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农民画

[复制链接]
查看702 | 回复0 | 2013-3-23 13:5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农民画
  通俗画的一种。多系农民自己制作和自我欣赏的绘画和印画。其范围包括农民自印的纸马、门画、神像以及在炕头、灶头、房屋山墙和檐角绘制的吉祥图画。现代农民则有在纸面上绘制乡土气息很浓的绘画作品,自五十年代以来,逐渐形成了陕西户县、安塞、江苏邳县、六合,上海金山等地的农民画乡。

  漯河市舞阳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和契刻符号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作为全国文化先进县,舞阳文化底蕴深厚,艺术繁荣,孕育了一大批享有

  盛誉的农民画作家。这里的农民画以独特的风格蜚声海内外,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舞阳农民画在经历了10年左右的低潮后,当地一些画界的领军人物开始重新思考农民画的出路。5月15日,舞阳农民画院院长连瑞卿牵头,召集当地数十名农民画作者,组成创作骨干培训班每月定期进行培训。同时,受邀前来的还有舞阳农民画的创始人张耀先、王文浩等老前辈,为后来者讲述并描绘了该画种的起源、发展历程及今后发展方向和蓝图。从中,我们或许会更加清晰地认识舞阳农民画这一极富地域特色的艺术奇葩。
壁画中脱颖而出
  舞阳农民画产生于1958年狂热的“大跃进”时代。为配合当时的生产运动,全国上下兴起壁画热潮,“人人做诗人,个个当画家”的口号风靡一时。当时的农民一手拿锄头,一手执画笔,把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用最简单的图案表现出来。这就使得当时的绘画作品普遍存在着乌托邦式的狂想和政治功利主义的痕迹,同时又带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表达人类改造自然的勇气和力量。在创作形式上,多用漫画式的夸张表现手法。由于这是一个全国性的运动,许多美术工作者乐此不疲,“诗画满墙”是最好的证明。

  进入上个世纪60年代,一些特别优秀的美术工作者脱颖而出,他们把以墙壁为载体的壁画,转变成以纸张为依托的艺术形式,农民画这一新的艺术形态开始萌芽、生长。绘画题材也由“大丰收”向表现农村现实生活过渡,如摘棉花、打井等。由于这些作品的作者都是农民,“农民画”的叫法也就由此而来,寓意为“农民画的画儿”——画风淳朴,带有泥土的芬芳。

  每一个新生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农民画亦不例外。这个时期,农民画作者为提高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效果,开始向专业绘画靠拢,画法上多为钩线平涂。但由于农民自身的美术功底不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对作品的鉴赏能力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种种客观因素导致舞阳农民画在艺术定位上误入歧途,彷徨、迷茫成了当时农民画状态的写照。不仅是舞阳,农民画成就最高的户县,也在遭受着同样的煎熬和困苦。

  上世纪70年代后期,上海金山农民画在当地文化馆馆长的带领下,率先向传统的民间艺术回归。他们借鉴民间艺术传统,描绘现代生活的成功经验,使农民画在变异中再次升华,突出民间绘画的艺术性,成为中国农民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此后,包括舞阳在内的全国各地画乡纷纷效仿金山经验,开掘本地的民间艺术沃土,培育出各具特色的农民画创作群体,作品面貌异彩纷呈。舞阳农民画的地域特色开始凸显出来,诸如拙朴童稚的构图形式,高亢激越的色彩效果,亲切感人的生活内容……让欣赏者无不为之赞叹。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1730

2007101520508328_2.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