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邀请
杂志下载
活动
名医
红娘
收藏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首页
Portal
广场
BBS
乡约馆
Group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乡约馆
用户
乡约网
»
广场
›
家乡之窗
›
学校
›
【江苏】常州大学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江苏】常州大学
[复制链接]
1402
|
0
|
2010-12-15 12: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校徽
常州大学(原江苏工业学院)坐落于经济发达、人文荟萃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常州市。常州大学是一所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设有44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六大学科门类;拥有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常州大学简介 2010年3月18日,教育部正式致函江苏省人民政府[1],同意江苏工业学院更名为常州大学[2],常州历史上有了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从此迈入“大学”时代。
常州大学坐落于江南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常州市。
常州大学校门
常州大学是一所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弘扬“
勇担责任,追求卓越
”的学校精神,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是江苏省为发展石化产业于1978年创办的全日制本科高校,初创时校名为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和常州分院。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江苏化工学院,定址常州。1984年,该校由江苏省与中国石化总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联合办学。1992年成为由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管理的部属院校,更名为江苏石油化工学院。2000年,全国部属院校管理体制调整,该校成为一所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2002年更名为江苏工业学院,2010年3月18日,教育部正式致函江苏省人民政府,同意江苏工业学院更名为常州大学。
学校有武进和白云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500亩,建筑面积50.2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28.5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超过2亿元,纸质图书文献总量120.7万册。
学校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学校是江苏省校风建设优秀单位和江苏省文明学校,连续十年被评为常州市文明单位标兵;三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表彰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社会实践小分队多次被评为江苏省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
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地提升。学校是“
江苏省高校校风建设优秀单位
”,连续多年荣获“
江苏省文明单位
”、“
江苏省文明学校
”以及“
常州市文明单位标兵
”称号,并多次荣获全国和江苏省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学校还被授予“
全国绿化400佳单位
”和“
江苏省花园式校园
”称号。
地理位置
常州大学武进校区位于武进区常州大学城,毗邻常州工程学院、常州信息学院。从火车站坐B11路,2路公交车即可到达。常州大学武进校区是常州大学城最东边的一所院校,同时也是常州大学城唯一一所本科院校。此外,常州大学设有怀德学院,怀德学院位于白云校区(
注:
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也在白云校区)。
院系设置
为适应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需要,建校初期开设了基本有机合成、化工机械等本科专业。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化工、机械、材料等学科逐渐发展成该校的优势学科。在此基础上,学校的学科门类和专业数量不断拓展,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院校。学校现有化学化工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数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文法与艺术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部等10个教学院系,另有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2个二级教学管理单位和独立设置的怀德学院,共设有46个本科专业。
从2010年开始,常州大学将有3个一本工科专业(
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面向全国进行招生。
学校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学校目前现有30个硕士点,5个工程硕士领域。紧跟国家、江苏省特别是常州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常州大学将继续提升化工、材料、机械、油气等四大工科类优势学科以及理学、管理学等学科,重点发展生物制药、能源、环境安全、电子信息等继发学科群,大力扶持文学、经济学、法学等后发学科群,适当增设农学、医学等新兴学科,逐步形成学科交叉、相互渗透的良好态势。
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研究生和本科生18000多人(含独立学院),其中硕士研究生约1000人。随着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持续推进,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2004-2009年,先后与英国赫瑞-瓦特大学、加拿大圣西维尔大学、爱尔兰梅努斯国立大学、德国维尔茨堡-施韦因富特应用科技大学开设了合作办学和校际交流项目,合作培养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
师资力量
建校初期,该校教师大多来自全国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理论基础扎实, 教学经验丰富,工程实践能力强。在这批教师的带领和影响下,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随着学校事业的发展,他们积极加强教师的引进和培养,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不断增加。现有教职工13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近900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10多人,硕士及以上学位655人。2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为全国高等学校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3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2人为首批省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29人次入选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学术带头人和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2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省级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学校连续两次被评为“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先进高校”。
学校以“大工程观”为指导,着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实践能力、综合知识、系统思维、协作品质和创新精神,学生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实际水平高。2005年,该校学生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江苏赛区特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
