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江苏科技大学

[复制链接]
查看1523 | 回复0 | 2010-12-14 13:0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江苏科技大学是省部共建的一所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普通高等学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始终坚持为船舶工业、国防工业服务,逐步发展成为一所集工、管、农、文、理、经、教等诸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简介  学校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镇江市,办学历史源自1933年诞生于黄浦江畔的上海大公职业学校,先后经历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上海船舶工业学校等时期,1970年迁至镇江,更名镇江船舶工业学校,1978年升格为镇江船舶学院,1993年更名华东船舶工业学院,1999年江苏省江海贸易学校 并入,2000年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 与学校合并,2004年更名为江苏科技大学。2006年12月,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校园历史江苏科技大学的办学历史源自上世纪30年代,其前身是1933年诞生于黄浦江畔的上海私立大公职业学校(1933~1951)。历经了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1952)、上海船舶工业学校(1953~1970,为新中国第一所造船中等专业学校,1970年奉命迁至镇江)、镇江船舶工业学校(1971~1978)、镇江船舶学院(1978~1993)、华东船舶工业学院(1993~2003),2004年更名为江苏科技大学。1999年学校由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划转江苏省管理。1999年江苏省江海贸易学校并入学校,2000年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与学校合并。2002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和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共建我校。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团结奋斗,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诸学科相互支撑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与重视。朱德、王震、费孝通、李岚清、回良玉等国家领导人先后来校视察。1988年张爱萍同志为我校图书馆题写馆名。1993年江泽民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了“华东船舶工业学院”校名。2003年学校70周年校庆时,李岚清同志题词:“希望你们深化改革,开拓进取,进一步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而奋斗”。丁衡高、王荣生、朱开轩、胡彦林、李源潮等国防科工委、 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教育部、海军及江苏省领导同志先后多次来校视察和指导工作。

校园刊物  学校主办有《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蚕业》、《蚕业科学》等公开出版学术刊物。

校风  勤奋、严谨、团结、创新,和谐,友爱

校训  校训:笃学明德 经世致用

  “笃学明德 经世致用”,体现的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治学传统,体现的是学校的人才培养标准和特色,体现的是学校倡导并遵循的价值追求和教育宗旨。

  笃学:即专心致志地学习。其典故出自《三国志·吴志·孙瑜传》 :“济阳人马普笃学好古,瑜厚礼之”。“笃学”要求学生志于学,专于学,厚于学,在知识与技能上实现厚积厚载。志于学是一个学习志向问题,当代大学生要以国富民强为己任,立志为国家的科技振兴、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个人的自立自强而读书。专于学是一个学习态度问题,在科学知识面前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要专心致志、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地学,切戒浮躁与虚伪。厚于学是一个学业成就问题,要全面提高自己的职业应用知识与技能,实现厚积厚载,以深厚的功底与实力进入社会、服务社会。

  明德:语出《礼记·大学》。 《大学》一开篇就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明”即是“使彰明”,这里的“明德”,即是弘扬光大崇高的道德情操和理想追求,阐明学习的目的第一条就是明晓道理、修养品行和道德,做人有坚定的信念,执著,有节操。若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也就能以服务于民生为乐事,也就能做事认真,追求真善美。

  “经世”最早出自《庄子》 “春秋经世,先王之志”;“致用”出自《周易》 “精义入神,以致用也”; “经世”即“经国济世”,强调要有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求索治世之道;“致用”即“学用结合”,强调积极入世、致力社会民生的实践精神和智慧。经世致用作为一种思潮和精神,发端于宋代,形成于明末清初,以王夫之、顾炎武为代表,后来的魏源、龚自珍、康有为、谭嗣同等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倡导变法。经世致用之学,即“实学”,就是“实习、实讲、实行、实用之学”,说实话、干实事、务实际、求实效。这就是经世致用,匡世济民。

  七十多年的办学历程,学校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教育风格,形成了自己的校园文化传统。江苏科技大学是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培养出的学生在做人上以诚实、朴实、踏实、务实著称,在业务上以应用型、技术型、工程型、实践型见长,这就是经世致用的基本体现。

  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学校贯彻素质教育方针,特别强调学生要德才兼备,要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兼备,要业务能力和人格品质兼备,要笃学和明德兼备,这是学校坚持的人才培养标准,也是学校之所以形成自己的特色的基础理念。

