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邀请
杂志下载
活动
名医
红娘
收藏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首页
Portal
广场
BBS
乡约馆
Group
搜索
搜索
文章
帖子
乡约馆
用户
乡约网
»
广场
›
乡约馆
›
百家姓
›
X
›
向氏宗亲
›
【向氏宗亲】向家台:从石首版图上消逝的村庄 ...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向氏宗亲】向家台:从石首版图上消逝的村庄
[复制链接]
1114
|
0
|
2010-12-17 12:57:1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向家台:从石首版图上消逝的村庄
2001
年
12
月的一天,记者在石首城北万石湾一带盘桓。江边一位渔民用手指点着告诉记者:江心那一座台墩似的小岛,就是原新厂公社向家大队(俗名向家台)的最后遗迹。记者看到:向家台原来的村落由于河洲“狭颈”崩穿,已经永远消逝在滚滚长江之中了。此刻,江面上的轮船吐着浓烟,大摇大摆地在新辟的河道上行驶,大江两岸呈现出一派平和、安谧的景象。一位水利专家告诉记者,向家台是石首惟一由于自然原因成建制消逝的村庄。
现任大垸乡中岭子村党支部书记的沙征海(年近半百),是土生土长的原向家大队人。谈起向家大队近些年的历史变迁,他流露出一种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
沙征海回忆说,原新厂公社向家大队是石首河湾向家洲上的一个中等规模的村庄。从当时的石首地图上看,三面环水、形体狭长的向家洲像一个秀美的手指指向绣林山麓,长江干流在这里自西北向东北绕了一个大大的急转弯。该大队
1979
年尚有
1300
多人口,
3000
余亩耕地(大多为旱田,主要种植小麦、棉花、油菜等作物),另有柴山
1000
亩,村民们那时过着丰衣足食、宁静平和的生活。
灾难始于
1979
年下半年。由于河流侵蚀作用,这一年的江水回落后,向家洲周围突然大面积发生崩岸事件,而这一年的崩岸比往常任何一年都要来得剧烈、频繁,大片大片的土地像卷席一般相继崩入江中。在人们的惊恐中,向家大队的土地急剧减少,而且不时有房子、牲畜和大人小孩崩落入江的消息。
在大自然的灾难面前,村民们惊恐万状,于是纷纷派人向当时的公社(那时属新厂公社管辖,
80
年代划归大垸乡)和县政府告急。面对愈来愈严峻的形势,县社两级一边向省地两级有关领导反映情况,一边采取措施组织老百姓迅速转移。为了逃命,村民们不得不含泪离开家乡。然而,也有一些村民由于太留恋故土或麻痹大意,却一时不想搬迁,其中有的人后来竟遭遇了灭顶之灾。
——一户姓肖的村民,家有老小
6
口,全家人孤零零地居住在向家洲滩一隅。当崩岸离他的房子仅五、六十米远时,他仍固执地相信房子根本没有危险。在出事前,大队干部们也曾多次劝说他赶快撤离,然而他就是坚持不搬迁,说要等几天再说。一天夜里,江水咆哮,风雨交加,江边传来阵阵“轰——轰轰——”的巨响,住在安全地带的人们也吓得躲在被窝里一动不动。
第二天,人们起床后往江边一看:哎哟哟,洲滩上一夜间出现了一个大缺口。再看那户姓肖的村民一家,发现他家的房子早就不见了踪影,只看到茫茫江面上还飘浮着几块木板和一些日用杂物……乡亲们在江边长时间地呼喊、寻找,而回答他们的除了江涛声,就是风雨声。
——一次,村里
10
来个男女劳力正有说有笑地在河岸边一块地里干活,谁也没有料到灾难会不期而至。崩岸象潜伏的魔鬼突然间席卷过来,一眨眼间,这些男女劳力全部被卷进了滚滚江水之中。他们连连呼喊救命,怎奈此地离有人处太远,大家只能各自逃生。这些可怜的男女在水面上扑腾了一阵,仅有两个水性好的九死一生爬上了岸,其他的人则被卷进急流中,无声无息……
