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大荔县古称同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底蕴丰厚。境内现有“大荔猿人遗址”、“沙苑文化遗址”、“魏长城遗址”、“八鱼石墓群”和丰图义仓、贷祠岑楼等历史文化古迹20余处:同州梆子、碗碗腔等戏曲品种,面花、泥人雕塑享誉中外。
大荔地处关中平原东部最开阔的地带,境内黄河、洛河、渭河三河汇流,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条件优越,境内沙苑区为内陆平原最大的沙漠区,被省政府确定为生态保护区。大荔是全国粮棉油等十大农林牧渔商品基地。同州西瓜文明遐迩,沙苑108(黄花菜、红枣、花生)享誉海内外。
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大荔人民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播下汗水,耕耘生活,收获希望,创造了不朽的灿烂文化。同州梆子被奉为中国梆子戏鼻祖。
同州梆子,又名“东路秦腔”、“同州腔”、“安安腔”也称老东路。因其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多奉为梆子腔鼻祖。以同州(今大荔),朝邑为中心,盛行于关中东府10余县,流行于北至绥德,东到潼关,南抵洛南,西行渭南。并流传到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及北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浙等地。
同州梆子的历史渊源
举世瞩目的中石器时代的“沙苑文化”遗址,表明这里早在一万多年前,就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地区之一。据吕不韦《吕氏春秋音初》记载,公元前1534年,“殷整甲徙宅西河(今大荔县一带),实始作西音。长公继是音以处西山,秦缪公取风焉,实始作秦音”。说明在西音基础上发展形成的秦音秦风秦声,原本就产生于陕西大荔。
从春秋时期的古老“郑声”、秦末汉初“三辅”(今大荔、扶风、长安)人民编演的戏剧史家普遍认为是我国第一部剧目“角抵戏”《东海黄公》,到魏晋六朝时期秦声乐舞和百戏一直盛演、唐代的“歌舞戏”和“参军戏”等等戏曲艺术的衍变繁荣以及安史之乱后汉落的宫廷艺人纷纷加盟,从宋代朝邑“岱祠岑楼”有了标志本,到有了戏曲活动旺盛的条件、元代的“社鼓喧阗,火烟辐辏”,到明代激越高亢、鹤立高吟的同州梆子曲谱引发明、清两代“花部”的勃兴和全国梆子腔戏曲剧种的兴盛以及温文尔雅、婉转动听的碗碗腔在同一地区的衍生壮大,都表明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大荔县,是全国著名的音乐和戏剧之乡。
清朝的顺治、康熙、雍正三朝,是同州梆子发展的鼎盛时期,艺术不断成熟和完善,唱腔也有了急板、慢板、散板、滚板等与杂腔的区别,以至于梆子腔在北京都成了大剧种,并以其曲折的剧情、高亢的曲调和令人耳目一新的表演,呈现出压倒昆、戈两腔之势。著名梆子腔艺人攀小惠于乾隆元年加入西安创建的“江东班”,“以声擅,绝唱也”著称一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艺术流派。
联系:暂无
网址:
http://fy.folkw.com/view.asp?id=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