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邀请
杂志下载
活动
名医
红娘
收藏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首页
Portal
广场
BBS
乡约馆
Group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乡约馆
用户
乡约网
»
广场
›
家乡之窗
›
学校
›
【江苏】苏州科技学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江苏】苏州科技学院
[复制链接]
1742
|
0
|
2010-12-15 12:36:5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苏州科技学院
苏州科技学院是中央与地方共建的省属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是国务院批准的可授予硕士、学士学位和审定副教授任职资格的高校,是我国整体实力最强办学历史最长的科技学院。
校概况
苏州科技学院[1]
简称:苏科
(USTS)
成立时间:
1953年
校训:致远至恒 务学悟真
学校坐落于
世界
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
第二大工业城市、
华东
金融贸易中心——苏州,占地2000多亩,建有江枫、石湖、天平、独墅湖校区。
苏州科技学院是江南地区最早建立的建筑和师范高等学府之一,建筑工程类和人文艺术类专业享誉长三角,素有“教坛圣地”和“总工程师摇篮”之美誉。学校工程教育起步早,起点高,为国家部属企事业单位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优秀人才,被誉为中国土建类高校中的“
小同济
”和“
小东南
”;师范教育独具特色,历经半个世纪而不衰,现拥有三所
附属中学
:吴江市松陵高级中学校、苏州高新区第二中学、苏州市第二十六中学。
苏州科技学院的前身是始建于1953年的
中央建筑工程部
苏州建筑工程学校和始建于1960年的
铁道部
苏州铁道师范专科学校。2001年9月,原建设部和
国家环保总局
直属的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与原铁道部直属的苏州铁道师范学院,整体合并,筹建苏州科技大学,同年被列为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
经过50多年的创业发展,如今的苏州科技学院已成为一所以理工和师范为主要特色,理学、工学、农学、法学、文学、历史学、哲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
历史沿革
{苏州城建环保学院}
1953年,
建筑工程部
苏州建筑工程学校成立,是新中国首批建立的十所建筑类专门学校之一。同年,江苏省立苏州高级工业学校土木科、私立常州中学土木科整体并入。
1958年,与
电力部
苏州建筑工程学校合并,合并后的苏州建筑工程学校仍属建筑工程部领导。
国家建筑工程部直属苏州建筑工程学校
1960年,苏州建筑工程学校升格为
苏州城市建设学院
,成为全国唯一一所城市建设高等学府,发展规模定为6000~8000 人,设工民建、建筑学、城市建设与经营管理、园林设计、园林植物等5个专业。
1970年,苏州建筑工程学校由于历史原因经江苏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撤销。
1978年,
国家建设委员会
致函江苏省革命委员会,商洽恢复
苏州城市建设学院
。文中指出:“随着城市建设及其科研、设计工作的开展,急需有一个面向全国的城市建设学院,以培养城市建设专业科研设计人员,根据中共中央[1978]13号文件关于国家在适当的时候要设立城市建设学院的指示精神,拟在你省恢复原苏州城市建设学院”。
1979年,
国家城市建设总局
、江苏省基本建设委员会和苏州市革命委员会联合发文上报国务院,提出在苏州恢复和建设苏州城市建设学院。
1980年,
国家城市建设总局
成立苏州城市建设学院筹建处。
1982年,国务院批准筹建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
1983年,
城乡建设环保部
正式筹建中国第一所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融为一体的新型工科大学——苏州城建环保学院。
1985年,苏州城建环保学院诞生,成为华东地区唯一一所环保类高等学府,也是国家环保总局唯一直属的本科高校。建院以理工著称,以校风、学风优良名世,素有“学在建院”的社会美誉。
{苏州铁道师范学院}
1951年,苏州铁路中学筹建,校址在公园路,是上海铁路局创办最早、历史最长、设备最全、寄宿学生最多、体制多样化的一所综合性中学。建校初期,从社会招聘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师,因此成为苏州最好的四所中学之一。除了中学教育,苏州铁路中学还办过师范部、各种铁路业务培训班,是当时华东地区影响最大的一所铁路综合学校。
1956年,苏州铁路中学迁至平门人民路680号。
1958年,苏州铁路中学增设师专班、幼师班
、
师范班。
1960年,
苏州铁道师范专科学校
成立,苏州铁路中学改称苏州铁道师范专科学校附属中学。
1980年,经国务院批复,铁道部直属的苏州铁道师范学院诞生,成为我国第一所铁路文科高校,苏州铁路中学更名为苏州铁道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1981年,苏州铁道师范学院正式面向全国招生。师院以文史哲见长,美籍华 裔著名学者谢觉民、全国新闻学泰斗王中教授等曾在这里治学执教。
1986年,苏州铁道师范学院上方山新校区建成,实行平门本部和上方山校区两地办学。
办学成就
人才培养
全日制在校生21000多人,其中研究生700多人;成人学历教育在籍学生8000余人。
建校以来,共为国家培养了100000余名毕业生。
师资力量
专任教师905人,正教授122人,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150人,兼职两院院士4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全国五一劳动奖获得者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863计划评审专家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 基金评审专家5人,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批专家1人,江苏省“333工程”、“青蓝工程”培养对象90余人。
院系设置
人文学院:
数理学院:
音乐学院:
