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土人情

[复制链接]
查看889 | 回复0 | 2010-11-29 12:33: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婚俗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旧时,谁家男女孩到了婚嫁年龄,自然就有媒人上门提亲。结亲的基本条件是门第相当,财产相若,品貌、年龄般配,正所谓“门当户对”。媒人来往于双方家长之间,商量缔结之事。双方都认为满意,便正式签订婚约,意为订婚。民间也称为换柬、换帖。当事人(媒人)直接出面,男方用红礼盒放上押帖物,项链、耳环、戒指和钱等。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男方一般交给女方压柬钱2000元~6000元不等,21世纪初一般是10001元,称作“万里挑一”。双方互叫爸妈,女方则回过一些钱,意为给女婿叫爸妈的钱,然后这门亲事就算定下来了。过年过节像亲戚一样走动。
平阴 老年公寓

看日子,就是男方选定举行婚礼的日期,请女方同意。婚前选一吉日,向女方家送聘礼。送完聘礼后,女方便开始整理嫁妆,男方要收拾新房,准备迎娶,亲朋好友们也开始送喜礼,男方家也找亲友发送喜帖。喜礼要一笔不漏地记入账簿,以备将来还礼。礼品的厚薄,一般与关系的亲疏相连。喜礼一般不送单数。临近婚期,女方家便要送嫁妆,娘家尽量把嫁妆办得体面些。嫁妆是女家去送,一般派两个男子押车。也有送嫁妆与迎娶合在一起的,就是随着新娘一起过门。浩浩荡荡的迎娶队伍,使婚礼显得十分壮观。
  女方的嫁妆来到后,男方家便要加紧作迎接的准备。打扫庭院,张灯结彩,门前院内要贴大红喜字。新房内要粉刷一新,有的把喜庆气息的剪纸图案贴在窗户上、床围子上、门上。布置洞房的最后工作称为“铺房”。铺房主要是安床和铺床,一般都在婚礼的前一天晚上由大伯哥铺床叠被。有的还在床的四角放上枣、栗子和花生,意为“早生贵子”。婚礼之前要请亲戚朋友和街坊邻居共同来帮忙。主持操办喜事的头目称为“总管、总理”,由他按照主人家的意图来安排各项事宜。一般由懂得这套礼仪的长者来担任。娶亲的前一天,女方家里的亲朋也都到齐,亲朋中要有两男两女第二天跟着新娘一起出门,意为“送客”的。男方家也要有两男两女,为“迎客”的。娶亲之日,过去新娘为了抢时间,抢在太阳出来之前,早上四五点钟过门。2000年以后城镇结婚典礼多选在上午十点十分,意为“十全十美”。“良辰吉日”一到,新郎亲自去女家迎娶新娘。新郎要带一只大公鸡,一块十斤左右的猪肉,交给女方的家长,意为离娘肉。新娘家也要准备一只母鸡,跟新娘一起过门。新郎进女家后,要先拜女方的长辈。稍事休息,等候新娘梳妆。新娘在上车(轿)前要穿嫁衣。上车(轿)前,新娘要抓一把麸子,麸子里面有钱,意为过门后有福气、有钱花。还要揣一些小钱,是过桥、河、庙十字路口等扔出来敬神的“买路钱”。然后由新郎抱出闺房,送入车(轿)内,意思是不沾娘家的土。这时鸣放鞭炮,迎亲队伍浩浩荡荡,奔向男方家。到了男家门外,鞭炮齐鸣,男方接客的出来迎接。新娘向院内走时,一路有人向其身上撒五谷杂粮,彩色纸屑,意为驱邪。新娘被搀扶进院内后,便开始举行结婚典礼。随着司仪“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的喊声,婚礼完毕。新娘被送入洞房后,亲戚朋友和街房邻居则都来看新娘,让新娘点烟,向新娘要糖果、点心吃。坐一坐新床,谓之以后不害腰疼。中午一般为“会亲家”,女家的来客是贵客,必须请到正屋坐上席,由相应的人陪客。一般洞房一个月不能空房。婚后新人要“回门”,就是新郎、新娘在成亲后的第三天同去女家一次。女家由女眷亲族送归,男家也要女眷亲族具席会饮,带有“认亲”的性质,回门之后,双方即按正常亲戚走动。20世纪末以来,平阴县结婚程序有所简化,“会亲家”与“回门”一般在同一天进行。 生育  传统观念认为,生儿育女是家庭中的一喜,所以称怀孕为“得喜”。孕妇又称作“双身人”。旧时认为,孕妇不能参加婚礼。孕妇也不能参加葬礼,尤其不能见到尸体。即使亲生父母去世,也不准接近。孕妇一般都在腰间扎一根红腰带,意为“避邪”。
  接蓐产期,娘家妈带鸡蛋、红糖、小米、糕点等礼物来探望孕妇,谓之“催生”。
  婴儿降生,俗称“添喜”。添喜后,要向产妇的娘家报喜。娘家一般都过来
渔鼓

看,带上给外孙(女)的礼物,小衣服、小褥子、长命锁等。左邻右舍也拿着鸡蛋、红糖之类礼物来道喜。主家都回赠红鸡蛋,以示同喜。一般男孩到12天上,女孩到9天上,娘家准备礼物,召集亲戚去看闺女,婆家设酒宴盛情款待,这天称为“吃面”。 祝寿  平阴人一直有给老者——60周岁以上的老人“过生日”、“祝寿”的习俗。
  老人60岁即过“生日”祝寿,一般60岁寿辰较为隆重。贺者要送贺帐、金纸或红底的贺联、贺诗或其他贺礼,如酒、寿星图、寿桃等。老人到了66岁,认为是大寿,出嫁女都要带一块肉回娘家给老人贺寿。俗话说:“六十六,一块肉”,可见之器重。20世纪80年代后,沉寂一时的贺寿之风渐兴。农村请戏班子、电影助兴的逐渐增多。城乡居民进宾馆、酒店摆寿宴的越来越多。也有在电视上点播歌曲、戏曲以表达祝福的。 乔迁  人搬到新居去住或官职高升谓之乔迁,但现在多指搬迁。以前,迁居后,亲朋好友要择吉日带礼物去新居温居,主人要好好款宴一顿。人越多越好,寓人多势大不受欺压之意。该习俗一直沿袭,从城镇到乡村,家家如此。平阴人称温居为“温锅”,一是表示祝贺,二是表示关心。20世纪90年代后,一些城镇家庭都是亲朋好友到家中坐坐,认识一下新住址,然后去饭店吃“温锅宴”。 丧葬  老人得了病,久治不愈,晚辈便开始给老人做寿衣,做棺材,谓之“冲冲病”,盼望老人的病尽快好起来。人死之后,穿寿衣、净面,置灵床、发讣告。亲朋好友送丧礼,送花圈、挽联。孝子孝女守灵三天,第三天上出殡。出殡时,有的家庭聘鼓乐队吹奏致哀,子女披麻戴孝,拄哀杖,由长子摔老盆,打“引魂幡”;子侄辈左右扶孝子、女,边哭边行;孝眷随后哭嚎。送棺木到茔地上埋葬。葬时,花圈、挽联随之烧掉。葬后三天,儿女要过赴三,男子时赴三,女凌晨三四点钟赴三,带着水饺去墓地,上香烧纸,把水饺埋掉,意为给老人送的饭,然后不回头往家走。还有一七、三七、五七、百天、周年等祭日,一般老人有几个儿子不过几七,孝子、孝眷及亲戚到墓地祭奠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