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郑州大学1

[复制链接]
查看1393 | 回复0 | 2011-2-21 13:0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郑州大学概况     
郑州大学新校区三维地图

郑州大学由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于2000年7月10日合并组成的面向21世纪的国家重点综合性大学,是一所涵盖文学、理学、工学、医学、历史学、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农学等11大学科门类的重点大学,也是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是首个省部共建高校。2010年全国大学排行榜中郑州大学位居第35位。中国新闻社主办的《中国新闻周刊》2010年第24期发布了“2010年度中国大学满意度排行榜”,郑州大学排名12位;在“就业指导满意度排行榜”中,郑州大学排名第1位。2010年7月10日,郑州大学迎来合校10周年庆典,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作出批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郑州大学将继往开来,秉承历史,开拓创新,为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而不懈努力奋斗。2010年7月20日,郑州大学获得第12届中国机器人大赛冠军。2010年7月25日,郑州大学获得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冠军,成 功卫冕。
  新郑州大学包括郑州大学新校区、南校区、工学院、医学院4个校区,总占地面积6493亩。位于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新校区占地面积4845亩,计划建设总投资19.7亿元,总规划建筑面积165万平方米。郑州大学办学规模宏大,师资力量雄厚。校本部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4.2万人,各类研究生1.3万人,外国留学生1062人;在岗教职工60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3100余人。在专任教师中,有两院院士26人(专职4人,双聘22人),教授633人,副教授161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400余人。
  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完备。设有45个院(系),6个附属医院,94个本科专业,3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2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8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另有1个专业博士学位点,10种专业硕士学位点,1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4门,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50项,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学校现有1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6个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140个省级重点学科。各级、各类科研机构170多个。其中,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技术研究推广中心,1个国家化工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4个省高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5个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实验动物中心,2个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9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省医学重点实验室,1个省产学研合作中心。具有较强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能力。
  郑州大学基础设施完善,办学条件优越。是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的“造林绿化400佳单位”。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馆藏图书647.55万册。拥有1个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学术期刊13种。学校还合作兴办有升达经贸管理学院、西亚斯国际学院、体育学院。
  郑州大学学术气氛活跃,对外交流广泛。先后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0余所国内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等国家和我国的香港、台湾等地区的140余所知名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还建有孔子学院一所。
  郑州大学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发展为中心,以学科建设和新校区建设为主线,优化结构,发展内涵,突出特色,扩大开放,立足中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跟踪世界科技、文化发展趋势,着力推进学校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努力把郑州大学建设成为高水平、国际知名、具有区域示范作用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1952年,中国效法前苏联进行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拟将一批沿海及东部地区高校迁往中西部,本计划将山东大学迁到郑州组建新的河南大学,由于种种原因,山东大学未能落户郑州,而是搬到了济南。考虑到河南高等教育的现状,1954年教育部决定由山东大学负责并提供师资,于新立的河南省会郑州市设立一所新的大学,此即郑州大学   
郑州大学综合管理中心