外国语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传媒与视觉艺术学院:
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
机电工程系:
体育部:
特色专业
建筑学:江苏省一本招生专业、通过国家建筑类高等教育专业评估
城市规划:国家第一批特色专业建设点、江苏省第一批特色专业、江苏省一本招生专业、通过国家建筑类高等教育专业评估
土木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江苏省特色专业、江苏省一本招生专业、通过国家建筑类高等教育专业评估
土木工程实验中心
环境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江苏省特色专业、江苏省一本招生专业
环境工程: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江苏省一本招生专业
历史学:江苏省特色专业
数学与应用数学: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
给水排水工程:江苏省一本招生专业、通过国家建筑类高等教育专业评估
工程管理:中外合作办学试点专业、通过国家建筑类高等教育专业评估
日语:中外合作办学试点专业
物流管理:中外合作办学试点专业
景观学:校企合作办学试点专业
美术学:全国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音乐学:全国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学科建设
省部级重点学科:结构工程、世界史、环境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点:哲学、历史学、数学、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硕士点:城市规划与设计、环境工程、结构工程、世界史、市政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伦理学、专门史、基础数学、应用化学
工程硕士点:建筑与土木工程、环境工程
办学特色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不断加大教学投入,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校共有3个专业入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项成果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2门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6个实验中心入选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建设点,2个团队入选江苏省教学创新团队。
学校建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第一家大学生村官工作站和江苏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依托学校重点学科,汇集学校一流教师,享用学校一流资源,是学校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特区”。学校还设立了茅以升班、陶行知班、苏鑫幕墙班等特色班,加强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
学校建有一大批校内外实践基地,先后7次荣获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称号,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学生科学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得到很好培养,学生在国内外多项竞赛中成绩优异,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学校两度捧得“挑战杯”。
科研实力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环保实验楼
江苏省结构工程实验室、江苏省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
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省现代测绘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省部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江苏省苏州太阳能和风能发电设备检测公共技术服务中心
市厅级重点实验室:
苏州市建筑实验中心、苏州市建筑环境技术重点实验室、苏州市微机电薄膜技术重点实验室、苏州市生态环境及新能源材料重点实验室
市厅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苏州市申龙电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市厅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苏州市测绘仪器测试服务中心
江苏省大学科技园:苏州科技学院大学科技园 江苏省首批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苏州浩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省首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培育基地: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
江苏省首批院士工作站:苏州科技学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苏州环院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此外,还有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基础实验室与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23个,2006年学报社会科学版被评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科研特色
