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氏宗亲】来姓姓氏渊源

[复制链接]
查看1081 | 回复0 | 2011-1-21 12:25: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姓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虞姓,出自古代舜帝的后代遏父,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舜帝本名虞重华,其子商均在舜去世以后,认为自己没有治国之才,就传帝位于大禹。
大禹即位,封商均于虞城,不久又移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商均虽然西迁,但他的后人虞思公却滞留在虞邑(今河南虞城),未再迁徙。舜当天子时,曾建都蒲坂(今山西永济),他的另一支后裔虞遂便定居在蒲坂附近的虞乡。虞遂的一支后裔被封于遂国,春秋时期被齐国所灭。商汤灭夏,封虞遂的另一支后裔于陈邑(今河南淮阳)。
商王朝统治了大约五个世纪,被周武王姬发所灭。西周初年,商均的后裔遏父投奔周武王,担任陶正之官。
周武王在灭殷商后,正想寻找舜的后裔,得知遏父正是舜的后裔,大出喜望,便将长女太姬嫁与遏父之子胡公满为妻,并封地于陈邑(今河南淮阳),取代虞遂之后的陈国,以接续舜的香火。胡公满的子孙后来就以国为姓,称陈氏,流传至今。
陈氏的诸多分支,其中有子孙分封在徠邑。徠邑,即今河南省荥阳市,其后裔子孙遂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徠氏,后简化为來氏,再简化为来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古代夏王朝缔造者大禹之裔孙伎来,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氏族典》第十一卷记载,黄帝第五代骆明生伯鲧,伯鲧生禹;禹建夏王朝,娶涂山氏,生子二人:长子启,次子均。启为继夏帝世系者。次子均生固,固生伎来,伎来生循鞈……
伎来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来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汤王族后裔之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路史》记载:“来,系出子姓,殷商之子孙。”
在史籍《史记·殷本纪赞》、《唐书·宰相世系表》等中记载,商王族支孙食采于郲(今山东黄县),建国,其后遂以封地名称“郲”为姓氏。春秋时期,郲国被鲁国所并,其国人因失国而去“邑”,称來氏,再简化称来氏。
相传,商朝的建立者以子为姓,后来进一步分姓命氏,其中的一支便是来姓。另外,在商朝立国期间,有一位出身王族的人被分封于郲(今河南荥阳一带),这位王族的后裔后来以郲为姓,再后来又简写为来,成为来姓人的一支。
公元前十六世纪,夏王桀残暴无道,众叛亲离。商汤带领一些诸侯,发兵攻打夏桀。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寿县),被商汤军队追赶后俘虏。商汤将夏桀囚禁于南巢的亭山。后夏桀亡,商汤大胜,把山东莱州分封于各诸侯。

第四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朝莱侯之后裔,属于以国名因故改姓为氏。
萊侯为商朝末期诸侯,有莱国,营丘(今山东临淄)曾为莱国国都,西周初期姜太公时所争之营丘即此。
在西周初期,原商莱国国都及大片国土被姜太公占领,居莱都为齐国之都,莱夷人不服且争。故《史记》齐世家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会讨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其结果,当然争不过有强大西周王朝做后盾的姜太公。
到了鲁襄公六年(公元前566年),莱国(今山东黄县)被齐侯所彻灭,萊侯之子浮柔跑奔至棠邑(一作唐邑,今山东鱼台),因失国而去“艹”部首,作來氏,简化字称来氏。这是来氏受姓一说,《萧山来氏家谱》即持此说。
本书按:
该支来氏第二十二世孙来鸿瑨专门撰写了《来莱辨》,以驳正该说,并称“来氏子姓,系出于郲”,即仍出于第三个渊源。