之滥觞。
  1956年2月,中央高等学校规划会议上正式确定在郑州新建的大学命名为“郑州大学”,由嵇文甫任主任,龚依群、王岳为副主任等成员组成筹建委员会。1956年4月,山东大学总务长、化学系主任刘椽教授先期赴郑州考察,得到省市两级政府的支持,确定在郑州市建设区的菜王、焦家门、蜜蜂张和兑周四个村征地922亩作为郑大首期建校用地。一年后大学路西侧数、理、化三系的办公教学楼和大学路的东生活区建成。
  1956年8月,报部批准,郑州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大学,数理化三系向全国招生,并由郭沫若先生题写了校名。1958年经省政府要求,部属郑州大学划归当省管理,成为省属大学。至1960年,郑州大学已经成为初具规模的文理工综合大学。1963年,以郑州大学工科为基础组建化工部所属郑州工学院(即后来之郑州工业大学),地理系并入河南大学。文革期间该校曾停办6年。1981年,郑州大学成为大陆首批拥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151所教学科研单位之一(注),此为河南首例。至90年代,河南省内一些高校相继并入郑州大学,1991年黄河大学并入郑州大学。1996年列入中国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成为大陆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行列中重点建设的大学,亦是迄今为止河南省唯一入选的高等院校。2000年,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郑州大学至今。2004年,依照省部所签协定,郑州大学成为中国教育部与河南省政府共同建设的大学,同年七月,与北京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
  新郑州大学成立于2000年7月10日,由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和河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理、工、医、文、史、哲、法、经、管等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是河南省唯一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河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教育部共建高校。
  [注]原郑州大学是1981年首批硕士授权单位,1993年第五批博士授权单位;原河南医科大学为1981年首批博士授权单位;故新郑州大学以合并之河南医科大学算时间。2000年合并成立新郑州大学时博士点共9个,其中原郑州大学4个,原河南医科大学3个,原郑州工业大学2个。
编辑本段历任校长  嵇文甫(1959年——1963年)
  车得基 (1983年——1994年)
  曹策问(1994年——2002年9月)
  申长雨(2002年10月——至今)
编辑本段校园环境  郑州大学现有新校区(郑州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南校区(原郑州大学本部)、北校区(原郑州工业   
郑州大学南校区金水河

大学)、东校区(原河南医科大学)4个校区,总占地面积6493亩。
  南校区(原郑州大学本部)位于郑州市大学路,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毗邻郑州著名的绿城广场,金水河穿校而过,是首批联通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百所大学之一,也是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的“造林绿化400家单位”。
  北校区(原郑州工业大学)位于郑州市高校聚集的文化路,占地37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6.6万平方米,学校环境优美,尤以校内的参天之悬铃木而著称,是唯一获河南省绿化十佳先进单位的学校。
  东校区(原河南医科大学)位于郑州市大学路40号,在中原路、建设路与大学路交汇之处,南与郑州大学毗邻。校园占地面积51公顷,建筑面积近11万平方米,金水河贯穿南北。
  郑州大学新校区坐落在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占地面积4845亩,计划建设总投资19.7亿元,总规划建筑   
郑州大学新校区博雅湖

面积165万平方米。2002年9月,一期工程15万平方米的建筑全部建成投入使用,近1万名学生顺利入驻新校区。2003年9月,二期工程的核心教学区(总面积13.2万平方米)、理工实验楼(5.7万平方米)和二期生活园区(13.5万平方米)建成投入使用,2003级本科生和研究生近1万人入驻新校区,进行正常学生生活。二期工程的图书馆 、行政管理中心2004年8月份投入使用,郑州大学的行政主体全部迁入新校区。新校区将是郑州大学的主体,全面开展研究生、全日制本科生的教学,随着招生计划的不断调整,新校区的学生数将达到研究生1万人,本   
郑州大学图书馆·钟楼

科生3万人的规模。三期工程包括体育场馆,三期学生生活园区,人文、社科、医学组团,理工实验组团(Ⅱ),科研用房,教工生活园区等将于2003年底陆续开工建设,全部工程2005年竣工。新老校区间的班车每天6个时段分别对发,郑州市也开通了老校区到新校区的5条公交线路。目前的新校区已经是环境优美,功能设施完善的求学理想之所。
编辑本段办学实力  学校教学体系完备,科研条件坚实,设有45个院(系),6个附属医院,94个本科专业,3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2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81个二级学科   
郑州大学校园夜景

博士点。另有1个专业博士学位点,10个专业硕士学位点,1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4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项。学校现有1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6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40个省级重点学科。各级、各类科研机构201个,其中,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技术研究推广中心,1个国家化工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体育文化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9个省高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1个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 2个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   
郑州大学理工教学区鸟瞰

地,9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省医学重点实验室,1个省产学研合作中心。具有较强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能力。 郑州大学 基础设施完善,办学条件优越。是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的“造林绿化400佳单位”。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总值达5.05亿元。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馆藏图书647.55余万册。拥有1个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学术期刊13种。学校还合作兴办有升达经贸管理学院、西亚斯国际学院、体育学院。(数据截至2010年3月)
编辑本段名师简介  专职院士:
  霍裕平院士
  
