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邀请
杂志下载
活动
名医
红娘
收藏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首页
Portal
广场
BBS
乡约馆
Group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乡约馆
用户
乡约网
»
广场
›
家乡之窗
›
学校
›
【安徽】合肥工业大学1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安徽】合肥工业大学1
[复制链接]
1719
|
0
|
2010-12-30 15: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合肥工业大学 校徽
合肥工业大学是一所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 “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作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理、文、经、管、法、教育等相结合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实施自主招生改革的高校。学校坐落于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安徽省省会合肥市。
学校简介 合肥工业大学是
中央部属高校
,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
全国72所
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
之一,国家“
211工程
”重点建设大学,“
985工程
”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
111计划
”成员高校之一,教育部 “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首批61所试点高校之一。
学校占地面积 3050 亩,共分三
合工大 大门
个校区:屯溪路校区(南校区)(合肥市包河区屯溪路 193 号)1250 亩,翡翠湖校区(新校区)(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大学城)1500 亩,六安路校区(北校区)(合肥市庐阳区六安路 269 号)300 亩。 学校占地面积199.399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03.25万册,电子图书66.5万种、133.4万册,中外文现刊2983种,中外文电子期刊3.38万余种。 学校设有19个学院(部)、60多个研究所、联合共建的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中心1个、40多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1个国家甲级综合建筑设计研究院、53个教学实验室、13个校内实习实践基地、172个校外实习基地;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40416台(套),总价值39335.59万元,实验室基础设施及生活、体育、文化设施配套齐全。
南校区-实验楼
学校拥有特种显示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过程优化与智能决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特种显示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农产品生物化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安全关键工业测控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智能决策与信息系统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高性能铜合金材料及成形加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安徽省汽车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信息处理技术和信息系统工程研究中心等40余个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经国家科技部批准,学校还建立了全国高校首家生产力促进中心。学校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4920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8300余人。“十五”以来,新增了国家工科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备案基地和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工业培训中心、机械工程实验室、新能源利用与电气控制实验教学中心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学校,获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81项;建筑学、土木工程和英语专业通过国家专业教育评估,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高校。
合肥工业大学创建于1945 年,1960 年被中共中央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2005年9月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2009年进入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行列。建校之后,合肥工业大学留下了闪光的足迹,倍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刘少奇、朱德、邓小平、董必武、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来校视察指导工作。 1979 年,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合肥工业大学”校名, 1995 年,江泽民、李鹏、李岚清等中央领导同志为合肥工业大学建校五十周年题词。学校经过 60 多年的建设,共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20万多人,逐步形成了“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特别是改革开放 20 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推进高新技术发展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1]
教学科研
院系设置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
电子科学与应用物理学院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管理学院
化学工程学院
建筑与艺术学院
人文经济学院
外国语学院
数学学院
体育部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工业培训中心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技师学院
软件学院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学科建设
截止2010年1月,学校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其中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7个省级重点学科、国家级特色专业11个;有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博士
南校区-鸟瞰
学位授权点、8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不含自主设置);有建筑学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艺术硕士(MFA)、工程硕士等5种专业学位授予权,其中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23个;有13个专业接受高校在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设有66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2]
师资力量
截止2010年1月,学校有教职工3792人,专任教师1851人,其中具有高级
南校区-图书馆
专业技术职务人员 121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1477人,占79.8%。“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8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国家基础课程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4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优秀教师3人、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3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4人,两院院士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3人,教育部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9人,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1人,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奖4人、青年教师基金1人,在职人员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1人,安徽省教学名师13人、模范教师7人、优秀教师11人。同时,外聘担任学校教授的两院院士和知名学者120余人。形成了一支专兼职结合、师德高尚、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1]