第五个渊源:源于回族,出自蒙古族札赉特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元朝时期,蒙古族札赉特部大多入教穆斯林,成为回族的组成部分之一,首领为台吉(即札赉特部贵族首领),为元朝回部之一,在清朝时期为新疆和卓氏部族。
回部台吉和札赉,和卓氏,在清朝时期嫁予帝王。据史籍《清史稿·后妃传》记载:“容妃,和卓氏,回部台吉和札赉之女。初入宫,号贵人,累进为妃。”
容妃,即著名的香妃。
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农历9月15日,香妃诞生在新疆和卓族的一个家庭。和卓族是世居叶尔羌的回族始祖派噶木巴尔的后裔,其族称为和卓,所以香妃又叫和卓氏。其父为第二十九世回部台吉图尔都。
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农历5月,清军进军伊犁,二次平定准噶尔叛乱,解救了被准噶尔拘禁的叶尔羌、喀什噶尔封建领主玛罕木特的两个儿子:大和卓木、小和卓木。不料两年以后,小和卓木杀死了钦派的副都统阿敏道,自称巴图尔汗,大和卓木也据守喀什噶尔,两相呼应,称雄南疆,开始了大规模的武装反清。此后,图尔都台吉等不愿归附分裂的部落,配合清军,于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彻底平息了大、小和卓木的叛乱。
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图尔都等五户助战有功的和卓氏部、及霍集斯等三户在平乱中立功的南疆维吾尔上层人士应召陆续来到北京,拜见清高宗皇帝。乾隆大帝令他们在京城居住,并派使者接他们的家眷来京,还赐封图尔都等为一等台吉。图尔都二十七岁的妹妹也被选入宫,册封为和贵人。显然,这是乾隆大帝统一新疆地区后,实行“因俗而制”的政治策略,即政治联姻。
贵人在清朝后妃的八个等级中,属于第六个等级,其前有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其后有常在和答应。由于和贵人入宫时带来了祥瑞,从南方移栽到宫内御花园的荔枝树,竟结出了二百多颗荔枝,很得乾隆大帝的青睐,也很受皇太后的喜爱。因此在和贵人入宫后的第三年,即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农历5月16日,皇太后降旨,册封和贵人为容嫔。她的哥哥,原封为一等台吉的图尔都,也因追论进攻喀什噶尔有功而同时晋爵,封为辅国公。
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春天,清高宗第四次南巡,携皇太后、皇后、庆妃、香妃、图尔都以及大学士傅恒等王公贵戚一千余人同行。一路上,乾隆大帝对香妃格外恩赏,前后赐给她八十多种口味适宜的饭菜,其中就有名贵的奶酥油野鸭子、酒炖羊肉、羊池士等。
之后,香妃的俊俏和异域情调进一步赢得乾隆大帝的垂爱和信任,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农历6月,皇太后懿旨,将她由容嫔晋为容妃,并由赏给处为她准备满洲朝服、吉服、项圈、耳坠、数珠等等。同年农历10月,受命为正、副使的大学士尹继善、内阁学士迈拉逊,持节册封容嫔为容妃,册文曰:“尔容嫔霍卓氏,端谨持躬,柔嘉表则,秉小心而有恪,久勤服事于慈闱,供内职以无违,夙协箴规于女史,兹奉皇太后慈谕,册封尔为容妃……”这一年,香妃三十五岁。
三年以后(公元1770年),乾隆大帝又携香妃等六位妃嫔东巡,游历泰山,拜竭孔庙。
由于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乌喇那拉氏皇后亡故,乾隆大帝声称不再立后;到了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皇贵妃又被乾隆大帝赐死,因此,这个时候,容妃在乾隆大帝的四十多位后妃中已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农历1月15日,皇帝在圆明园奉三无私殿设宴会餐,容妃已入主了西边头桌的首位,到同年农历12月乾清宫大宴,容妃又升格到了东边坐桌的第二位。这时,容妃已四十八岁,到了她地位与殊荣的顶峰。
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农历4月19日,容妃离世,终年五十五岁。
台吉和札赉的后裔子孙终,有取原部族称谓“札赉特”之“赉”为汉化姓氏者,简笔为“来”,成为回族来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族来默氏、毛忽来氏部落,属于以部族称谓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①蒙古族来默氏,又称林明克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地区)。后有满族引以为姓氏,满语称LaimoHala,清末民初改汉姓来氏,亦有改汉姓赵氏者。
②蒙古族毛忽来氏部族,世居鄂尔多斯(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后多冠以汉姓牟氏、来氏、何氏、李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