  笃学明德,经世致用,把育人中的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统一于服务社会,统一于服务民生,既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又言简意赅,寓意深刻,体现出学校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

校园俯瞰地图  
  
东校区

  
西校区

  
南校区

  
张家港校区


       校园硬件设施  学校现有东、南、西、张家港4个校区,北京研究院,上海研究院,浙江研究院以及驻上海办事处(南校区为独立学院),固定资产总值9.35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5938亿元, 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近13000个。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35万册,电子图书53万多种,并建立了多校区联网的图书管理系统。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1778名,其中专任教师954名,具有正高职者100余名,副高职者300余名;共享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博士生导师18名,教育部教学指导委

  
  
江苏科技大学

员会委员3名,省优秀学科带头人3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项目资助2名,“省333工程”培养人选14名,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4名,省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9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1名,省高校优秀学科梯队4个。2000年以来,获全国优秀教师1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名,全国”巾帼建功”标兵1名,江苏省劳动模范1名,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名,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1名。

招生及生员情况  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区)和港澳台地区招生,现有各类在校学生2万余人,其中研究生1599人,普通本科生16339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我校设立了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工作办公室,现有554名国防生在读。建校以来,学校已为国家培养了4万余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他们已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力量,为船舶工业,国防现代化建设、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院校设置  学校现设有12个学院(部),47个本科专业及方向, 其中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防科工委重点建设专业、1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省级品牌建设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建设专业;有1个博士研究生培养点,27个硕士点,8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1个农业推广硕士培养领域;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5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设有26个教学实验室(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

教学、科研成就  学校十分重视教学工作,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坚持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强化教学管理,教育教学质

  
  
校园风景

量不断提高。在近两届省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获省级精品课程(优秀课程)17门,获省多媒教学课件竞赛奖23项。1998年以来,有3名教师在全国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获奖,12名教师在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奖。学校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努力拓宽办学途径,积极开展国际间的教育、科技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海军政治部、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舰船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俄罗斯、乌克兰、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印度、日本等国积极开展合作科研和合作办学。与江南造船集团公司等一批著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建校70周年校庆期间,学校在原董事会的基础上,成立了有100多家单位参加的合作发展委员会。另有多家企业、研究院所与我校共建逆向工程、建筑设计、电子战等实验室,在我校设立英国劳氏、TRIBON、日本常石、中船重工、广船国际、昆船公司等20多个奖学金。

  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连续14年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先后荣获江苏省高校校风建设优秀单位、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安全文明校园、江苏省园林式单位、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高等学校、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历来重视科学研究,形成了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高新技术成果推广应用相互紧密结合的科研工作格局,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863高新技术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及国防军工课题在内的一批高水平研究课题。2003年以来,学校共承担科研项目1784项,其中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83项;获得科研经费(不含成果转化费)23130.30万元;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发表、交流论文4216篇,其中SCI、EI、ISTP三大检索机构检索论文179篇(2002~2005),核心期刊及国际学术会议论文1631篇;获得授权或公开专利59项,其中发明专利21项,实用新型专利38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励48项。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 姜建中

  
  
党委书记 姜建中

姜建中,男,1952年3月生,汉族,研究员,籍贯:山东莱阳。1969年1月参加工作,197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3月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无线电引信专业并留校工作,后获该校管理工程硕士学位。历任南京理工大学学生科长、总务处副处长、人事处处长、学生工作处(部)处(部)长、招生分配处处长。1997年8月至2000年12月在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任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2000年12月起任南京邮电学院党委副书记。2005年3月起任江苏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校长 王建华

  
  
校长 王建华

王建华,男,1960年8月生,汉族,教授,工学博士。籍贯:河北昌黎。现为江苏科技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美国纽约科学院会员,美国IEEE学会会员,IEEE南京分部CIS分会主席,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教育部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人才与教育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教学会高教管理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教育行政管理学术委员会委员。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预研项目等重点项目3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撰写论著、教材6部,发表论文(包括国防科技报告)100余篇,获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江苏省高校优秀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现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人选。 党委副书记 孙秀法

  
  