学校以“科教兴国”为己任,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积极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重大战略高技术研究,已成为在省内外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高新技术研究和创新的重要基地。2009年,学校获国家自然基金项目7项,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国家 “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1项,科研经费超5000万元,位居全国同类高校前列。学校的江苏省大学科技园,培育了以苏州贝克瓦特电子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高科技企业。
研究机构
学校成立了众多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机构:
全球发展研究院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所
亚太国家现代化研究所
苏南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望狮桥
城市与旅游研究中心
江南社会历史研究所
国际工程管理研究所
精细化工研究所
钢结构研究所
房地产研究所
城市与建筑研究所
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所
城市土地开发与利用研究所
空间设计研究所
环保应用技术研究所
环境安全研究所
固体污染物控制与资源化研究所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
节能技术研究所
土木工程应用技术研究所
小城镇规划研究所
城乡建设与环境法研究所
现代电子技术研究所
网络与信息工程研究所
城市研究中心
环境与教育研究中心
古籍整理研究所
历史文献研究所
应用伦理学研究所
东方管理研究中心
吴声琴学研究所
视觉传播研究所
信息资源与开发研究所
媒体文化产业研究所
古建筑研究院
东方文化研究中心
非智力因素研究所
加固研究所
智能建筑技术研究所
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研究所
苏南文化研究院
国际交流
苏州科技学院是我国在环保领域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高校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合作交流更加活跃,已与英国、挪威、新加坡、意大利、澳大利亚、芬兰、美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及地区的10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设立了交流学生、交流访问学者、学术合作、合作办学、留学生教育等交流与合作项目。与香港大学合办的苏州港大思培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势头良好,赢得社会好评。邀请包括杨振宁在内的一大批国际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访问。学校接受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的学生来校学习汉语,举办一年一度的商务部“国际环保培训班”,并已形成独特品牌。
学校前景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断积淀,特别是近十年的改革发展,苏州科技学院现已成为地方学院中办学规模最大、办学层次最全、就业形势最好、对外交流最活跃的高校。
今日的苏州科技学院将秉承五十年优良传统,坚持“立足江苏,辐射全国,影响海外”的办学定位,践行“致远至恒,悟学务真”校训,倡导学术包容,汲取多元文化,致力于培养创新创业型高素质人才,努力建成以建筑和土木为优势,环保与师范为特色,理、工、管、经、法、文、史、哲等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开放式、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高水平科技大学。
校区指南
江枫校区(本部)
江枫校区坐落在国家级苏州高新区,与闻名遐迩的寒山寺和京杭大运河毗邻,学校南门直通轨道交通1号线,占地近500亩。园林式的校园内,河道纵横,树木扶疏,粉墙黛瓦,绿草如茵,教学区、实验区、学生生活区、教工生活区均以河为界,以桥相连,环境幽雅宁静,呈现一派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和绰约风韵。
地址:苏州市滨河路1701号
乘公交游3路、30路、31路、33路、301路、308路、313路、321路、328路、406路、415路、622路可到达校区。
校区分布图
石湖校区(主校区)
石湖校区坐落于苏州国际教育园北区核心区,石湖之滨,上方山之麓,毗邻苏州轨道交通三号线,并与风景秀丽的国家森林公园相邻,占地面积1500多亩。校区建筑富有浓郁的江南园林特色,被授予“全国部门造林绿化三百佳”和“花园式校园”称号,其中“师陶园”、“九曲桥”最能体现这一特色。师陶园内景物清幽,云墙缭绕,廊腰缦回,曲径通幽,古木苍柏,湖石叠山;九曲桥畔杨柳青青,虹径弄碧,曲折萦绕,荷香四溢,真可谓:“隔岸垂杨笑语,池荷映水新状”。
地址:苏州市科锐路1号
乘公交33路、47路、305路、306路、309 路、318路、415路、504路、505路、602路可到达校区。
天平校区(独立学院)
天平校区占地约300亩,位于国家级苏州高新区和吴中区木渎古镇交界处,毗邻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背靠横山,面向灵岩山,南有七子山,北有狮子山,风景优美。
地址:苏州市长江路8号
乘公交30路、31路、33路、300路、302路、406路、662路可到达校区。
独墅湖校区(高博基地)
独墅湖校区地处位于学校与香港大学合办的苏州港大思培学院内,与著名的西交利物浦大学毗邻。
地址:苏州市仁爱路1号
乘公交16路、128路、142路、146路、118路、166路、178路、228路、812路至“林泉街仁爱路南”站下车,可到达校区
校徽简介
(1)校徽以学校英文字母为元素,将字母图形化的设计方法运用其中,追求简洁、高雅的视觉效果。
(2)整体造型上平下圆,外部规整、内部变化,产生视觉上的愉悦;字母S的抽象图形使人产生丰富联想,似鸟在理想的天空翱翔,如鱼在知识的海洋穿行。校徽造型富有上升态势,催人上进。
(3)蓝色象征着理性与科技,灰色象征着苏州,整体视觉效果和谐且淡雅,与学校培养创新创业型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办学目标相吻合。