  
霍裕平院士

,1937年8月出生,湖北黄冈人,汉族,1981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9月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分配到中科院北京物理所工作,1975年4月调中科院合肥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工作,1979年9月至1980年8月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1983年5月至1996年元月曾任中科院合肥分院院长兼党组书记、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职务。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个人奖,1984年获中科院科技成果二等奖,1986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获国家“五一”劳动奖章,198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3年批准为中科院院士。
  霍裕平院士有很高的物理理论造诣,是我国理论物理界的权威之一,他深入研究了高温等离子体的物理过程,促使聚变—裂变混合堆纳入国家高技术发展规划,提出了用光学方法快速处理图象的可能性,他还首次系统地解释了稀土离子对铁磁共振的影响,推动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钟香崇院士
  男,1921年11月生,1941年毕业于香港大学,1949年获英国里兹大学博士学位并回国投身新中国建设,1963年开始筹建洛阳耐火材料研究所并任所长、总工程师;1984年被批   
钟香崇院士

准为博士生导师,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被评为联合国国际耐火材料学术会议的杰出终身会员并任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
  钟香崇院士从事耐火材料工作50余年,是我国耐火材料专业的首席科学家。他在耐火材料的组成、结构和高温性能方面的系统研究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他组织指导了我国铝镁砖和高铝砖、氧气转炉炉衬材料和连铸长水口,以及耐火纤维和绝热板等新型耐火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在耐火材料高温力学性能的研究上有独到之处,发展了耐火材料学科理论,在内容和水平上居国际前沿。为我国冶金工业和耐火材料研究开发做出了卓越贡献。
  吴养洁院士
     
吴养洁院士

男,1928年生于山东济南,1951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后留校任助教,1954—1958年在莫斯科大学化学系读研究生,获副博士学位。1958年回国后一直在郑州大学化学系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养洁院士在比较困难的条件下,艰苦奋斗,持之以恒,在物理有机、金属有机与大环化学等方面有系统的、创新性的重要研究成果,提供了有机化合物分子内、分子间弱相互作用众多新的证明,阐明了其作用规律,丰富了近代化学键理论。已发表学术论文160多篇,经SCI等检索,已被国外重要刊物引用400多次。他主持完成的“萘氯化水解法制甲萘酚”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冠醚合成新方法”获1984年国家发明三等奖及发明专利;《环金属化反应分子内配位》获2001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吴养洁院士为学严谨,为人诚笃,科研成果丰硕,学术造诣深厚,从郑州大学早期建校,到近十年来建设有机化学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省高等学校应用化学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学科建设方面贡献突出。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已培养博士、硕士、博士后50余人。1990年被国家教委、国家科委联合授予“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1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199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998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河南省科技功臣”荣誉称号,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申长雨院士
  申长雨教授是我国塑料成型及模具技术专家。出生于河南南阳,现任郑州大学校长、橡塑模具国家工程   
郑州大学校长申长雨院士

