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氏宗亲】梅姓姓氏渊源

[复制链接]
查看1294 | 回复0 | 2010-12-19 12:5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梅姓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汤后裔太丁之弟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殷商时,商王太丁封其弟于梅(今安徽亳县)为伯爵,世称梅伯。
梅伯是商末直臣,纣王时在朝任卿士。他为人正直敢言,见纣王荒淫无道,几次冒颜进谏,纣王不纳。时有臣劝他,忠言逆耳,以免招来杀身之祸,而梅伯却慷慨陈词:“文谏死,如果人人都不敢直言,朝廷还要我们这些大臣干什么?”他依然如故,凡遇纣王无道,即当庭指出,纣王忍无可忍,就把梅伯杀了,还残忍地把梅伯的尸体剁成肉酱。梅伯因冒死直言,忠贞不屈而流芳千古。
周武王姬发灭商纣之后,感其忠贞,又封梅伯的后裔于梅邑(今安徽怀宁梅城),号为忠侯。其后世子孙遂以祖先封地为姓氏,称梅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梅氏正宗。
梅氏族人大多尊奉梅伯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百越族,出自南北朝时期百越王梅安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记载,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泰常八年(公元423年)农历4月,百越蛮王梅安,带领渠帅(部落首领)数千人至京师进贡方物,并求留质子以表忠款,北魏明元帝安抚之,授其为安蛮太守。
该支荆楚南蛮民族中的梅氏,在汉朝时期即世居于南阳郡宛县一带(今河南南阳),因境内有梅溪河,因此引为汉姓,称梅氏,后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古越族,出自唐朝初期安南蛮渠梅叔鸾,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新唐书》记载,安南蛮有渠(首领)梅氏。
唐朝开元初年(公元714年),安南(今越南北部)蛮渠(首领)梅叔鸾叛唐,举三十二州之众,外结林邑(今越南中部)、真腊(今柬埔寨)、金邻(今泰国北碧府)等国,自号黑帝,辖众号称四十万,占据海南。
梅叔鸾,公元?~722年,又名玄成,是越南梅朝的开国君主,亦是唯一的一位君主。梅叔鸾家族原来没有姓氏,是古越民族的后裔黎族,因家乡枚埠地区有著名的梅山(今越南河静石河),故为梅氏,称梅叔鸾。
梅叔鸾家中贫寒,及后迁至玉征(今越南南坛),自小便要每天到山上捡柴、干粗活、种田及放牛。亦因为长期的体力劳动,成就了他健壮的体魄,以及黝黑的肤色。
自公元624年唐王朝在越南设置交州都护府后,越南便从隶于唐朝,当地人民都需要向唐朝缴交赋税以及服役。越南当地的人民长期不满唐朝的统治,故此于越南并入唐朝版图的二百多年间,曾发生过四次大规模的反唐运动,梅叔鸾反唐就是这四次反唐运动的第一次。
公元722年,梅叔鸾号召向唐朝进贡品的农民起义,随即便聚集了邻近地区大批对唐朝政权不满的民众。梅叔鸾并于沙南设置根据地,借著地形险要的优势,以图对抗唐朝的军队。另外,他亦沿著蓝江,于卫山附近建起万安城,称帝并建都于此。梅叔鸾并联合邻国占婆、真腊,以及响应起义、居于骆州都护府各地的山区酋长等,北上攻下交州都护府城宋平。一时间,唐朝于越南的政权被攻陷,梅叔鸾所建立的梅朝亦得以短暂统治越南地区。
唐玄宗李隆基得讯后震怒,左监门卫将军杨思勖主动请行,以属下御林军为核心,诏募各首领子弟十万,组成军队前往征讨。
这位杨思勖生性鸷忍,杀戮心极重,所得俘虏后必剥面(剥去面皮)、皦脑(挖出脑浆)、褫发皮(剥掉整个头皮)以示人。杨思勖只要抓住敌酋,多缚于格柱,探其心,截手足,活剔其肉以食,俘虏肉尽乃得死。因此,属下将士人人惮服,莫敢违其令。
杨思勖与安南大都护光楚客繇马援设伏,梅叔鸾人等率军十二万进入埋伏后,杨思勖一声令下,将士人人奋勇,一举击溃梅叔鸾的起义军,之后大肆杀戮,封尸为京观(将尸体堆砌成一座壮观的大尸丘)而还。
梅叔鸾起义失败后,众多安南人民为纪念他,纷纷以他的姓氏为氏,多称梅氏,成为今越南梅氏的主要来源。