杰出校友
【周锡元】:
中国科学院
院士,著名工程抗震专家,全国抗震规范起草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北京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56年毕业于苏州建筑工程学校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苏州科技学院前身)。目前为苏州科技学院兼职教授。
【叶可明】:
中国工程院
院士,建筑施工领域进入中国工程院的第一人,并且也是中国建筑界唯一的工程院院士,原上海建工集团副总裁、总工程师。主持建设了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金茂大厦、八万人体育场等蜚声海内外的建筑。1956年毕业于苏州建筑工程学校(苏州科技学院前身)。目前为苏州科技学院兼职教授、苏州科技学院-江苏省院士工作站主要负责人。
【吴祥明】:教授级高工,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上海磁浮交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中国磁浮工程的掌门人,主持了上海磁悬浮、浦东国际机场、南北高架、宝钢一期等著名工程。1956年毕业于苏州建筑工程学校(苏州科技学院前身)。目前为苏州科技学院兼职教授。
余新忠
【余新忠】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京都大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明清以来江南区域社会史和医疗社会文化史,博士论文《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被评为“2002年百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991年毕业于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历史系。
【张小宏】: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房地产监管司副司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原建设部住宅与房地产业司副司长,1989年毕业于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
【朱兴良】:高级工程师,一级项目经理,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副会长,苏州金螳螂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苏州金螳螂集团创始人及实际持有人。1987年毕业于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工民建专业。2010年中国福布斯富豪榜第116位,资产70亿元。
【倪林】:高级工程师,一级项目经理,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EMBA,中国建筑装饰百强八连冠企业、中国建筑装饰行业首家上市公司——苏州金螳螂(002081)董事长。1990年毕业于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建筑学专业。
【陈敏标】:工程师,广东省江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建江门市委会主委、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曾任江门市江海区环保局副局长、江门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招商局、江海区外经贸局局长、江门市高新工业园、台商工业园总经理、江门市政协副主席等。1989年毕业于苏州城建环保学院环境工程专业。
【张弛】: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研究室副主任、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党建研究会秘书长、机关专委会副秘书长,曾任铁道部办公厅值班室主任、铁道部中铁进出口公司副总经理、中央国家机关工委研究室综合调研处处长。1985年毕业于苏州铁道师范学院中文系。
王开忠
【王开忠】:中宣部宣教局副局长、副巡视员,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全国职业职工道德建设协调小组原副组长。曾任中宣部城市宣传处、企业宣传处副处长、处长。经常参与中央和部委文件、领导讲话起草,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杂志等中央媒体发表新闻和文章1000多篇,出版专著9本。1986年毕业于苏州铁道师范学院中文系新闻干部大专班。
【朱海燕】:中国铁道建筑报社长、总编辑、高级记者,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第三届范长江新闻奖提名奖获得者,长篇报告文学《北方有战火》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曾在青藏高原当兵近8年,被称为报道青藏铁路第一人,1991年,其作品《在没有铁路的地方》发表在《人民铁道报》上,成为最早呼吁青藏铁路建设的文章,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原铁道部部长韩杼滨给予高度评价:“海燕的这支笔是为中国铁路的改革和发展立下大功的。”1986年毕业于苏州铁道师范学院中文系新闻干部大专班。
【汪妹玲】:博思堂地产综合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博济科技创业园董事长,江苏省优秀女企业家,江苏省三八红旗手。93届毕业生。
【张登德】:1973年生,北师大博士,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在山东师范大学工作仅半年即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屠达】:教授级高工,德国柏林大学博士。曾任国立浙江大学、同济大学教授、上海市建筑工程局总工程师,兼任上海建筑工程职工大学校长、上海市建筑施工技术研究所所长。1935年毕业于私常中土木科。
【吴滔】:复旦大学博士,中山大学博士后,中山大学历史系副教授,1991年毕业于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历史系。