研究中心主任、材料成型及模具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申长雨长期致力于塑料成型加工、塑料模具优化设计与制造等领域的理论、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的研究。他发展了注塑成型充模/保压、冷却、翘曲等过程的数理模型和计算方法,以及高效实用的塑料成型工艺控制、塑料模具优化设计模型和算法;主持研制出了高抗冲击性和高光谱透过率的“神七”航天员出舱服面窗制品。作为第一完成人,先后2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008年获河南省最高科技奖——“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由于他的突出贡献,于2009年12月4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迄今河南省最年轻的院士。
编辑本段科研成果  近年来,郑州大学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90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60余项,省(部)级重点项目400多项,有700多项成果通过国家和省(部)级鉴定,589项成果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奖励,申长雨教授主持完成的“橡塑制品成型模具设计中的关键力学问题和计算方法”、刘敏珊和董其伍教授主持完成的“新型高效纵流壳程换热设备现代设计技术研究与应用”等2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赵清香教授主持完成的“十二碳二元酸合成尼龙 1212 工业生产研究”获得杜邦科技创新奖。2006年郑州大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项目39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项目16项,省级各类立项项目656项,科研经费到款金额达到8500余万元。2005年被SCI收录论文位居全国高校第28位,被EI收录论文138篇。2003年以来学校共申请专利177项,其中发明专利95项。以“乙醇汽油关键技术”、“生物柴油技术”和“橡塑模具技术”等为代表的一批高新技术成果和关键技术实现了产业化,有力地促进了河南经济发展和企业的技术进步,使得郑州大学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2004年、2005年两年内既拿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国共13项),又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国仅6项)重大项目的高校只有两所,郑大是其中之一;2005-2006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经费额度最大项目是郑州大学主持;郑州大学主持神州七号出舱防护装置研制;2006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量全国高校第13名。
  郑州大学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9000多项,其中国家科技攻关、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30余项,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基金、教育部科技攻关、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等省(部)级重点项目320多项,获科研经费近2亿元,产出科研成果8500余项,其中700多项成果通过国家和省(部)级鉴定,800多项成果获厅(局)级以上科研奖励,395项成果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奖励。全校教师共发表论文1万多篇,被SCI收录论文数居全国高校第39位,被EI收录数居全国高校第55位,出版著作900多部。郑大药学院张振中教授的“具有分子识别功能的核酸纳米转运系统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纳米科技专项资助。
  2006年郑州大学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居全国高校第13位,一批重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学校霍裕平院士主持的“国际受控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是我国建国以来科技界最大的一项国际合作项目;钟香崇院士研究开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矾土系列产品,解决了河南省大部分矾土矿杂质含量偏高的难题;吴养洁院士在物理有机、金属有机与大环化学等方面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性的重要研究成果;申长雨教授承担的“神舟7号”航天面罩、宇航员出舱等关键防护装置的研制顺利通过验收,受到总装备部和专家的高度评价。2005年和2006年,郑州大学科研经费的立项都超过了1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字在全国千所地方高校中名列第一。
编辑本段学校建设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人才,在党建和思想政治工   
1991年江泽民总书记到郑州大学视察

作、教学、科 研、医疗、管理、学生工作和后勤服务等方面多次获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郑州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党和国家领导人贾庆林、李长春、罗干 、李岚清、中央政治局委员刘云山、国务委员陈至立等分别到校视察指导工作,教育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来郑大调研或现场办公。 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学校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校园建设、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长 足进步,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势头。
  郑州大学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发展为中心,以学科建设和新校区建设为主线,优化结构,发展内涵,突出特色 ,扩大开放,立足中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跟踪世界科技、文化发展趋势,着力推进学 校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努力把郑州大学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具有区域示范作用的综合性大学。
编辑本段学科师资  表一:郑州大学学科建设(截止2008.5) 
  河南省高校数量 (个) ===郑大数量(个) ===郑大所占河南全省比例
  ●一级学科博士点 11 8 72.7%
  ●二级学科博士点 117 81 69.2%
  ●一级学科硕士点 98 34 34.7%
  ●二级学科硕士点 850 223 26.2%
  ●国家重点学科 8 6 75%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1 1 100%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4 1 25%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 1 100%
  ●省部共建教育部 5 1 20%
  重点实验室
  ●国家理科研究基地 1 1 100%
  ●教育部人文社科 2 1 50%
  重点研究基地
  ●省级重点学科 145 57 39.3%
  表二:郑州大学师资队伍建设(截止2008.5) 
  师资情况 郑州大学 全省高校共
  ●全职院士4 人5人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 1 人 1人
  ●教育部优秀人才计划人选 4人 13人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15人 21人
  ●省特聘教授岗位 46人 161人
  ●省特聘教授岗位已上岗 23人 68人
  ●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 1035人 3000人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