科研成就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本科教学为中心,人才培养为根本,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拥有化学工艺、材料学、化工过程机械、油气储运工程4个省级重点学科,应用化学(精细化工)、化工过程机械2个部级重点学科,精细化工、化学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3个省级优秀学科梯队,精细石油化工、油气储运技术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油气井口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中心,化学化工基础实验中心、机械技术基础实验中心、物理实验中心3个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油品储运与化工主体工艺设计等6个国家级、省级设计资质,应用化学1个省级品牌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油气储运工程2个省级特色专业。在近两次江苏省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
2003年以来,该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子课题、“973”子课题以及省重大项目25项,省部级项目100余项。该校还承担了由德国、意大利、中国和孟加拉四国高校联合申报的“用膜技术进行水处理研究”的欧盟合作项目。“十五”期间科研到款年均增长41.9%,2005年科研到款达2550多万元,教师人均科研到款在全省高校中处于较高水平。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2项,常州市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2005年发明专利申请量位居全国高校百强。2003年以来,科技成果转化在省内115所高校中排名第14-17名。SCI、EI、ISTP三大索引排名位列全国高校前150-200名。2006年7月,在江苏省高校科技创新大会上,该校被评为省“
科技工作先进高校
”。
就业情况
在32年的办学历程中,他们大力弘扬“
勇担责任,追求卓越
”的学校精神,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与质量,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办 学特色,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该校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建校至2009年底已有一万八千余名毕业生在石化行业和地方企事业单位工作,大批毕业生已经成为用人单位的技术中坚和管理骨干。
南京大学
张全兴院士
是出自我校杰出校友!中石化高级副总裁兼财务总监
戴厚良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党委书记
徐留平
,福建炼油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陆东
,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
得者
芮新生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获得者
高正明
、
陈群
等,是该校毕业生中的杰出代表。2010年初,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传来喜讯,我校有机84届校友、中石化乙烯专家、扬子石化烯烃厂副总工程师
贡宝仁
参与开发的“大型乙烯装置优化运行技术与工业应用” 项目荣获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扬子石化
是中石化下属的特大型国有企业,从世纪八十年代至2009年,该校先后有近600名毕业生在该企业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有30余人成为中高层管理人员,3人成为公司级领导。中石化集团南京设计院的7位院级领导中有4位毕业于该校;在扬子石化、燕山石化、仪征化纤、金陵石化、齐鲁石化、九江石化、安庆石化等一大批石化企业,该校毕业生大都成为企业管理和技术开发的骨干力量。该校学科专业的发展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随着该校的创建,常州地区化工产业迅速发展,已成为支柱产业。常州现有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企业1700多家,这些企业中绝大多数有该校的毕业生担任技术骨干或管理骨干。常州市2005年利税排名前10位的化工企业中有5家由该校毕业生担任总经理或副总经理。
常州市是全国三大塑料加工基地之一
,该校高分子材料专业的大量毕业生在这些企业中担任技术和管理骨干。2006年常州市十大杰出青年中有2位毕业于该校。该校广大毕业生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科技创新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对外交流与合作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以中外合作、学术交流以及科研合作为重点,积极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先后与
加拿大圣西维尔大学(St. Francis Xavier University)
和
爱尔兰国立梅努斯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Ireland Maynooth)
等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同时,积极为国家支柱产业、地方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服务,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及地方政府、企业等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
现任领导
史国栋——党委书记
浦玉忠——校长 党委副书记
孙小强——党委常委 副校长
王凯全——党委副书记 纪委书记
蒋必彪——副校长
陈奎庆——党委常委 副校长
丁建宁——党委常委 副校长
王卫星——党委常委 副校长
陈 群——党委常委 副校长
历任领导
第一任
施乐尧 ——江苏化工学院 党委副书记
徐野——江苏化工学院 党委副书记
金延——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 副院长
洪奇——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 副院长
李惠进——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 副院长
朱永——江苏化工学院 副院长
徐爱如——江苏化工学院 副院长
李祥行——江苏化工学院 党委书记
朱家果——江苏化工学院 院长
第二任
孙载坚——江苏化工学院 副院长
高锡祺——江苏石油化工学 院院长
高广达——江苏石油化工学院 副院长
杨银芳——江苏石油化工学院 副院长
张国忠——江苏石油化工学院 党委书记
林西平——江苏工业学院 院长
王正洪——江苏工业学院 副院长
张桂华——江苏工业学院 党委副书记
路建美——江苏工业学院 副院长
第三任
王雪峰——江苏工业学院 党委书记
陈志刚——江苏工业学院院长 党委副书记
左健民——江苏工业学院 党委副书记 副院长
建校历史
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常州分院(1978.03——1979.08)校址:无锡锡惠公园忍草庵
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1979.09——1981.09)校址:无锡市郊区马山
江苏化工学院(1981.09——1992.08)校址:常州市西郊
江苏石油化工学院(1992.08——2002.11)校址:常州市西郊
江苏工业学院(2002.11——2010.02)校址:常州市白云校区、武进校区
常州大学
(2010.02——今)校址:常州市武进校区(科教城)、白云校区
校徽、校训
校徽诠释
常州大学的校徽以简洁的“龙”形为主体,形象、简洁、易识,富含中国文化底蕴及常州历史特征。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城是拥有2500多年历史古城常州的别名。标志中的“龙” 富有动感同时又是英文字母“C”、“Z”、“U”的组合,独具创意、令人耳目一新。古文化的图腾与英文字母相互融合,寓意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有机融合。校标以红色为主色调,红色象征着热烈、喜庆与新鲜的活力。常州大学身处龙城,也必将继承龙的精神与活力,在龙腾虎跃的大地上开创出一片美好的未来前景!
校训诠释
责任
:
“责任”蕴含敬业、务实、勤奋之意,这是我校的一贯风格;
“责任”蕴含讲求可行性、可靠性、有效性、可持续性之意,这是工程科学和工程实践特具的属性,因而也是高等工程教育必须具备并且应在育人过程中着力培育的品格;
“责任”蕴含既对自我负责、又对他人负责、更对社会负责之意和既对历史负责、又对现在负责、更对将来负责之意,这是现代社会栋梁之才的必备品德。
以“责任”为校训,
表明我校师生员工要这样要求自己:既要有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又要有志存高远的创新精神;既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又要对社会和时代负责;用高度的责任心做人、做事、学习和生活。
学校名字标准字体(鲁迅体)
学校名字标准字体
近年常州大学录取分数线
录取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高考科目:
生源地:
年份:
年份
最低
最高
平均
投档
录取人数
录取批次
2009
491
491
491
--
1
本科二批
2007
492
503
497
--
2
本科二批
2005
451
451
451
--
1
本科二批
专业大类
专业小类
专业名称
最低
最高
平均
暂无数据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人物
家乡市场
榴莲花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家乡品牌
家乡市场
家乡医疗
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