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邀请
杂志下载
活动
名医
红娘
收藏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首页
Portal
广场
BBS
乡约馆
Group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乡约馆
用户
乡约网
»
广场
›
家乡谱
›
文化
›
【北京】淡出生活的“胡同非遗”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北京】淡出生活的“胡同非遗”
[复制链接]
1608
|
0
|
2010-12-7 13:57:3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有人曾把装有现在信物的瓶子放入大海,为的是让若干年后拾到瓶子的后人知道未曾谋面的先人有过这样的海誓山盟;考古人员在一片甲骨,一件铁器,一个石臼,一粒谷物,一只陶器上读懂古人的生活和历史……用不了多久,也许就在三五十年后,当我们拿出我们儿时的玩物,一个我们小时候推着满胡同跑的铁环,一副女孩子们每天放学后在小饭桌上抓的羊拐,一个碎花布拼缝的沙包;当我们拿出我们小时候家里面最奢侈的家庭装饰品,一只绒鸟,一件料器,一块挑补绣花的台布,孩子们已然叫不出它们的名字,那么,我们如何让我们的后人知道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某一时间,某一领域,某一地点曾经发生了什么,又消失了什么……写下点什么吧,也许,你的记忆在不太久远的未来会成为某段历史密密麻麻的注脚……
前些日子首博办了个老物件展,看到竹皮暖水瓶、煤球炉子、和面瓷盆这些曾经那么熟悉的日常用品,才突然意识到它们已经悄然远去而成为博物馆的展品。同时也在联想,与这些已经消失的老物件一样,随着城市的变迁,许许多多依附其中的日常生活场景、生活状态,比如像大杂院中一家炖肉全院飘香的广告效应,全院合用一个水龙头一边接水一边聊天的亲切……这些也随之消失了。但这些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市井风情的场景和状态,对于老北京来讲还留有深刻的印象。如果将其放入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和评价,也完全可以称之为“胡同非遗”,值得记忆与回味。在如今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电子网络时代,人们再难看到那种简单、朴素而又充满人情味的生活场景和生活状态,更难体味其中的温馨和乐趣。
公用电话
如今街上是人手一部手机,一边匆匆而行一边滔滔不绝煲电话粥的情景,早已司空见惯。但曾几何时,电话离我们普通百姓简直太遥远了,长长的胡同只配有一两部公用电话,承担着几百户人家的通讯需求。 公用电话一般都安置在常年家中有人、具有责任心且热衷服务邻里的人家,黄底红字的“公用电话”牌子就是其显著标志。电话则大多放在一个推拉式小窗户的木托板上,来打电话的人可以通过推拉把电话拿到窗外拨打电话。 公用电话站除了可以拨打电话以外,还承担着传呼电话的任务,传呼一次收费一角钱。当接到需要传呼的电话时,看管电话的大爷、大妈就会把来电人和接收人姓名、来电时间、来电内容记在一张印有固定格式的小纸条上,随后举着小纸条走进某一院落,高呼“传呼电话”,院里各户必然静听是不是与自己有关。如果碰上不识字的受话人,“谁来的?麻烦给我念念。”那传呼电话的大爷、大妈就会“朗诵”一番,其内容瞬间传遍全院,真可谓传达不漏人,传达不过夜,妇孺老弱,人人尽知。大杂院当然缺乏私密性,但反过来也越发凸显街坊邻里亲密融和宛如家人的和睦景象,如今回想也是饶有趣味的。
街道幼儿园
那时候,在胡同中还散布着许许多多的小幼儿园,虽然设备装潢不像现在所谓的亲子班、幼儿双语班、特长班那么高档华丽,但坐落在胡同深处,隐于古朴四合院,院内树荫遮掩,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尽情游戏、唱歌的街道幼儿园,也别有一番风味。 我原来居住院落的隔壁就是这样一个幼儿园,每天上午和下午都会传来孩子们的朗朗歌谣,听得出,稚嫩童音中充满欢乐和笑声,能够真切感受到他们的天真与快乐。尤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晴朗的日子里,幼儿园的院门会打开,两个老师一前一后拉住一条绳子,胸前别着小手绢的小朋友分列两侧,依次握住绳子排成两队,在老师的带领下漫步徜徉在静谧的胡同里,老师不时讲解介绍周围的事物:“这是喇叭花”、“这是路灯”……而成为当时胡同里的一景。
街道卫生站
卫生站可以说是城市中的“赤脚医生”,在医疗条件相对优越的城市里,许多人忽视了它的存在,但在每个街道居委会里都曾有这样一个机构,一两个医务人员,备有简单医疗设备和常用药品,虽只提供打针吃药等简单医疗服务,但对于老人、孩子还是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最近在打扫房间清理杂物时,无意中看到卫生站当年为我的小孩建立的注射疫苗登记卡,上面清楚记录着孩子出生以来注射疫苗的次数、时间、品名以及孩子的基本情况和建议措施,不禁想起当年卫生站医务人员按时到家里为孩子注射疫苗时的情景,是那么负责认真,和蔼耐心,还不计报酬。显然,胡同里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与卫生站医务人员走街串户、登门服务是分不开的。小小街道卫生站是那样的不起眼,但对于最基层百姓的医疗服务还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而让人难以忘怀。
课外活动站
那时,胡同里还设有课外活动站,主要是寒暑假期间为孩子们提供课外活动场所。 记得当年我所居住胡同的课外活动站,设立在一位姓普的老师家里,她家有许许多多的书籍。寒假的时候,我们做完作业就会到她家,在不大的房间围着暖暖的火炉或挤在窗前的阳光下,津津有味地翻阅自己喜欢的图书,有时甚至忘记了回家。到了暑假,活动站就搬到另一个大院子里,我们在绿荫下下棋、玩扑克牌……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还加强了与其他学校同学的来往。现在回忆,当初的课外活动站未免简陋,活动内容未免单一,尽管如此也仍旧值得我们怀念,因为在它的陪伴下,我们度过了一个个懵懂、快乐和有意义的假期。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今日乡约
乡约地球村
人生感悟
地球村的乡约
乡约智库
乡约红娘
旅游
梅已香
故土情
榴莲花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广播
历史
人文
哲学
新闻
旅游
美食
特产
文化
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