——陈咬其是村里一个年仅
10
岁的孩子。一天,他带领几个比他更小的小朋友到河岸边的地里偷生产队的豌豆吃。他们吃饱了,玩累了,便坐在岸边的草丛里做游戏,而他们并不知道此时危险正在逼近。当几个孩子正说说笑笑追追打打时,不料浑浊的江水像野兽从地底冒出来,将陈咬其及其小伙伴们一下子卷入了漩涡。几个孩子来不及呼喊便喂了鱼鳖,一个也没有上来……
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一些最固执的村民也终于放弃了留守的念头。
1980
年下半年,向家大队全体村民开始整体搬迁。根据当时县政府和新厂公社的安排,向家大队一半人口(
600
多人)被分散插户到新厂公社所辖各大队定居(以投亲靠友方式定居者居多),另有少量人口(
100
多人)被国家安排到湖南岳阳君山农场当茶农,还有
500
余人口集中搬迁到长江故道边的北碾组建新村。
1984
年,大垸乡中岭子村宣布成立,这个村实际上就是原向家大队的移民重新组建的。当时的新厂公社党委书记王凤翔,为向家大队的移民安置做了大量艰苦而细致的工作。
向家大队整体移民后,有关部门在向家洲设立了芦苇站。到
1985
年,整个向家洲上只有一个姓周的老汉临时搭棚居住。他除了看守和管理芦苇外,平常还兼营副业。于是,向家洲渐渐变成了一个荒凉而人迹罕至的敞洲。
1994
年
6
月
1
日夜里,汹涌的江水以雷霆万钧之力冲开向家洲“狭颈”——长江干流顿时撇开北门口弯道切流而过,原来芦苇密布的向家洲滩上出现了一条新河。这次江水撇弯,使整个向家洲仅剩下了洲头一个
8
亩大小的台墩,台墩与江北陆地相距
1500
多米,至少有
2000
多万立方米的泥沙一夜之间被切掉。
江水以它特有的“方式”将长江大转弯变成了小转弯,然后直冲北门口堤岸。脆弱的堤岸承受着江流的迎面顶冲,相继造成了长达
4
公里、宽约
500
米的崩岸。又有
2000
多万立方米的泥沙呼啸而下,使北门口江面成了“倒挂金钩”地貌,从而改变了地势和江水的流向、流速和流态。石首港码头一带的深水槽,由于淤积而成为了浅水区。没过几年,原石首港码头全部被淤死。
江中出现的那座孤零零的台墩,在地理学上叫做离堆山。它是河曲曲颈被水流切开后,被废弃的河曲所环绕的孤立小丘,因而也称为“曲流环绕岛”。沙征海告诉记者,向家洲残余的这个“曲流环绕岛”,就是原向家大队第四生产队队屋的旧址。如果要给这个离堆山命名的话,我们不妨把它称为 “向家墩”。向家洲变成了“向家墩”,这是大自然的造化之功。
而今,石首北门口河湾渐渐变成了湖泊。江水从上游带来大量泥沙在老河道进出口淤积成洲滩,老河道渐渐与新河道隔绝,出现了一湾碧水。由老河道淤积而形成的湖泊形似牛轭,在地理学上称为“牛轭湖”。
规模宏大的长江河曲裁弯取直事件,石首仅建国以来就发生过四次。
1949
年,流经石首全境的长江干流长达
160
公里。至
1995
年,由于长江河曲裁弯取直,石首江段共缩短流程
69.7
公里。
1949
年
7
月,碾子湾自然裁弯取直;
1967
年
5
月,中洲子人工裁弯取直;
1972
年
7
月,沙滩子自然裁弯取直;
1994
年
6
月,向家洲自然裁弯取直。
站在被淤塞的石首港码头前,令人感觉到当年那船帆云集、车水马龙的繁忙景象已经遥不可及了。一个面积逾
1000
亩的沙洲出现在河湾江心,上面遍地生长着齐人深的野草。一条小径从港口岸边伸向沙洲深处,说明现在还时常有游人在此凭吊、流连。有人说这就是新生的向家洲,一块具有诱人前景的石首新陆地。还有人说,不久的将来,这里一定会成为石首新的旅游乐土。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爱拼才会赢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