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柳琴戏俗称拉魂腔,又有拉呼腔、拉后腔等名称,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它形成于清代中叶以后,主要分布在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四省接壤地区。柳琴戏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以鲁南民间小调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的影响发展起来的;一说是由江苏海州传播而来。
因其曲调优美,演唱时尾音翻高或有帮和,故也叫“拉魂腔”。拉魂腔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由鲁南民间小调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即弦子戏)的影响发展起来的。其唱腔中的[娃子] 、[羊子] 和鲁南俗曲及柳子戏唱腔曲牌[耍孩儿] 、[山坡羊] 有渊源关系。一说源于江苏海州,是由当地秧歌、号子中的[太平歌] 、[猎户腔] 经民间艺人丘、葛、张(一说“杨”)3人加工而成为拉魂腔。后来丘、葛分别去皖北、鲁南传艺,因此在当地流行。一说是由山东枣庄山里的道士和尚,以安魂咒或肘鼓子等腔调演绎出的,枣庄山里有个叫千山头的地方,从唐朝到明朝之间,这里曾是全国很大的道观群落,道观几十座,清朝之后衰落了,道士和尚为了生计,下山化缘帮人除魔消灾,演绎出拉魂腔这类唱腔。
1950年据丘门艺徒魏光才(当时80岁)推算,丘门于清乾隆年间已存在了。拉魂腔流布于鲁南、皖北、苏北相接壤的广大地区以后,遂分为5路:中路以徐州为中心,北路以临沂为中心,东路以新海连为中心,南路以宿县为中心,西路则在涡阳、蒙城一带。它们既有共同的渊源关系,又有各自的地方特色,都在当地逐步形成为戏曲剧种。其中流行于江苏徐州和山东临沂的中、北两路,于1953年依据所用伴奏乐器柳叶琴(弹拨乐器)定名为柳琴戏。
其形成过程,最初只是由单人或双人清唱的曲艺,艺人称为“唱门子”或“跑坡”。他们手持竹板或梆子敲打节奏,用(八句子)(即,娃娃)唱“单篇子”,内容多为民间故事,篇幅可长可短。在老“篇子”中有“咸丰三年粮食贵,…拜了师傅去学戏”的唱词,可知至迟在咸丰初年就已有职业艺人演出“两小”和“三小”戏,如《打干棒》、《小书房》、《喝面叶》、《王小二赶脚》之类。为表现更多的人物,又衍变出一种由一人赶扮几个剧中人物的演出形式,称“当场变”或“抹帽子戏”,如《夏三探亲》,演夏三(丑扮)接四妹(旦扮)回娘家的故事,剧中有兄、妹、公、婆、母、嫂6人,均由丑、旦先后7次改扮表演, 故此剧也名《七妆》。经历了“抹帽子戏”的过渡之后,组成了“七忙八不忙,九人看戏房”的戏班,先后进入临沂、郯城、徐州等城市演出,这时已采用柳叶琴伴奏了。并且增加了行当,丰富了剧目,又吸收、借鉴京剧及梆子戏发展了自己的音乐伴奏和表演艺术。
柳琴戏,早期称“肘鼓子”,也称“小戏”,后因其唱腔独具魅力而被人称为“拉魂腔”,此外又有“拉后腔”、“拉花腔”、“控洪腔”等别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一度改为“四平调”。1953年,徐州市委宣传部会同市文教局,与艺人反复磋商后,以主奏的柳叶琴为据,正式定命为柳琴戏。
柳琴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距今约二百多年。关于它的发展源头,新出版 柳琴戏剧照
的《江苏戏曲志·柳琴戏志》罗列了三种说法,其中一种认为它源于苏北的太平歌与猎户腔。\\\"太平歌\\\"是农民在收获季节为抒发喜悦之情而创造的一种曲调;“猎户腔”则是当地的猎户在狩猎之余,据当地流行的民歌、号子等,结合当地的山川景色和自然音响,形成的一种曲调。
柳琴戏的发展大体经过了四个时期。在最早的说唱时期,半农半艺的贫苦农民在农闲时,以一家一户或一二人结伴,走乡串里\\\"唱门子\\\"乞讨。唱的节目被称为\\\"篇子\\\"。篇子多反映农村生活。此时的沿门说唱,既无弦乐伴奏,也无服装道具,只有演唱者以板或梆子自打节拍。大概是因为缘于上门乞讨的唱腔,所以,原始的柳琴有快板的味道,是两根弦的,简单而直接,上门乞讨者,要在对方认清自己,并关门之前,拨动对方心弦,获得同情,并驱使对方身体下意识的施舍,这门技艺博大精深,甚至有刀法至高境界迎风一刀斩的意味,其内涵神髓就在于一口唱腔,也许这唱腔被精练到一个字,一个音,但是这一腔的内涵,由一个字发出来,却包含着众多情素,让人神迷,让人体悟不尽,大道至简之理。
清咸丰年间,柳琴戏有了专业艺人和班社雏形,演出小生、小旦的\\\"二小戏\\\"或外加小丑的\\\"三小戏\\\"。这种戏也叫\\\"对子戏\\\"。对子戏鼎盛时期,柳琴戏班社中出现了如\\\"烂山芋\\\"、\\\"金不换\\\"、\\\"一千两\\\"等职业女艺人。她们出演的旦角两腮抹浅红,用黑色烟色描眉画鬓,抹口红。其所用的服装道具也多有变换。在长时间的职业演艺中,形成了句尾委婉缠绵的拉腔。\\\"拉魂腔\\\"基本成熟。
联系:暂无
网址:
http://www.ihchina.cn/inc/guojiaminglunry.jsp?gjml_id=207