人才培养
截止2010年1月,学校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4920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8300余人。“十五”以来,新增了国家工科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备案基地和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工业培训中心、机械工程实验室、新能源利用与电气控制实验教学中心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学校,获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81项;建筑学、土木工程和英语专业通过国家专业教育评估,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高校。承担国家级教改项目9项,省部级教改项目151项;2个专业获批省级教改示范专业;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7项;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省级精品课程37门;获国家级、省部级优秀教材奖6项,编写教材249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45本,国家级精品教材2本,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2000年后,学校本科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截止2010年,共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20多万人,逐步形成了“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 。[1]
科学研究
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始终坚持科学研究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以突出应用性研究、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自主创新为主线,进一步明确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并举、以应用性研究为主的科技工作方针,倡导把“论文写在
北校区-主教学楼
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推动了科研特色和定位的形成。通过连续开展“科技发展年”、“科技创新年”活动,不断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学校科研实力显著增强,近五年来,科研经费以每年40%的幅度递增,2009年科研到账经费达到2.38亿元,比2008年增长46%,获批国家发明专利数量以每年60%的幅度递增,获批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省部级一等奖10项;
纵向科研到账经费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学校在主持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863、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国防军工等项目上不断取得突破。学校科技成果显示度不断提高,2006年来,学校五年保持国家级科技奖和省部级科技一等奖不断线。[1]
“十五”期间,学校科技活动总经费达 78100万元,项目1583项,其中各级各类计划项目792项,与企事业单位签订技术合同791项;获科技奖励116项,其中省部级奖86项(一等奖 10项);出版教材与著作357部;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的科技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862篇,其中被收录了821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7项,实用新型专利39项。[1]
国际合作
学校外事活动日趋活跃,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2009年获批中国政府来华留学生奖学金资格院校,已招收部分留学生入校就读,实现我校留学生教育的历史性突破。与德国斯汉诺威大学、美国乔治.梅森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迪肯大学、韩国忠南国立大学等60多所世界知名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近年来,我校还积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生联合培养或出国留学项目,与美国、德国、英国、韩国等多所高校开展了“中美人才培养计划”、“赴德硕士生培养计划”等多个项目;与台湾云林科技大学等5所高校有交换生交流学习项目。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往和学术交流活动,已和德国、美国、加拿大、日本、丹麦、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的多所院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已保持 26 年卓有成效的合作关系。
[3]
历史沿革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合肥工业大学前身安徽省立蚌埠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建立
1947年安徽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创建
1950年安徽省立工业专科学校改建淮南工业专门学校
1950年淮南工业专门学校升格为淮南煤业专科学校
1951年淮南煤业专科学校更名为中国煤矿工业专科学校
1951年中国煤矿工业专科学校更名为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
合工大历史沿革图
1955年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升格为合肥矿业学院
1956年西本工学院(矿区开采)并入合肥矿业学院
1958年合肥矿业学院更名为合肥工业大学
1962年安徽建筑工程学院(本科部分)并入合肥工业大学
1970年安徽水利电力学院并入合肥工业大学
1952年淮河水利专科学校创建
1953年淮河水利专科学校改建水利部怀远淮河水利学校
1957年水利部怀远淮河水利学校撤销
1958年淮河水利学校复校并升格为安徽水利电力学院
1970年安徽工学院并入合肥工业大学
1949年皖南革命干部学校创建
1951年皖北干校并入(合署)皖南革命干部学校
1952年皖南革命干部学校、皖北干校合并组建安徽干部学校安徽干部学校更名为安徽行政学院
1958年安徽行政学院、芜湖电力学校(机械科)合并升格为安徽工业专科学校
1959年安徽工业专科学校更名为安徽机械工业专科学校
1960年安徽机械工业专科学校升格为安徽机械学院
1961年蚌埠机械学院、芜湖电力专科学校、铜官山有色金属专科学校、淮南化工专科学校、马鞍山钢铁专科学校并入安徽机械学院
1978年安徽农机学院(原安徽工学院)复校
1978年安徽农机学院更名为(复名)安徽工学院
1994年安徽工学院并入合肥工业大学
附:并入合肥工业大学原高校发展概况:
一、
蚌埠机械学院
1958年蚌埠工业专科学校创建
1960年蚌埠工业专科学校升格为蚌埠机械学院
二、芜湖电力专科学校
芜湖电力专科学校创建
三、铜官山有色金属专科学校
主楼建设现场
1958年安徽省铜官山有色金属工业学校创建
安徽省铜官山有色金属工业学校升格安徽省铜官山矿冶专科学校
1960年安徽省铜官山矿冶专科学校更名安徽省铜官山有色金属专科学校
四、淮南化工专科学校
淮南化工专科学校创建
五、马鞍山钢铁专科学校
南校区-主教学楼
1958年马鞍山钢铁工业学校创建
1960年马鞍山钢铁工业学校升格为马鞍山钢铁专科学校
1961年安徽机械学院更名为安徽工学院
1962年安徽轻工业学院、安徽交通学院、安徽建筑工程学院(专科部分)并入安徽工学院
一、安徽轻工业学院
安徽轻工业学院创建
二、安徽交通学院
1956年安徽交通学校创建
1958年安徽交通学校升格为安徽交通学院
三、安徽建筑工程学院
1958年安徽省建设厅干部培训班、沈阳计划经济学校和苏州建筑工程学校(部分)合并组建安徽建筑工程学校创建
1960年合肥工业大学(土木系部分)、安徽建筑工程学校合并升格为安徽建筑工程学院[4]
优势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
代号
学科
等级
类别
评审时间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
一级重点学科
管理科学与工程
2007年--教育部
080203
机械设计及理论
二级重点学科
机械工程
2007年--教育部
080804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二级重点学科
电气工程
2002年--教育部
083203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培育
食品科学与工程
2007年--教育部
省级重点学科
序号 重点学科名称及代码 所属一级学科 批准时间及部门
合肥工业大学
1 03050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理论 2001年--省教育厅
2 030505 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理论 2001年--省教育厅
