批2007528626555--480本科一批2007501538515--86本科二批2006516615547--535本科一批2006493561509--80本科二、三批2006493561509--80本科二批2005486598515--528本科一批2005447523469--92本科二批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