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双人旱船舞

[复制链接]
查看708 | 回复0 | 2013-3-23 13:55: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双人旱船舞的起源和传承

    双人旱船舞最早起源于清朝末年,现已传承五代人,迄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双人旱船舞有着详细清晰的传承谱系,有创始人根据单人旱船舞发展改编双人旱船舞的民间佐证,有历史表演盛况和当代传承人记载。

    南街村双人旱船舞用舞蹈语言讲述了一个渔家生活的艰辛和快乐的故事,表演文武兼备、雅俗共赏,富有生活情趣,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其传承方式是以艺人口传心授的方式,没有固定的师徒关系,也没有强制性的传授关系,全靠学者的志趣而定。双人旱船舞在中华民间舞蹈中实属少见,颇具学术价值、观赏价值和历史价值。

    南街村的民间双人旱船舞在民间历来是以艺人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的,没有固定的师徒关系,也没有强制性的传授方式,学习者完全靠个人爱好和志趣。然而,南街村民间舞蹈的演奏活动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出现了一些优秀代表人物,形成了一代代的传承习俗。据考证,双人旱船舞的始创者是南街村的刘生。第二代是宋金富、赵发来、“狗代王”(乳名)。第三代是陈三成、陈法成、李水长、郭龙安。第四代是巴留根、邢小赖、张青旺、水长发。第五代是杨跃廷、朱秋珍、祁海坤和汪毛等。

     如今健在的双人旱船舞第三代传人、80多岁高龄的郭龙安老人就是南街村双人旱船舞发展的历史见证人。他十八九岁时开始学习双人旱船舞,一直扮演前舱坐船女的角色。据郭龙安老人介绍,南街村双人旱船舞不但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而且颇具社会影响。解放前就曾走出家门,应邀到漯河、周口、界首等地演出。由于名声在外,演出时常常出现“让会”现象。1957年,在郑州参加全省民间艺术大赛时获得了一等奖,参加观看演出的苏联文化专家非常喜欢这一节目,当场给予了高度赞扬,演出结束后还热情地拉演出人员合影留念。

    今年65岁的陈金祥老人说,他的父亲陈法成和大伯陈土成、二伯陈三成都是第三代双人旱船舞的爱好者,大伯陈土成主要拉二胡,二伯陈三成和父亲陈法成主要演“坐船女”。民国时期,陈法成弟兄住在临颍县城的首帕巷,在十字街口开了一家糊辣汤店,由于汤做得好,被称为“陈家一锅汤”。由于兄弟几个都喜欢双人旱船舞,他们就专门制作了一架双人旱船,置办了角色服装和锣鼓家伙,几乎每天晚上饭店收摊后都要耍一阵双人旱船舞,吸引了许多人前往观看,被称为“陈家一锅汤戏”,在十里八乡十分出名;一到年节,更是到处演唱,很受欢迎。1948年,解放军南下路过临颍县城,陈家兄弟在城内的大操场上专门演了双人旱船舞迎接解放军,被一名叫陈沂的随军记者拍了照片并作了文字报道,后来收录在一本名叫《出击》的书中。“文化大革命”前,陈金祥还看到过这本书。据曾经在临颍县文化馆工作过的唐松岭回忆,县文化馆确实收藏过这本书,书里也确实有关于临颍县南街村村民陈法成兄弟演双人旱船舞迎接解放军的事,可惜,这本书在“文化大革命”中丢失了。

    陈金祥老人在当天的双人旱船舞表演中饰演了媒婆的角色,可以看得出他对这个舞蹈的热爱。陈金祥还说到他父亲陈法成的不幸遭遇:“文化大革命”期间,陈法成由于不能忍受不公正批斗,在一个夜里悄悄地独自一人离开了南街村,一走就没了音信,如今已经40年了,不知老人还在不在人世。陈金祥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就参加了村里的双人旱船舞表演,也像当年他的父辈那样很受人们的欢迎,到如今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已经演过多少场了。


双人旱船舞的艺术特征和价值

    有专家评论双人旱船舞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独具特质的鲜和灵性、舞蹈严谨,富有戏剧性、雅俗共赏,情真意切、主题明确等艺术特征,可见,该舞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非偶然。

    双人旱船舞的动作大多是戏剧舞台动作,“头篙”和“二篙”仿《打渔杀家》肖恩和肖桂英的划船动作,模仿的是真船行在水中的各种情况下的动作,有拔锚、起船、拨水、回水、冲浪、卧船、翻身、跨船等等,用舞蹈语言讲述了一个渔家生活的艰辛和快乐的故事,因此,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双人旱船舞是南街村人的独创,我国别的地方都没有,即使有也是从南街传承的。双人旱船舞浓缩了河南地方民间舞蹈形式,活灵活现,富有生活情趣,鲜活具有美感。双人旱船舞在表演过程中还配以地方戏曲,如肖恩打鱼和一些地方戏片段,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舞蹈的内涵。双人旱船来自民间,兴于民间,自出现以来,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能从中得到所需的东西。它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本身就说明它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它每一个情节所表达的情景,都是真挚、真诚、真实的,它以情动容,情景交融,把情节贯穿到整个舞蹈之中。双人旱船用舞蹈表达了一个完整的主题,完整的故事,具有鲜明的主题。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1756

5f4270b7b9bda75c.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