党委副书记 孙秀法

孙秀法,男,1948年10月生,汉族,高级工程师,籍贯:江苏镇江。1977年1月参加工作,197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思政专业毕业,大学学历,现任江苏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1973年9月至1977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焊接专业学习;1977年1月至1998年10月历任本校船舶工程系教师、系党总支副书记,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党委组织部副部长,人事处副处长、处长兼监察室主任,党委办公室、院长办公室、外事办公室主任,焊接系党总支书记兼系副主任(1983年3月至1987年3月本校思政专业学习);1998年10月至今任现职。 党委副书记 张庆奎

  
  
党委副书记 张庆奎

张庆奎,男,1963年3月生,汉族,教授,籍贯:河南焦作。1987年7月参加工作,198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工学博士,现任江苏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多年从事党政管理、成人教育、机电一体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教学工作,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其中有5篇论文获省部级优秀论文一、二等奖,主参编著作6部,主持和参与课题研究多项。

  副校长 董师润

  
  
副校长 董师润

董师润,男,1950年3月生,汉族,研究员,籍贯:上海。1969年5月参加工作,江苏科技大学副校长。1982年毕业于苏州大学物理系光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江苏省物理学会理事,镇江市物理学会理事长,江苏省九届、十届人大代表。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应用物理研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 副校长 王文义

  
  
副校长 王文义

王文义,男,1949年12月生,汉族,副研究员,籍贯:山东文登。1969年2月参加工作,197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山东大学无线电电子系通讯专业毕业,大学普通班学历,现任江苏科技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兼工会主席,兼蚕研所党委书记。1969年2月至1970年12月济南军区三局从事机要工作;1971年1月至1974年1月山东大学通讯专业学习;1974年1月至1980年12月济南军区三局正连职技术员;1981年1月至2001年7月历任蚕研所党组秘书、党办副主任兼人事处副处长、党办主任兼人事处处长、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兼工会主席,党委书记兼副所长(两度主持中国农业科学院蚕研所全面工作,1992年5月至1993年1月、1997年4月至2001年8月〈校所合并〉);2001年8月至今任现职。 副校长 王自力

  
  
副校长 王自力

王自力,男,1964年9月生,汉族,教授,籍贯:江苏阜宁。1985年7月参加工作,198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工学博士,现任江苏科技大学副校长。主要从事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发表学术研究论文30余篇,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分别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目前担任江苏省省级重点学科“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首席学科带头人,江苏省“船舶先进设计制造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理事、船舶力学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 《船舶力学》 、 《船舶工程》 、《舰船科学技术》等刊物编委。

机构设置  
  
江苏科技大学机构图


       院士风采  徐秉汉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3年8月21日生,宁波鄞县人。船舶结构力学专家。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舰艇结构的研究。主持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结构的研究。主持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结构的研究试验;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部自行研制的潜艇结构设计计算规则;专著《壳体开孔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主持建立了我国最大的船舶结构试验群体,在潜艇结构多次重大试验中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曾当选第十一届国际船舶和海洋工程结构会议主席。现任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等职。

  校标介绍  设计说明:
  
江苏科技大学校标

(1)标志图形是一组扬帆起航的船,是对大学由船院发展而来的历史的概括,也体现了学校百舸争流的时代精神和鲜明的办学特色。

  (2)图形又恰似两个奔跑跃动的人,代表了学校生机勃勃、求新竞争的学术气氛。

  (3)标志取色科技蓝,有如深邃的思想和蔚蓝的理想。

  (4)标志富于动感、具有鲜活的时代气息,能够代表大学的形象,对学校的凝心聚力,对外提升品牌形象将是有力的支持。

  (5)内外圆直径比符合黄金分割率(0.618:1)

专业设置  
层次所 属 院 系专 业 名 称学制种类

  科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土木工程 工程管理
4理工

  科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轮机工程
  工业设计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
4理工

  科
电子信息学院自动化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通信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法合作办学)
  测控技术与仪器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4理工

  科
经济管理学院会计学 经济学 经济学(金融工程)
  工商管理 财务管理 工商管理(中澳合作办学)
4文理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工业工程 物流管理4理工

  科
数 理 学 院应用物理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4文理
统 计 学4理工

  科
外国语学院英 语4文史

  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 金属材料工程 
  焊接技术与工程 高分子材料工程 应用化学
4理工