3 070901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地质学 2001年--省教育厅
4 080104 工程力学 力学 2001年--省教育厅
5 080201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工程 2001年--省教育厅
6 080202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工程 2001年--省教育厅
7 080401 精密仪器及机械 仪器科学与技术 2001年--省教育厅
8 080502 材料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2001年--省教育厅
9 080503 材料加工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2001年--省教育厅
10 080903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2001年--省教育厅
11 081002 信号与信息处理 信息与通信工程 2001年--省教育厅
12 081101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 2001年--省教育厅
13 081203 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001年--省教育厅
14 081302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建筑学 2001年--省教育厅
15 081402 结构工程 土木工程 2001年--省教育厅
16 081704 应用化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2001年--省教育厅
17 083002 环境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 2001年--省教育厅
18 070904 构造地质学 地质学 2008年--省教育厅
19 080204 车辆工程 机械工程 2008年--省教育厅
20 080402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仪器科学与技术 2008年--省教育厅
21 080501 材料物理与化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2008年--省教育厅
22 080802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电气工程 2008年--省教育厅
23 081202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008年--省教育厅
24 081401 岩土工程 土木工程 2008年--省教育厅
25 081702 化学工艺 化学工程与技术 2008年--省教育厅
26 083201 食品科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 2008年--省教育厅
合肥工业大学
27 120202 企业管理 工商管理 2008年--省教育厅
省部级以上重点科研基地
序号
名称
承建单位
隶属部门
1
特种显示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合肥工业大学光电技术研究院联合共建
国家科技部
2
现代显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
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合肥工业大学光电研究院联合共建
国家科技部
3
过程优化与智能决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管理学院
教育部
4
特种显示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合肥工业大学光电技术研究院联合共建
教育部
5
高性能铜合金材料及成形机械工业重点(工程)实验室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全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6
机械工业绿色制造重点实验室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全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7
教育部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
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教育部
8
农产品生物化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生物机电研究所、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
教育部
9
安全关键工业测控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教育部
10
智能决策与信息系统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管理学院
教育部
11
高性能铜合金材料及成形加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育部
12
教育部IC设网上合作研究中心
微电子设计研究所
教育部
13
教育部应用物理网上合作研究中心
电子科学与应用物理学院
教育部
14
安徽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安徽省科技厅
15
可控化学与材料化工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化工学院
安徽教育厅
16
机械工业绿色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安徽省科技厅
17
安徽省现代成像与现实技术重点实验室
光电研究院与安徽省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共建
安徽省科技厅
18
安徽省高等学校现代测试与制造质量工程重点实验室
仪器与光电工程学院
安徽省教育厅
19
安徽土木工程结构与材料省级实验室
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安徽省科技厅
20
安徽省汽车NVH与可靠性重点实验室
噪声与振动研究所与奇瑞汽车有限公司共建
安徽省科技厅
21
安徽省低温与制冷重点实验室
制冷与低温工程系与中电集团第十六研究所共建
安徽省科技厅
22
安徽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现代科技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
人文经济学院
安徽省教育厅
23
安徽省工业车辆重点实验室
与安徽叉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建
安徽省科技厅
24
安徽省农产品生物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生物机电工程研究所
安徽省科技厅
25
安徽省信息处理技术与信息系统工程研究中心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研究所(管理学院)
安徽省发改委
26
知识经济与企业管理创新研究中心
管理学院
安徽省教育厅
27
安徽省汽车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安徽省发改委
28
安徽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安徽省生态办
29
工业自动化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安徽省教育厅
30
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安徽省教育厅
31
安徽省微电子机械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电子科学与应用物理学院
安徽省科技厅
32
安徽省矿产资源与矿山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安徽省科技厅
33
安徽省粉末冶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摩擦学研究所、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与合肥波林新材料有限公司共建
安徽省科技厅
34
安徽省分布式控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计算机学院与工大高科共建
安徽省科技厅
35
安徽省农产品生物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安徽省科技厅
36
安徽省汽车NVH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噪声与振动工程研究所
安徽省科技厅
37
安徽省休闲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与合肥华泰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共建
安徽省科技厅
38
安徽省锻压数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与合肥锻压集团共建
安徽省科技厅
39
安徽省省级合肥市制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
合肥市科技局和合肥工业大学机械与汽车学院共同组建
安徽省科技厅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人物
家乡市场
榴莲花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家乡品牌
家乡市场
家乡医疗
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