第四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梅氏,出自蒙古巴尔虎旗蒙古族梅林奇德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梅林奇德氏,亦称默林奇德氏、玛古特氏,原居蒙古喀尔喀、土默特地区,因遭受葛尔丹部族的迫害,率巴尔虎族人万余南下,游牧于今河北张家口一带。
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经满清朝庭准议,全族移驻盛京(今辽宁沈阳),其中一部分族人驻守丹东凤凰城、岫岩等地并独竖一旗,自称蒙古第九旗。后取原姓氏首字谐音汉字为姓氏,称梅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梅佳氏,满语为Mei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绥分(今绥分河上游地区),后多冠汉姓为梅氏。
⑵.满族梅勒氏,满语为Meile Hala,汉义“副”,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后多冠汉姓为梅氏。
⑶.满族梅楞氏,满语为Meileng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所冠汉姓为梅氏。
⑷.满族梅赫哩氏,亦称梅赫勒氏,满语为Meiheri Hala,汉义“蛇”,世居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所冠汉姓为梅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苗族,出自清朝时期贵阳开州土司梅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清朝时期,贵州的贵阳府开州土司有梅氏,其姓氏是在明朝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取汉姓为姓氏,成为苗族梅氏的。
清朝乾、嘉时期的两个著名的开阳人:一个是武进士御前侍卫徐占魁,另一个是扬威将军梅仕奇。梅仕奇家就是明朝时期为土司的开州土司后裔,不过进入清朝后家道败落了。
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喜欢舞枪弄棒的梅仕奇、徐占魁二人先后拜武举人谢绍尧为师,到了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师弟徐占魁考中武举人,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又赴京通过会试并参加乾隆大帝主持的殿试,当即被乾隆大帝赐为二甲武进士,先授皇宫正五品三等侍卫,旋即恩赐为御前侍卫,成了乾隆大帝十分亲近的近侍武将。
梅仕奇因家境窘迫,只能靠贩卖茶叶为生,因此无力参加武举考试。但徐占魁与梅仕奇二人感情甚笃,时有书信往来。后来,徐占魁给梅仕奇寄来盘缠让他到京师相见。梅仕奇则给师弟带去了家乡上等好茶,师弟捧着家乡的茶叶,视为珍品,小心翼翼带回自己住处饮用。
乾隆大帝是位闲不住的主子,爱微服私访不说,也爱在部属住处闲逛。有一天,乾隆大帝突然溜达到徐占魁住处,还没进门就觉得茶香扑鼻,连声称赞“好香啊!”
徐占魁不敢怠慢,忙沏茶敬上,并将家乡茶的来历秉报皇上。乾隆大帝呷茶后大悦,不仅连夸“好茶”,还生出好奇心要见一见梅仕奇。这一见,梅仕奇给乾隆大帝留下了极好的印象,当即特授梅仕奇为“扬威将军”,不过,只负责专办其家乡进贡的茶叶,其茶天然富硒,多白色茸毛,造型美观,茶色淡绿而明亮,叶芽竖立,犹如雪后春笋,清香而味醇,爽口清润,因此乾隆大帝将此茶赐名为“南贡茶”。
数年间,来自西南边陲的南贡茶便誉满京城。到了清朝嘉庆年间,梅仕奇告老还乡,将家乡马桑坪改名为南贡,并把家乡的河流改名为南贡河,梅氏家族又成为州土司。
由于南贡茶的盛名,南贡在后来的清嘉庆、道光时期成为远近闻名的大集市之一。

第七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土家族、黎族、东乡族、锡伯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梅氏族人分布。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