【陈建杭】:华中科技大学EMBA,1983年考入苏州铁道师范学院中文系干部专修大专班,毕业后曾任铁四局一处副处长、党委书记,铁四局企业策划处处长,中铁七局副总经理、工会主席。
陈建杭
【刘建伟】:江苏武房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江苏武进房地产商会会长,先后向常州市慈善总会捐款300多万,武进区慈善总会捐款1000多万,并成立了“江苏武房百万光彩基金”、“武房教育基金”,从2005年至今,已累计捐款3000多万。
【姚树镇】:常州玻璃钢造船厂高工、原航空工业总公司兰翔机械总厂第三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中外船舶科技》特约编委,苏州科技学院校友会《同窗》会刊主编。
【梁崇边】:1970年生,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县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曾任阳江市阳东县城市规划局用地科科长、阳东县副县长。
【杨奇观】:高级工程师,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上市公司国中水务(600187)监事会主席,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给水排水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给水排水学会排水委员会副会长、全国给排水情报网副理事长、建筑标准设计委员会委员、工程建设标准委员会副主席、全国职业注册工程师委员会专家。曾就职于建设部北京给水排水设计院、河南省建委设计院,1954年8月毕业于苏州建筑工程学校给排水专业。
【谢纪龙】:高级经济师,上市公司中国北车(601299)董秘,中国北车集团天津机车厂党委书记、天津装备公司副董事长。曾任中国北车集团长春机车厂总会计师、副厂长、厂长、党委副书记。
【周晓东】:国家甲级监理公司江苏腾飞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94年7月从江阴职校毕业后考入苏州城建环保学院业余学习三年,取得大专文凭。
【鲍彦翔】:研究生,郑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郑州市102中学党委书记、副校长。
【王 雄】:郑州铁路局宣传部部长、新闻发言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铁路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第一位倡导和实践“汉水文化小说”创作的作家。先后出版了汉水文化长篇小说《阴阳碑》、《传世古》、《金匮银楼》,汉水文化中篇小说集《男钱》、《丫头彩凤》等。毕业于苏州铁道师范学院中文系。
著名铁路作家王雄
【殷军】:全国劳动模范、上海铁路局南京东站调研员。1985年毕业于苏州铁道师范学院。
【陈林友】:高级工程师,建设部沈阳煤气热力研究设计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1998年三十刚出头的他被推举进入领导班子,成为当时建设部最年轻的厅级干部。1991年毕业于苏州城建环保学院环保系。
【兰骏】:北京大学研究生,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副州长、民建文山州支部主任。曾任云南省环境保护局计划财务处副处长、污染控制处处长。1989年毕业于苏州城建环保学院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
【李晨章】:厦门大学研究生,国家环保部环境认证中心厦门办事处主任,厦门中环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苏州环安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1991年毕业于苏州城建环保学院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
【瞿敏伟】:香港城市大学硕士,北京新兴华安综合机构董事长、总经理,旗下企业有:北京新兴华安测绘有限公司、北京新兴嘉业房产经纪有限公司、北京房兴房产评估有限公司、北京新兴京华国土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工程总队项目经理。1992年毕业于苏州城建环保学院给排水专业。
【梁燕娜】:美国南伊利诺大学副教授,美国犹他州立大学水利研究所博士后。曾任山东威海市环保局工程师、美国爱德荷州环境质量署研究员。1992年7月毕业于苏州城建环保学院环境工程专业。
【陈和昌】:建设部劳动模范,原北京市住宅工程总公司总工程师。在担任北京亚运村工程总指挥期间,获得了5项特别鲁班奖(建筑工程最高奖项)。1953年毕业于苏州建筑工程学校。
【徐延峰】:高级建筑师,江苏省建筑协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副院长。1989年毕业于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建筑学专业。
【王志军】: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山西省百年重点名校太原五中高级教师,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自2001年至今,所带学生获全国高中数学奥林匹克国家级金牌2枚,银牌3枚,铜牌4枚,由数学单科竞赛成绩被保送或加10~30分录取进入清华、北大学习的学生有31人。
近年苏州科技学院录取分数线
录取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高考科目:
生源地:
年份:
年份
最低
最高
平均
投档
录取人数
录取批次
2008
497
499
498
--
2
本科二批
2007
487
499
493
--
2
本科二批
2006
478
479
478
--
2
本科二批
2006
478
479
478
--
2
本科二、三批
2005
445
452
450
--
4
本科二批
2004
441
--
--
--
--
不详
2003
414
--
--
--
--
不详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人物
家乡市场
榴莲花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家乡品牌
家乡市场
家乡医疗
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