  科
人文社科学院人力资源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4文史

  科
生物技术与环境工程学院生物技术 生物工程 环境工程4理工

  科
南徐学院(民办)电子信息工程 工程管理(物业管理)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物流管理 土木工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船舶与海洋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工程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
  经济学(国际金融与贸易)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
4理工
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4文理
英 语4文史


科大学报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本学报创刊于1986年,是江苏科技大学主办的多学科综合性学术性期刊,被编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缆》2004年版。依托于学校的学科设置,在保持船舶行业特色的前提下,学报论文包括了船舶、机械、动力、电子、计算机、焊接、新材料、经济管理以及基础科学等方面的内容。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1年创办,季刊。主要栏目:邓小平理论研究、形势与政策、改革论坛、哲学法学史学、文学与艺术、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企业管理、高等教育研究、图书情报出版等。读者对象:从事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研究的工作者、高等院校的师生等。

  江苏科技大学

  《中外船舶科技》

  《中外船舶科技》 ,1984年创刊,主要报道国内外船舶行业各领域的新进展、新趋势、新技术、新工艺等,介绍国内外造船领域前沿的一些研究热点和关键性技术,以及一些重要科技项目的研究状况和实施情况;面向国内外船舶行业的研究所、公司、工厂、大专院校和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广大师生和相关人士。

  《蚕业科学》

  《蚕业科学》

  《蚕业科学》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蚕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主办的蚕丝学专业唯一的学术性期刊。1963年创刊时,郭沫若先生亲自为本刊题写刊名。40年来,《蚕业科学》一直以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而受到蚕丝业专家与读者的厚爱。 20世纪90年代即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 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技术期刊文摘引文数据库》(CSTA)、 《中国科技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等中外重要检索刊物及光盘数据库的入选期刊。 《蚕业科学》2次获中国科协优秀期刊三等奖,1995年获江苏省优秀期刊三等奖,分别获得第二届全国农业优秀期刊三等奖、第三届全国农业优秀期刊一等奖,2004年获第四届全国农业优秀期刊一等奖。

  《中国蚕业》

  《中国蚕业》是农业部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性蚕业科技刊物,面向蚕业生产和科研,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服务于全国蚕丝业。主要刊登栽桑、养蚕、蚕种、制丝、蚕业经济、蚕业副产物综合利用、野蚕业及茧丝绸方面的政策法规等。其内容丰富翔实,融科学性、实用性、技术性、指导性于-体。 辟有综述、研究简报、技术应用、知识广角、改革探索、蚕丝文化、园区建设、科技博览、环球蚕业等栏目。

交流合作  学校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努力拓宽办学途径,积极开展国际间的教育、科技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海军政治部、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舰船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俄罗斯、乌克兰、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印度、日本等国积极开展合作科研和合作办学。与江南造船集团公司等一批著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学校成立了有100多家单位参加的合作发展委员会。英国劳氏船级社、日本常石造船株式会社、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美特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在学校设立各类奖学金20多项,年奖学总金额1300余万元。

科技成果  江苏科技大学“十五”期间共完成并组织鉴定、验收科技成果1000余项;

  共获得各级各类科技进步奖108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46项,市厅级科技进步奖50项。申请专利成果80项,其中申请发明专利25项。为江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国防现代化建设及船舶工业振兴作出了贡献。

办学成果  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连续16年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连续15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先后荣获江苏省高校校风建设优秀单位、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安全文明校园、江苏省园林式单位、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高等学校、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荣誉称号。

  在7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江科大人薪火相继,励志践行,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成绩,形成了“勤奋、严谨、团结、创新”的优良校风。在新的世纪,江苏科技大学将继续秉承 “笃学明德、经世致用”的校训,大力弘扬“船魂”精神,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朝着国内知名、国际有影响的多科性大学目标阔步前进。

近年江苏科技大学录取分数线
  • 录取分数线
  • 专业分数线
高考科目: 生源地: 年份:


年份
最低
最高
平均
投档
录取人数
录取批次


2009492521503--4本科二批2008472485478--2本科二批2007507509508--2本科二批2006483511496--9本科二批2006483511495--9本科二、三批2005446475462--10本科二批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